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95948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包括溢流集水装置、承压管及溢流消能装置,溢流集水装置位于上方通过溢流管与消防水箱连接用于汇集溢流水,溢流消能装置与供水箱连接,承压管连通溢流集水装置和溢流消能装置将溢流水输送至供水箱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无坡度变化、无动力消耗的方式,将溢流水回收到供水箱中,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避免了消防贮水的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领域,具体为一种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与建筑有关的消防水箱包括屋顶水箱、转输水箱和减压水箱。一般情况下,屋顶水箱设在建筑的最高处;转输水箱和减压水箱设在超高层建筑的中间楼层,如避难层或设备层。水箱均存在溢流的可能,因此需设置溢流管。溢流管的流量等于水箱的进水流量,对于屋顶水箱而言,进水管管径较小(DN32),溢流水量也较小;对于转输水箱和减压水箱而言,溢流水量即为室内消防用水量。室内消防用水量与建筑定性有关,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变化区间大致为50?80L/S,若采用传统重力排水方式,溢流管的管径非常大。《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中第6.2.3条和第6.2.5条要求转输水箱和减压水箱的溢流水宜回流到消防水池。但当溢流管径较大,且满足重力排水坡度时,回流到消防水池非常难以实现,规范所用的字眼为“宜回流”也是考虑到实施的难度。但溢流水若不回收直接排放,不仅造成水资源白白浪费,也减少了消防贮水量,间接影响消防供水安全。因此,有必要设计研究一种回收系统,实现溢流水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通过无坡度变化、无动力消耗的方式,实现消防溢流水的回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一端与建筑上方的消防水箱连接,一端与建筑下方的供水箱(即消防水池)连接,其包括溢流集水装置、承压管及溢流消能装置,所述的溢流集水装置位于上方通过溢流管与消防水箱连接用于汇集溢流水,所述的溢流消能装置与供水箱连接,所述的承压管连通溢流集水装置和溢流消能装置将溢流水输送至供水箱内。其中,所述的溢流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溢流堰和防涡流器,所述的溢流堰设于集水槽内部溢流管下方,所述的防涡流器设于集水槽的底部。在集水槽中安装溢流堰,溢流管排水到集水槽左侧后翻过溢流堰流向右侧,可均匀布水,防止溢流水跌落导致溢流槽的水面波动,防止对防涡流器造成干扰。—种实施例中,溢流消能装置为消能筒,所述的消能筒与承压管连接,所述的消能筒底端置于供水箱水位下方。另一实施例中,一般是供水箱设在室外时,溢流消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消能排出管、混凝土井及出水管,所述的消能排出管与承压管连接,所述的消能排出管的管径大于承压管管径,管口位于供水箱水位上方。设置溢流消能装置位于下方与供水箱连接,利用水头损失抵消高差的势能,且末端出流为淹没出流,可减少水面波动和噪声。进一步地,还包括的二次悬吊架,其设于承压管外围,所述的承压管悬吊固定在承压管上。设置二次悬吊架可减少管道输水时的振动影响,实现平稳顺畅地输送溢流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如下效果:本技术适用于所有设置消防水箱的建筑,该系统的动力来源为消防水箱与供水箱之间的重力势能,无需外加能量。在确保溢流排水能力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溢流管的管径,并通过无坡度变化、无动力消耗的方式,将溢流水回收到供水箱中。本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增加了消防贮水量,保证消防供水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供水箱,11:供水浮球阀,2:供水栗,3:供水管,4:消防水箱,41:进水浮球阀,42:溢流管,51:集水槽,52:溢流堰,53:防涡流器,6:承压管,7:二次悬吊架,8:消能筒,91:消能排出管,92:混凝土井,93: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示,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一般包括依次连接的供水箱I (即消防水池)、供水栗2、供水管3、消防水箱4。供水箱I水面设置有供水浮球阀11,消防水箱4水面设置有进水浮球阀41,消防水箱侧面设有溢流管42,消防水箱4位于避难层或设备层,供水箱I位于建筑底层,当发生消防事故时,供水箱I的水通过供水管3输送至消防水箱4内。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该系统连接供水箱I及消防水箱4,以达到消防水箱溢流水回收的效果,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以下两个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包括溢流集水装置、溢流消能装置、承压管6、二次悬吊架7。本实施例的溢流消能装置为消能筒8。溢流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51、溢流堰52和防涡流器53,集水槽51的高度不小于I米,溢流堰52设于集水槽51内部溢流管42的下方,与溢流管42需满足间接排水要求,防涡流器53设于集水槽51的底部。消能筒8与承压管6连接,消能筒8的底端置于供水箱I水位下方,承压管6连通溢流集水装置和消能筒8将溢流水输送至供水箱I内。二次悬吊架7设于承压管6外围,承压管6悬吊固定在二次悬吊架7上。防涡流器53材质可采用铸铁、铝合金、不锈钢、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丙烯(PP)等。在使用中可根据溢流水量及集水槽51的大小不同,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承压管6需采用能抗负压的材质,推荐选用不锈钢或高密度聚乙烯,承压管6的水平段可无坡度敷设,但不得倒坡,且不宜穿越伸缩缝或沉降缝,当受条件限制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本技术的原理为:当消防水箱4进水浮球阀41因故障等因素而导致消防水箱4的水位一直上升,此时溢流管42将溢流水通过溢流堰52排至集水槽51中,防涡流器53和承压管6将溢流水回收至供水箱I中。本技术利用消防水箱4与供水箱I之间的重力势能,以实现在无动力消耗前提下,达到消防水箱溢流水回收效果。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通常用于供水箱I设在室外的情况,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的溢流消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消能排出管91、混凝土井92及出水管93,消能排出管91与承压管6连接,消能排出管91的管径大于承压管6管径,出水管93管口位于供水箱I水位上方。本实施例设置消能排出管91的管径大于承压管6管径,可减小水流速度,采用小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用来抵抗进水流冲击,然后利用出水管93接入水池,减小水流波动和噪声,以降低末端出流水头。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及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本技术亦可收集消防水箱放空水,因为放空时供水箱为满水状态,所以排入供水箱后,二次收集供水箱溢流水,二次收集时亦需满足间接排水要求。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宜在设置消防水箱的建筑内推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一端与建筑上方的消防水箱的溢流管连接,一端与建筑下方的供水箱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溢流集水装置、承压管及溢流消能装置,所述的溢流集水装置位于上方通过溢流管与消防水箱连接用于汇集溢流水,所述的溢流消能装置与供水箱连接,所述的承压管连通溢流集水装置和溢流消能装置将溢流水输送至供水箱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溢流堰和防涡流器,所述的溢流堰设于集水槽内部溢流管下方,所述的防涡流器设于集水槽的底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消防水箱溢流回收系统,一端与建筑上方的消防水箱的溢流管连接,一端与建筑下方的供水箱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溢流集水装置、承压管及溢流消能装置,所述的溢流集水装置位于上方通过溢流管与消防水箱连接用于汇集溢流水,所述的溢流消能装置与供水箱连接,所述的承压管连通溢流集水装置和溢流消能装置将溢流水输送至供水箱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培云黎兵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