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鳜的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956235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15: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斑鳜的养殖方法,所述斑鳜的养殖方法的步骤包括:(1)池塘选择,(2)鱼种放养(3)饲料管理,(4)日常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斑鳜的养殖方法具有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利润,缩短了培养周期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斑鱖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斑鱖,西江斑鱖,主要生长在桂江、西江的湖泊水域中。底栖,喜清水,特别喜欢藏于石块、树根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生活适宜水温为15°C?32°C,在水温7°C以下时不大活动和摄食,潜于深水处越冬,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沿岸水草丛中觅食。我们于2004年?2006年在梧州桂江河段进行了西江斑鱖驯养技术研究,探讨食性转化时机的把握、驯化饵料的选择及鱼苗阶段的病害防治技术等。体长、侧扁,背为圆弧形,不甚隆起。口大。端位,稍向上倾斜,下颂略突出.犬齿发达,上颂仅前端有犬齿,排列不规则。卜颂齿常是两个并生,排成一行。鲍把4,.幽门盲囊45-83。前鲍盖骨、间鲍盖骨和下鲍盖骨的后下缘有绒毛状细锯齿。鱼体、鲍盖均被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104-124。背鳍前部具鳍棘12—13,后部具鳍条11 一 12;胸鳍具鳍棘1,鳍条14;腹鳍具鳍棘1,鳍条5;臀鳍具鳍棘3,鳍条7 — 9。各鳍的鳍棘均较强硬.外形似鱖。鳃耙4枚。侧线鳞104?124。幽门垂45?33。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不高。体棕黄色或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头顶、背部及侧线上卜都有近似圆形的大小不等的黑斑,但不呈条纹状。各鳍棘上有黑色斑点,胸鳍、腹鳍为淡褐色。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流水环境。常栖息士底层,以小鱼、小虾为食。因此,农家在养殖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利用池塘、水库等水域发展梭鱼养殖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利润,缩短了培养周期等优点的一种斑鱖的养殖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斑鱖的养殖方法,所述斑鱖的养殖方法的步骤包括: (1)池塘选择:池塘面积6667-13334平方米,水深3-3.5米,池底少淤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设备完善; (2)苗种放养:用40目的聚乙烯网片把池子一角围起来作为驯化区,面积约占整个池子的10%,高度为0.8-1.0米,底部埋入泥中20厘米,每隔2米用竹竿打粧支撑,网箱呈“回”字形设置在增氧机的四周,以利于增氧,网箱设置要在鱼种入箱前15天进行,每只网箱放养5厘米的斑鱖400尾,苗种入箱前要进行消毒; (3)饲料管理:开始时,每天投喂少量的刚刚杀死的青虾,也可把饵料鱼用黄泥水浆成半死后再投喂,等斑鱖集中上游抢食后,逐渐减少青虾或饵料鱼的用量,增加新鲜死鱼的投喂量,直到斑鱖能习惯吃新鲜死鱼为止,驯化阶段投喂量适当少些,正常摄食后,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为鱼种量的5%-8%,以新鲜的野杂鱼为宜,长筒状的饵料鱼更佳; (4)日常管理:每天巡箱一次,每15天洗箱一次,以维持网箱体始终处于正常形状,保证箱内水质清新,水体流畅,防止网破逃鱼和盗鱼现象,从网箱养殖情况来看,肝脏疾病是导致斑鱖死亡的主要原因,故重点要做好预防工作:用3%-4%的盐水浸洗斑鱖和饵料鱼,每次3-8分钟,以水温为准,要定期开启增氧机和换注新水,池塘中要适当投放花白鲢,以改良水质,同时,要确保适口饵料鱼的供应。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饵料鱼为白条鱼、虾虎鱼或食蚊鱼。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野杂鱼为麦穗鱼、假鋪鱼或油餐条。