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春劲专利>正文

防洪闸与排涝泵站一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5534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防洪闸与排涝泵站结合设计。通过将排涝泵房(10)设置在防洪闸启闭房(11)后端连接一体,并在此处垂直向上设置竖井(2),由竖井从闸涵管(1)内取水,利用此段闸涵身作泵站前池及泵房基础(12),闸出口(3)与泵站出水池(3)合二为一,双重地利用了构筑的涵管和竖井及进、出水池,合并利用配电系统。节省了成本和管理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防洪与排涝工程
,特别涉及防洪闸身与栗房的构造设计,双重地利用了构筑的涵管和竖井。技术背景栗站和防洪闸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水工构筑物,传统方法两者通常设置在圩堤坝的对向两侧,以对所治圩垸范围内水体作动力排出或自流排出和引进注入,也有因引排水条件等要素制约,将栗站和防洪闸布置在圩坝的不同地点的平面上。这些方法都是将防洪闸置圩坝外端,栗站置圩坝内端的方式,所以在设计、施工时也都是分别进行设置构筑。在后期的管理中,也是根据需要对栗站和防洪闸分别进行管理。而随着栗站使用时间的延长,栗站过堤出水管会产生老化破损,由于圩堤坝经常用作主干道路,对其进行维修会造成中断交通,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很多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滨湖圩垸防洪闸与栗站分立对向设置,分别管理;栗站出水管破损在主干道路(13)下难以维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构造特别适用于沿江、滨湖内外圩垸水位落较小的地方、需要设置调控所治圩垸内水位的防洪闸和提水栗站。因为此类防洪闸和提水栗站闸身较长、埋深较大,圩堤上面又作主干道路。本专利技术将防洪闸与排涝栗站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在设计时,只需要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历史水文参数、调节需求的实际进行一次设计,将防洪闸与排涝栗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防洪闸启闭房(11)、闸台(16)、闸涵(1)、进出水池(3)、(4)、栗房(10)、竖井(2)、机组基脚梁(6)、辅助工作梁(7)、基坑(12)及栗房地平(5),均采用钢混结构;闸门(8)为铸铁门,闸涵(1)方形或长方形构造,闸涵身接口(17)采用紫铜片止水包箍。闸门(8)设置在圩坝外侧,闸外面设置出水池(也作进水池)(3),栗房(10)紧挨启闭房(11),栗房大小依栗站机组规格确定,其净宽度大于2m,高度在2.5 m以上。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涵闸出口内端处,在闸体启闭房(11)后设置栗房(10),并通过竖井(2)与闸涵管(1)垂直连接作栗站前池,以竖井基坑(12)作为栗房基础,使栗房和闸体启闭房共用一个基础,前后连接一体,节约建设费用,竖井基坑底部上面与涵管处于同一平面上,竖井基坑底部厚度大于涵管厚度0.2-05m ;涵闸出水口与栗站出水池共用一个水池;在电力设施配置方面,因为栗房与闸门启闭房连成一体,可以共用一套电力变压设施,合并电力系统管理。闸进出水口(3)、(4)与栗站出水口(3)、闸进出水口(3)、(4)与栗站进水口(4)合并使用,建筑时将栗站与防洪闸同置圩堤外侧并合为一体进行构造。本专利技术竖井基坑(12)宽度依栗房基础确定,在涵管(1)设计宽度小于栗房基础(12)设计宽度时,为了解决栗房面积过窄,不便于操作,将此段涵管的基坑向与路面或涵管垂直的方向的一边或两边扩展,使成为栗房基础,竖井底部与涵管下底处于同一平面上。竖井高度以基脚梁上平面低于坝顶0.5m或略高于外圩湖历史最高水位。栗房地平下设置机组基脚梁¢),机组(9)安装在基脚梁上,基脚梁与闸门同向T型,即基脚梁横着的与路面平行,另一头放在闸室梁上设置,梁的材料选取和制作标准要大于此机组工作时的总承载重量,基脚梁下约2m处设辅助工作梁(7)。栗房地平(5)进水管(14) 一侧全部空留用于透光,用可活动钢筋网铺设,出水管(15) —侧浇注为地平。栗站机组功率设置,依据所治圩垸面积与历史水文确定,确保在洪涝产生时能有效将水排出圩垸。防洪闸进出、水池(3)、(4)前均设置拦污栅栏,前池呈喇叭形状。栗站出水管道绕启闭房外侧置入闸出水口前池(3),为防止向外湖、河排水时,发生湖、河水倒灌现象,以外圩湖水丰水期高程为基础,在出水口设置止水阀。调节生产水位,需要降低圩内水位时,在外湖水位低于内圩水位,开启闸门(8),水体自流出去;在外湖水位高于内圩时,关闭闸门(8),启用栗站(9)吸动力提水,将内圩水体排出。