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线连接器,涉及同轴线连接装置。同轴线连接器,包括端子(1)、胶芯(2)、外壳(3),端子(1)置于胶芯(2)内,外壳(3)包裹胶芯(2),端子(1)的中部两侧弯折延伸形成弹性接触片(101);胶芯(2)呈圆台状,其中心设有方形通孔(201),垂直于通孔设置一收纳长槽(202),长槽前端处延伸形成一压片(203),压片(203)可弯折压入收纳长槽(202);端子的弹性接触片(101)插入胶芯的通孔(201),收纳长槽(202)包纳端子(1);端子(1)与胶芯(2)通过夹物模压结合固定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采用一种注塑夹物模压(Insertmold)工艺使其装配在一起,实现半自动化生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同轴线连接器,涉及同轴线连接装置。同轴线连接器,包括端子(1)、胶芯(2)、外壳(3),端子(1)置于胶芯(2)内,外壳(3)包裹胶芯(2),端子(1)的中部两侧弯折延伸形成弹性接触片(101);胶芯(2)呈圆台状,其中心设有方形通孔(201),垂直于通孔设置一收纳长槽(202),长槽前端处延伸形成一压片(203),压片(203)可弯折压入收纳长槽(202);端子的弹性接触片(101)插入胶芯的通孔(201),收纳长槽(202)包纳端子(1);端子(1)与胶芯(2)通过夹物模压结合固定为一体。本技术可采用一种注塑夹物模压(Insertmold)工艺使其装配在一起,实现半自动化生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专利说明】同轴线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同轴线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同轴线从内至外,依次是信号线、绝缘层、屏蔽层、外保护层。与电子设备连接时,同轴线的前端设有连接器,连接在电子设备的信号侧和接地侧。连接器,通常设有端子、绝缘体、外壳及接地导体。但是现有的同轴线信号线与端子的结合采用焊接或铆压,端子与绝缘体装配工艺都是通过端子被铆压到绝缘体中来实现组装。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同轴线连接器。 本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同轴线连接器,包括端子、胶芯、外壳,端子置于胶芯内,外壳包裹胶芯,端子的中部两侧弯折延伸形成弹性接触片;胶芯呈圆筒状,其中心设有通孔,垂直于通孔设置一收纳长槽,长槽前端处延伸形成一压片,压片可弯折压入长槽;端子的弹性接触片插入胶芯的通孔,长槽包纳端子;端子与胶芯通过夹物模压结合固定为一体; 外壳在未结合前为夹盖状,外壳的上盖部呈圆筒状,可容纳胶芯,外壳的上盖部在夹合面设有线槽,线槽相对的另一端为连接带,外壳的下盖部为平板状,两侧弯折设置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第三卡扣,结合后,第--^扣扣住圆筒,第二卡扣扣住线槽,第三卡扣扣住同轴线。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的后部背面设有凹槽,凹槽的直径与同轴线的轴心导体直径相同。 更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的凹槽为端子后部背面部分凸起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在弹性接触片弯折部设置一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胶芯在外缘侧设置凸台,外壳上盖部的圆筒上设有与凸台配合的凹槽,凸台卡入凹槽中。 进一步地,收纳长槽的端口设置一圆槽,圆槽的直径与同轴线的轴心导体直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线槽相对于同轴线屏蔽层露出处设有若干卡凸,第二卡扣扣住卡凸设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卡扣上设置若干固定卡凸,固定卡凸扣合在同轴线外保护层上。 本技术可采用一种注塑夹物模压(Insertmold)工艺使端子和胶芯装配在一起,实现半自动化生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端子与胶芯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端子与胶芯结合后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端子与胶芯结合后另一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装配前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装配前另一面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装配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一种同轴线连接器,包括端子1、胶芯2、外壳3,端子I置于胶芯2内,外壳3包裹胶芯2,端子I的中部两侧弯折延伸形成弹性接触片101 ;胶芯 2呈圆台状,其中心设有方形通孔201,垂直于通孔设置一收纳长槽202,长槽前端处延伸形成一压片203,压片203可弯折压入收纳长槽202 ;端子的弹性接触片101插入胶芯的通孔201,收纳长槽202包纳端子I ;端子I与胶芯2通过夹物模压结合固定为一体; 外壳3在未结合前为夹盖状,外壳的上盖部31呈圆筒状,可容纳胶芯2,外壳的上盖部31在夹合面设有线槽311,线槽311相对的另一端为连接带33,外壳的下盖部32为平板状,两侧弯折设置第一^^扣321、第二卡扣322、第三卡扣323,结合后,第一^^扣321扣住圆筒,第二卡扣322扣住线槽,第三卡扣323扣住同轴线。 如图2所述端子I的后部背面设有凹槽102,凹槽的直径与同轴线的轴心导体直径相同。所述端子I的凹槽102为端子后部背面部分凸起延伸形成,如图2所示。凹槽102的设置使得端子与同轴线的轴心导体的接触更好,同时在挤压时同轴线的轴心导体不会移位。说明书中端子设有弹性接触片的一面为端子正面,其反面则为端子背面。 如图2所示,所述端子I在弹性接触片弯折部设置一通孔103。 如图3、图5所示,所述胶芯2在外缘侧设置凸台205,外壳上盖部31的圆筒上设有与凸台配合的凹槽313,凸台205卡入凹槽313中。凸台205与凹槽313的设计以保证胶芯2在外壳3内的定位准确。 如图3所示,收纳长槽202的端口设置一圆槽204,圆槽204的直径与同轴线4的轴心导体直径相同。圆槽204与凹槽102相配合,限制同轴线4的轴心导体的位置。 如图6、图7所示,所述外壳线槽311相对于同轴线屏蔽层露出处设有若干卡凸312,第二卡扣322扣住卡凸设置处。卡凸312使得外壳与同轴线屏蔽层接触的更好,并可较好地固定住同轴线。 如图6、图7所示,所述第三卡扣323上设置若干固定卡凸324,固定卡凸324扣合在同轴线外保护层上。固定卡凸324卡入同轴线外保护层,可较好地固定住同轴线。 将端子I通过注塑的夹物模压(Insertmold)的工艺与胶芯2结合完成半成品,如图3所示,从而可实现半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及产能。把结合好的端子I和胶芯2通过铆压工艺装入外壳3,使其固定于外壳3内,如5所示。装配好的外壳3、端子1、胶芯2通过铆压治具把同轴线4铆压固定,装配成一个成品,如图7所示。 本技术可采用一种注塑夹物模压(Insertmold)工艺将端子和胶芯装配在一起,实现半自动化生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权利要求】1.一种同轴线连接器,包括端子(1)、胶芯(2)、外壳(3),端子(1)置于胶芯(2)内,夕卜壳(3)包裹胶芯(2),其特征在于:端子(1)的中部两侧弯折延伸形成弹性接触片(101);胶芯(2)呈圆台状,其中心设有方形通孔(201),垂直于通孔设置一收纳长槽(202),长槽前端处延伸形成一压片(203),压片(203)可弯折压入收纳长槽(202);端子的弹性接触片(101)插入胶芯的通孔(201),收纳长槽(202)包纳端子(1);端子(1)与胶芯(2)通过夹物模压结合固定为一体; 外壳(3)在未结合前为夹盖状,外壳的上盖部(31)呈圆筒状,可容纳胶芯(2),外壳的上盖部(31)在夹合面设有线槽(311),线槽(311)相对的另一端为连接带(33),外壳的下盖部(32)为平板状,两侧弯折设置第一^^扣(321)、第二卡扣(322)、第三卡扣(323),结合后,第一卡扣(321)扣住圆筒,第二卡扣(322)扣住线槽,第三卡扣(323)扣住同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线连接器,包括端子(1)、胶芯(2)、外壳(3),端子(1)置于胶芯(2)内,外壳(3)包裹胶芯(2),其特征在于:端子(1)的中部两侧弯折延伸形成弹性接触片(101);胶芯(2)呈圆台状,其中心设有方形通孔(201),垂直于通孔设置一收纳长槽(202),长槽前端处延伸形成一压片(203),压片(203)可弯折压入收纳长槽(202);端子的弹性接触片(101)插入胶芯的通孔(201),收纳长槽(202)包纳端子(1);端子(1)与胶芯(2)通过夹物模压结合固定为一体;外壳(3)在未结合前为夹盖状,外壳的上盖部(31)呈圆筒状,可容纳胶芯(2),外壳的上盖部(31)在夹合面设有线槽(311),线槽(311)相对的另一端为连接带(33),外壳的下盖部(32)为平板状,两侧弯折设置第一卡扣(321)、第二卡扣(322)、第三卡扣(323),结合后,第一卡扣(321)扣住圆筒,第二卡扣(322)扣住线槽,第三卡扣(323)扣住同轴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志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佳沃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