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斑鱖的养殖方法,具有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利润,缩短了培养周期等优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在一实施例中,一种斑鱖的养殖方法,所述斑鱖的养殖方法的步骤包括: (1)池塘选择:池塘面积6667-13334平方米,水深3-3.5米,池底少淤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设备完善; (2)苗种放养:用40目的聚乙烯网片把池子一角围起来作为驯化区,面积约占整个池子的10%,高度为0.8-1.0米,底部埋入泥中20厘米,每隔2米用竹竿打粧支撑,网箱呈“回”字形设置在增氧机的四周,以利于增氧,网箱设置要在鱼种入箱前15天进行,每只网箱放养5厘米的斑鱖400尾,苗种入箱前要进行消毒; (3)饲料管理:开始时,每天投喂少量的刚刚杀死的青虾,也可把饵料鱼用黄泥水浆成半死后再投喂,等斑鱖集中上游抢食后,逐渐减少青虾或饵料鱼的用量,增加新鲜死鱼的投喂量,直到斑鱖能习惯吃新鲜死鱼为止,驯化阶段投喂量适当少些,正常摄食后,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为鱼种量的5%-8%,以新鲜的野杂鱼为宜,长筒状的饵料鱼更佳; (4)日常管理:每天巡箱一次,每15天洗箱一次,以维持网箱体始终处于正常形状,保证箱内水质清新,水体流畅,防止网破逃鱼和盗鱼现象,从网箱养殖情况来看,肝脏疾病是导致斑鱖死亡的主要原因,故重点要做好预防工作:用3%-4%的盐水浸洗斑鱖和饵料鱼,每次3-8分钟,以水温为准,要定期开启增氧机和换注新水,池塘中要适当投放花白鲢,以改良水质,同时,要确保适口饵料鱼的供应。进一步说明,所述饵料鱼为白条鱼、虾虎鱼或食蚊鱼,所述野杂鱼为麦穗鱼、假鋪鱼或油餐条。在进一步说明,疾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首先是把好苗种关,挑选体质健康的当地野生斑鱖种苗,其次是把好投喂关,保证饵料的新鲜、适量。再其次是定期消毒,及时清洁网箱,并保持良好水质。主要病害的防治: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柱状屈桡杆菌。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发白,鳃上常附着污泥和粘液。病鱼独游,体色发黑,体形消瘦。每年4?8月为发病流行期,危害各个生长阶段的斑鱖。防治方法:(1)漂白粉lppm全池泼洒,间隔24h再泼洒1次。其他含氯制剂也可使用,使用剂量和方法参照其说明书。(2)畜用红霉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0.3ppm浓度。2)水霉病,病原体:水霉菌。症状:主要是由于操作不慎,鱼体受伤严重,又未及时进行消毒,以致霉菌进入伤口所致。肉眼观察可见病鱼体表和背鳍硬刺顶端有白色絮状物的菌丝体。防治方法:用3%左右食盐浸洗5?lOmin。3)纤毛虫病,病原体:斜管虫、车轮虫。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游泳异常,急躁不安并失去平衡而在水中打转翻滚。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虫体。防治方法:(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浓度。(2)病鱼可用4ppm浓度的福尔马林浸30?60min或3%的食盐水浸10?15min。用药的方法是挂篓、吊袋或者是将斑鱖集中到网箱一角,用塑料薄膜将鱼与网箱水体隔开,进行浸泡,考虑到网箱水体流动性,用药的剂量要适当加大,期间必须认真观察,如果发现鱼活动失常必须及时放掉起隔离作用的薄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斑鱖的养殖方法,具有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利润,缩短了培养周期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主权项】1.一种斑鱖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斑鱖的养殖方法的步骤包括: (1)池塘选择:池塘面积6667-13334平方米,水深3-3.5米,池底少淤泥,水源充足,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斑鳜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斑鳜的养殖方法的步骤包括:   (1)池塘选择:池塘面积6667‑13334平方米,水深3‑3.5米,池底少淤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设备完善;   (2)苗种放养:用40目的聚乙烯网片把池子一角围起来作为驯化区,面积约占整个池子的10%,高度为0.8‑1.0米,底部埋入泥中20厘米,每隔2米用竹竿打桩支撑,网箱呈“回”字形设置在增氧机的四周,以利于增氧,网箱设置要在鱼种入箱前15天进行,每只网箱放养5厘米的斑鳜400尾,苗种入箱前要进行消毒;   (3)饲料管理:开始时,每天投喂少量的刚刚杀死的青虾,也可把饵料鱼用黄泥水浆成半死后再投喂,等斑鳜集中上游抢食后,逐渐减少青虾或饵料鱼的用量,增加新鲜死鱼的投喂量,直到斑鳜能习惯吃新鲜死鱼为止,驯化阶段投喂量适当少些,正常摄食后,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为鱼种量的5%‑8%,以新鲜的野杂鱼为宜,长筒状的饵料鱼更佳; (4)日常管理:每天巡箱一次,每15天洗箱一次,以维持网箱体始终处于正常形状,保证箱内水质清新,水体流畅,防止网破逃鱼和盗鱼现象,从网箱养殖情况来看,肝脏疾病是导致斑鳜死亡的主要原因,故重点要做好预防工作:用3%‑4%的盐水浸洗斑鳜和饵料鱼,每次3‑8分钟,以水温为准,要定期开启增氧机和换注新水,池塘中要适当投放花白鲢,以改良水质,同时,要确保适口饵料鱼的供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