一种用于市电启动三相电机的移相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6420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市电启动三相电机的移相器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电位器、电容和三相电动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代替现有的移相电容器启动三相电动机,使三相电动机在使用220V交流电供电时,比采用移相电容器更容易启动,并且工作稳定可靠,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所用元器件少,降低了制作成本,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相电机辅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市电启动三相电机的移相器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工业上用的三相电动机流入农村,功率从几百瓦到上千瓦不等,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里没有三相电,不能直接使用,于是只能用普通的交流电来带动三相电动机,而使用家用的220V交流电来带动三相电动机工作通常需要加装移相电容器来启动运行,对于功率为2-3kW的三相电动机,需要使用容量为200 μ F以上的移相电容器,可是大容量的电容器的体积大、价格较高,不利于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市电启动三相电机的移相器电路。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电位器、电容和三相电动机,所述电容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位器的调节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晶闸管的负极、所述第二晶闸管的负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晶闸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一晶闸管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三相电动机第一相输入端和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二晶闸管的正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三相电动机的第三相输入端连接,所述三相电动机的第二相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能够代替现有的移相电容器启动三相电动机,使三相电动机在使用220V交流电供电时,比采用移相电容器更容易启动,并且工作稳定可靠,同时,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所用元器件少,降低了制作成本,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一晶闸管SCR1、第二晶闸管SCR2、电位器RP、电容C和三相电动机M,电容C的第一端同时与电位器RP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连接,电位器RP的第二端同时与电位器RP的调节端和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同时与电容C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一晶闸管SCR1的负极、第二晶闸管SCR2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和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同时与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同时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一晶闸管SCR1的控制端和第二晶闸管SCR2的控制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同时与第一晶闸管SCR1的正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三相电动机Μ第一相输入端A和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同时与第二晶闸管SCR2的正极、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和三相电动机Μ的第三相输入端C连接,三相电动机Μ的第二相输入端Β与交流电源的零线连接。如图1所示: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一晶闸管SCR1、第二晶闸管SCR2组成双向电子开关电路;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五电阻R5和第一二极管D1组成直流稳压电路;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电位器RP和电容C等组成双向电子开关的触发控制电路。在三相电动机Μ启动前,将电位器RP的阻值调至最小,使第一晶闸管SCR1和第二晶闸管SCR2在三相电动机Μ启动时导通,使流过三相电动机Μ的电流产生相移,该相移产生电动机轴转矩,三相电动机Μ便启动运转,其中在三相电动机Μ启动后,调节电位器RP的阻值,将电动机的转矩调整在适合负载功率的最佳状态。【主权项】1.一种用于市电启动三相电机的移相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电位器、电容和三相电动机,所述电容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位器的调节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晶闸管的负极、所述第二晶闸管的负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晶闸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一晶闸管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三相电动机第一相输入端和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二晶闸管的正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三相电动机的第三相输入端连接,所述三相电动机的第二相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市电启动三相电机的移相器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电位器、电容和三相电动机。本技术能够代替现有的移相电容器启动三相电动机,使三相电动机在使用220V交流电供电时,比采用移相电容器更容易启动,并且工作稳定可靠,同时,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所用元器件少,降低了制作成本,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市电启动三相电机的移相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电位器、电容和三相电动机,所述电容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位器的调节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晶闸管的负极、所述第二晶闸管的负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晶闸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一晶闸管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三相电动机第一相输入端和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二晶闸管的正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三相电动机的第三相输入端连接,所述三相电动机的第二相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俊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创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