本专利技术在建设规划设计阶段,将闸站一体设计,在施工时一同施工。节省了栗站基础、减少了进、出水池重复建设;减少过圩堤段出水钢管,尤其是将圩堤作为主干道路,需要构筑的闸身较长、埋深较大的防洪圩堤坝。通过本专利技术设计,双重地利用了构筑的涵管和竖井,节约了施工成本,方便了后期维护。本专利技术栗房、闸门启闭房同在一侧连接一处,闸、站电力系统共用变电设备,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在日常使用和管理维护方面得到很大的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防洪闸与排涝栗站一体结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防洪闸与排涝栗站一体结构剖面图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防洪闸与排涝栗站一体结构俯视图。图中:1为闸涵、2为竖井、3、4为进出水池、5为栗房地平、6为机组基脚梁、7为辅助工作梁、8为闸门、9为机组、10为栗房、11为防洪闸启闭房、12为基坑、13为圩堤坝(道路)、14为进水管、16为闸台、17为闸涵身浇注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结合湖圩历史水文情况,根据引水及排水需要,规划设计防洪闸与排涝栗站一体结构,其中防洪闸启闭房(11)、闸台(16)、闸涵(1)、进出水池(3)、(4)、栗房(10)、竖井(2)、机组基脚梁(6)、辅助工作梁(7)、基坑(12及栗房地平(5),均采用钢混结构;闸门(8)为铸铁门,闸涵(1)方形构造,内部尺寸为2.0m*2.0m,壁厚0.5m ;闸涵身接口(17)采用紫铜片止水包箍。闸门(8)用铸铁构造,设置在圩坝外侧,闸外面设置出水池兼作进水池(3),出水池为喇叭口结构;栗房(10)紧挨启闭房(11),为方便操作,其净宽度设为2.5m,高度设为3m。将竖井下段涵管的基坑向与路面垂直的方向两边共扩展0.5m,使之成为栗房基础,竖井净高度以基脚梁上平面低于坝顶0.5m或略高于外圩历史水位。栗房地平下设置机组基脚梁¢),机组(9)安装在基脚梁上,基脚梁与闸门同向T型,即基脚梁横着的与路面平行,另一头放在闸室梁上设置,梁的材料选取和制作标准要大于此机组工作时的总承载重量,为便于安装操作以及后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在基脚梁下约2m处设辅助工作梁(7)。栗房地平(5)进水管(14) 一侧全部空留用于透光,用可活动钢筋网铺设,出水管一侧浇注为地平。栗站机组功率设置,依据所治圩垸面积与历史水文确定,确保在洪涝产生时能有效将水排出圩垸。在动力配置上,设计闸站电力系统共用变电设备。防洪闸两端进出、水池前均设置拦污栅栏,前池呈喇叭形状。栗站出水管道绕启闭房外侧置闸出水口前池,为防止向外湖、河排水时,发生外湖、河水倒灌现象,以外圩湖丰水期高程为基础,在出水口设置止水阀。调节生产水位,需要降低圩内水位时,在外湖水位低于内圩水位,开启闸门(8),水体自流出去;在外湖水位高于内圩时,关闭闸门(8),启用栗站(9)吸动力提水,将内圩水体排出。【主权项】1.防洪闸与排涝栗站一体结构,包括闸涵(1)、竖井(2)、进出水池(3)、(4)、栗房地平(5)、机组基脚梁(6)、辅助工作梁(7)、闸门(8)、机组(9)、栗房(10)、防洪闸启闭房(11)、基坑(12)、堤坝路面(13)、进水管(14)、出水管(15)、闸台(16)、闸涵身接口(17),其特征是:防洪闸启闭房(11)、闸台(16)、闸涵(1)、进出水池(3)、(4)、栗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12/CN105369779.html" title="防洪闸与排涝泵站一体结构原文来自X技术">防洪闸与排涝泵站一体结构</a>

【技术保护点】
防洪闸与排涝泵站一体结构,包括闸涵(1)、竖井(2)、进出水池(3)、(4)、泵房地平(5)、机组基脚梁(6)、辅助工作梁(7)、闸门(8)、机组(9)、泵房(10)、防洪闸启闭房(11)、基坑(12)、堤坝路面(13)、进水管(14)、出水管(15)、闸台(16)、闸涵身接口(17),其特征是:防洪闸启闭房(11)、闸台(16)、闸涵(1)、进出水池(3)、(4)、泵房(10)、竖井(2)、机组基脚梁(6)、辅助工作梁(7)、基坑(12)及泵房地平(5)采用钢混结构;闸门(8)为铸铁门,闸涵(1)为方形或长方形构造,闸涵身接口(17)采用紫铜片止水包箍,闸门(8)设置在圩坝外侧,闸外面设置共用进、出水池 (3),泵房(10)紧挨启闭房(11),其净宽度大于2m,高度大于2.5m,泵房地平下设置机组基脚梁(6),机组(9)安装在基脚梁上,基脚梁下设辅助工作梁(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劲黄秋安
申请(专利权)人:李春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