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54108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1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装置。散热装置包括导热板、至少一感应线圈以及第一散热板。导热板接收热源提供的热,导热板具有第一抵顶件,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一表面。至少一感应线圈设置于导热板。第一散热板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一抵顶件,并与导热板形成间隙。第一散热板包括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且第一磁性元件相对感应线圈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子装置的散热方式可粗分成两种,其一是通过风扇搭配散热模组、另者是空气泵搭配散热器的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导热材料将热源的热传导到风扇出风口的散热鳍片,再藉由扇叶运转将热空气导出电子装置外。空气泵搭配散热器则是将热源的热量导至散热器,再通过空气泵往复式的振动使得气流通过散热器以达成解热的效果。但无论是哪种散热方式,皆无法符合于薄型化的电子装置的散热需求。以风扇搭配散热模组而言,若须应用于薄型化的电子装置时,其所搭配的风扇亦须变薄,使得风扇的流量与解热能力皆大幅衰减,故薄型化的风扇的散热效率将无法达到实际的需求。而空气泵搭配散热器则是存在薄型化困难的技术问题,散热器的体积与厚度除了皆有一定的高度及厚度,其内部结构复杂亦是使得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困难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应用于薄型化电子装置的散热装置,以改善上述问题,实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薄型化电子装置的散热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装置。散热装置包括导热板、至少一感应线圈以及第一散热板。导热板接收热源提供的热,导热板具有第一抵顶件,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一表面。至少一感应线圈设置于导热板。第一散热板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一抵顶件,并与导热板形成间隙。第一散热板包括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且第一磁性元件相对感应线圈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感应线圈的数量与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的数量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抵顶件与导热板整合成单一构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导热板为非平面的板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散热板,导热板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具有第二抵顶件,第二散热板设置于第二抵顶件,并与导热板形成一间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散热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二磁性元件,且第二磁性元件相对感应线圈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对应同一个感应线圈的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性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对应同一个感应线圈的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性相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热源为热管,且热管的至少部分与导热板相连,以接收热管提供的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导热板具有多个散热鳍片。该些散热鳍片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一表面和/或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一散热板还包括至少一穿孔,该些散热鳍片穿设于穿孔。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另一种散热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装置。散热装置包括导热板、线圈座以及散热板。导热板接收热源提供的热。线圈座设置于导热板,线圈座设置至少一感应线圈以及一抵顶件,抵顶件设置于线圈座的表面。散热板设置于线圈座的抵顶件,并与线圈座形成间隙,散热板包括至少一磁性元件,至少一磁性元件与感应线圈相对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线圈座为非导热材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感应线圈的数量与至少一磁性元件的数量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抵顶件与线圈座整合成单一构件。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线圈座为非平面的板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热源为热管,且热管的至少部分与导热板相连,以接收热管提供的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导热板具有多个散热鳍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线圈座还包括至少一切口,该些散热鳍片穿设于切口。故,本专利技术可通过将散热板于不同时序使得感应线圈通电以吸附磁性元件,由此,散热板将会往复摆动产生气流,加速导热板上的散热速度。通过此种配置,可不须设置如现有扇叶或散热器等结构,并可实现提供应用于薄型化电子装置的散热装置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的散热装置沿A-A割线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4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6的散热装置沿B-B割线的剖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3、4:散热装置11、31、45:导热板11a:第一表面lib:第二表面12、12a、12b、12c、32、42:感应线圈13,33:第一散热板13a、13b、13c:第一磁性元件14:第二散热板14a、14b、14c:第二磁性元件2:热管332、432:穿孔35,451:散热鳍片41:线圈座412:切口414:抵顶件43:散热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请先一并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的散热装置沿A-A割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的散热装置1可应用于一电子装置。散热装置1包括导热板11、至少一感应线圈12以及第一散热板13。导热板11可接收热源提供的热,本实施例的热源为热管2,且热管2的至少部分与导热板11相连,以接收热管2提供的热。此外,本实施例的导热板11可采用导热材料例如铜/铝等热的良导体材质所制成。本实施例的导热板11为两片板体所构成,且为一非平面的板体,从附图可知,其分别为两个中央隆起的锥状板体,周缘厚度较薄的板体。通过此种配置,可使得设置于导热板11上的第一散热板13被支撑于导热板11之上,且与导热板11形成一个不均勻的间隙。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还包括第二散热板14,且第二散热板14设置于导热板11的中央隆起处,并面对相对于第一表面11a的第二表面lib (第一散热板13与第二散热板14对称设置于导热板11的两侧)。相似地,可使得设置于导热板11上的第二散热板14可被支撑于导热板11之上,并与导热板11形成一个不均匀的间隙。但于其他实施例中,导热板11还可通过于其第一表面11a设置第一抵顶件、第二表面lib设置第二抵顶件,并使第一散热板13设置于导热板11的第一抵顶件、第二散热板14设置于导热板11的第二抵顶件,亦可达到与本实施例相似的效果。本实施例亦可视为将抵顶件与导热板整合成单一构件的其一实施态样。请继续参考附图,本实施例的至少一感应线圈12设置于导热板11。进一步而言,至少一感应线圈12可设置于导热板11邻近边缘处。第一散热板13包括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第二散热板14包括至少一第二磁性元件,且第一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皆相对感应线圈12设置。本实施例的磁性元件可为磁铁,数量为六个(各散热板包括三个磁铁),感应线圈的数量亦为三个。本实施例的感应线圈均匀设置于导热板11,亦即三个感应线圈12a、12b、12c彼此夹120度角。若其他实施例的感应线圈为偶数个(例如两个),则该些感应线圈对称设置。虽本实施例例示了感应线圈的数量与磁性元件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但于其他实施例中亦可有不匹配的情况,例如感应线圈的数量多于磁性元件,但亦可达到与本实施例相似的效果。通过控制电路(图未示出)可使得感应线圈通电产生吸力或是排斥力,第一磁性元件或第二磁性元件受到吸引或是排斥,以带动第一散热板13进行摆动。并且,本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控制方式为其一磁性元件被吸附并排斥其他的磁性元件,使第一散热板13在不同时序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板,以接收一热源提供的热,且所述导热板具有一第一抵顶件,其设置于所述导热板的一第一表面;至少一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导热板;以及一第一散热板,设置于所述导热板的所述第一抵顶件,并与所述导热板形成一间隙,所述第一散热板包括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且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相对所述感应线圈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昭文王君智邱鼎为唐仲宏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