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硬数据控制、分层建模、储层与夹层钳套三个方面;分层建模主要包括储层建模、隔层建模、夹层建模。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基于半幅点小层划分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自然伽玛相对极大值和/或自然电位正异常来确定小层界线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储层、隔层厚度与深度的缺陷;采用硬数据控制、构型建模,实现了准确定位砂泥岩的分界点,精确地刻划了单砂体与子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构型效果好、精度高,降低了开发难度,提高了开发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储层构型建模的
,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油藏描述已成为常规研究内容之一,而三维地质建模则是对油藏描述成果的一种可视化表征,已成为油藏地质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三角洲建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基于自然伽玛相对极大值或自然电位正异常的小层对比原则的储层地质模型(这与构型建模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对比原则所划小层的中部多为砂岩而上部与下部多为泥岩,并未准确定位砂泥岩的分界点,所以,对储层构型建模来讲精度远远不够。对于储层构型建模的研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地质体主要为曲流河道砂体、辫状河道砂体,对河道砂体的构型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侧积层或河道宽厚比等的数学模式、分级套合模拟、基于沉积过程的储集层随机建模来预测,这些方法虽然数学公式很严密,但实现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对于其真实性的验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沉积过程是随机的。而对于三角洲砂体、冲积扇砂体、滩坝砂体等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科学完善的构型模式,对其建模也未见成熟的研究方法,但这些沉积体有一个共有的特点,那就是均为砂泥岩互层型沉积,因此,以R盆地Q油田砂泥岩互层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为例,以半幅点小层对比准则和夹层的测井识别为基础,研制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集砂体构型的建模方法,建立R盆地Q油田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模型,对该区油藏精细挖潜、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Q油田是一个位于断阶带上背斜构造,构造轴向北西。沉积基底为花岗岩和变质岩,钻井资料证实,基底之上的E1+2和E ?地层,分别见工业油流。E 1+2层以棕红色、棕褐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类和砾岩,厚度0-190米左右,储层平均孔隙度为9.13%,平均渗透率为10.19X 10 3 μ m2,属特低孔低渗储层。E?地层以棕红、棕褐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为主,灰色粉砂岩类次之,厚度一般为160?430m,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4.37%,平均渗透率为35.10X 10 3 μπι2,属低孔低渗储层。研究认为该层为一套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沉积,沉积主要受控于西部和南部的两大水系,多物源导致油田储层特征极其复杂,非均质性强,单砂体分布规律不清,造成开发难度大、效果差,因此,储层构型研究有助于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生产效益。目前,传统的储层构型建模方法存在无法准确定位砂泥岩的分界点,精度差,无法解决多物源导致的、多期次形成的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和开发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旨在解决传统的储层构型建模方法存在无法准确定位砂泥岩的分界点,精度低、效果差,多物源导致油田储层特征复杂,单砂体分布规律不清造成开发难度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采用基于半幅点小层划分原则进行小层划分,提出用低渗层厚度和渗透率回返程度两个参数识别夹层;通过硬数据控制、分层建模、储层与夹层钳套的砂泥岩互层型的沉积体构型建模,建立构型模型。进一步,所述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将储层与隔层分开,将夹层、相界量化,具体如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进行六级层序划分与对比;小层划分明确储层、隔层厚度及界面位置;隔层横向不进行微相的划分,储层横向要对相变点定位;确定夹层的深度、厚度。进一步,所述硬数据控制指根据测井、地质资料识别出来的关键点数据;在纵向上包括隔层与储层分界点和夹层数据;在横向上为微相分界线,根据地质相、测井相、地震相综合解释来确定。进一步,所述分层建模具体包括:储层建模,在小层级的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下,分小层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微相控制构型单元在横向上的拼接与分隔;隔层建模,按照小层划分,确定层面数据控制;夹层建模,根据夹层识别的深度、厚度数据,建立夹层属性模型。进一步,所述储层与夹层钳套,在储层模型与夹层模型建立后,将夹层模型钳入储层模型即可。进一步,所述的储层建模中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模式存在以下构型模式:侧向拼接模式,为不同微相砂岩的侧向拼接;侧向分隔模式,为两个砂岩体之间被泥岩所分隔;进积型模式,为同层不同期构型单元之间的叠置迀移关系,在物源方向上,子砂体依次向前推进构成前积;加积型模式,为同层不同期构型单元之间的垂向叠置关系,不同相中砂体横向连续、纵向叠加分布。本专利技术的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采用基于半幅点小层划分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自然伽玛相对极大值和(或)自然电位正异常来确定小层界线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储层、隔层厚度与深度的缺陷,提高了建模精度,采用硬数据控制、分层建模、构型建模的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构型建模,实现了准确定位砂泥岩的分界点,精确地刻划了单砂体与子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精度高、效果好,提高生产效益。本专利技术首次采用基于半幅点小层划分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并提出用低渗层厚度和渗透率回返程度两个参数识别夹层,从而大大提高了建模精度;依据砂泥岩互层型的辫状河三角洲受河流、湖浪双水动力控制,地层具低倾角砂泥岩互层的特点,提出了“硬”数据控制、分层建模、储层与夹层钳套的砂泥岩互层型的沉积体构型建模研究思路,建立了 Q油田辫状河三角洲构型模型;由于受到地下资料的限制,在没有或少有沉积构造资料的情况下,将沉积微相做为构型单元来构建储层模型,实现了构型单元横向拼接与分隔的研究;研究区目的层以泥岩夹层、局部夹层为主。并根据夹层数据对夹层进行了独立建模;把夹层模型钳入相模型,最终完成了完整的砂泥岩互层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构型模型。实现了层内构型单元的叠置研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的分层建模步骤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该方法步骤流程包括硬数据控制S101、分层建模S102、构型建模S103 ;所述的硬数据控制S101是指采集、控制管理硬数据,硬数据是指根据测井、地质资料识别出来的关键点数据,在纵向上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隔层与储层分界点,即小层界线,按照测井资料半幅点分层原则确定其深度,二是夹层数据,依据夹层厚度原则与回返程度原则取值,从反映岩性与物性夹层特征的自然伽马曲线和渗透率曲线上确定其深度与厚度,在横向上为微相分界线,根据地质相、测井相、地震相综合解释来确定,这些数据来源可靠,且有精确的三维空间位置,是保证储层构型建模的基础;所述的分层建模S102是指由储层建模、隔层建模、夹层建模构成,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由储层、隔层、夹层组成,分层建模是实现构型建模的基础,由于储层是由不同的沉积微相组成,储层建模是在小层级的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下,分小层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微相控制构型单元在横向上的拼接与分隔,隔层中不细分微相,是一个泥岩相,对隔层建模要控制层面数据,根据夹层识别的深度、厚度数据,建立夹层模型;所述的构型建模S103是指在储层模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采用基于半幅点小层划分原则进行小层划分,提出用低渗层厚度和渗透率回返程度两个参数识别夹层;通过硬数据控制、分层建模、储层与夹层钳套的砂泥岩互层型的沉积体构型建模,建立构型模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中海,苏秋,贾风娟,郭建洪,李鹏真,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