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热换管、折流板、环板、定距管、拉杆、浮动管板和圆钢滑条,所述热换管两端分别强度焊接在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上,所述折流板分为上切支持板和下切支持板,所述下切支持板和上切支持板上下交错等距排布在热换管上,所述圆钢滑条安装在热换管下端,上切支持板和下切支持板与圆钢滑条滑动连接,所述环板垂直于热换管设置在靠近浮动管板处,所述定距管等间距且与热换管平行的分布在固定管板和环板之间,所述拉杆均匀布置在折流板与热换管交接处的外边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坚固、操作弹性大、可靠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传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小,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在各种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热换管、折流板、环板、定距管、拉杆、浮动管板和圆钢滑条,所述热换管两端分别强度焊接在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上,所述折流板分为上切支持板和下切支持板,所述下切支持板和上切支持板上下交错等距排布在热换管上,所述圆钢滑条安装在热换管下端,上切支持板和下切支持板与圆钢滑条滑动连接,所述环板垂直于热换管设置在靠近浮动管板处,所述定距管等间距且与热换管平行的分布在固定管板和环板之间,所述拉杆均匀布置在折流板与热换管交接处的外边缘。本技术结构坚固、操作弹性大、可靠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传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小,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在各种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专利说明】 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
本技术涉及再沸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
技术介绍
再沸器是一种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在化工、石油、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普遍应用的一种工艺设备,在炼油、化工装置中换热器占总设备数量的40%左右,占总投资的30%?45%。近年来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利用换热器进行高温和低温热能回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在换热设备中,使用量最大的是管壳式换热器。在近年来国内在节能、增效等方面改进换热器性能,在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面积,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换热器的大量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使企业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管壳式换热器虽然在换热效率、设备体积和金属材料的耗量等方面不如其他新型换热设备,但他又结构坚固、操作弹性大、可靠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所以在各种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坚固、操作弹性大、可靠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的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热换管、折流板、环板、定距管、拉杆、浮动管板和圆钢滑条,所述热换管两端分别强度焊接在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上,所述折流板分为上切支持板和下切支持板,所述下切支持板和上切支持板上下交错等距排布在热换管上,所述圆钢滑条安装在热换管下端,上切支持板和下切支持板与圆钢滑条滑动连接,所述环板垂直于热换管设置在靠近浮动管板处,所述定距管等间距且与热换管平行的分布在固定管板和环板之间,所述拉杆均匀布置在折流板与热换管交接处的外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折流板为弓形折流板,弓形折流板的圆缺率为25%左右,折流板提高壳程流体流速,迫使流体按规定的路径多次横向流过管束,增加湍动程度,以提高管间对流传热效率,折流板即起折流作用又起支撑作用。由于弓形折流板中,流体只经过圆缺部分而垂直流过管束,流动中死区较少,所以较为优越,结构也简单,折流板的缺口应尽量靠近管排,此采用上下方向排列,可造成流体剧烈扰动,以增大传热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热换管采用正六边形排列,相邻两热换管间的净空距离不小于1.2倍的换热管外径。 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占- ^ \\\. 本技术结构坚固、操作弹性大、可靠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传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小,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在各种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技术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实施例1 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1、热换管2、折流板3、环板4、定距管5、拉杆6、浮动管板7和圆钢滑条8,所述热换管2两端分别强度焊接在固定管板I和浮动管板7上,所述折流板3分为上切支持板31和下切支持板32,所述下切支持板32和上切支持板31上下交错等距排布在热换管2上,所述圆钢滑条8安装在热换管2下端,上切支持板31和下切支持板32与圆钢滑条8滑动连接,所述环板4垂直于热换管2设置在靠近浮动管板7处,所述定距管5等间距且与热换管2平行的分布在固定管板I和环板4之间,所述拉杆6均匀布置在折流板3与热换管2交接处的外边缘。 所述折流板3为弓形折流板,弓形折流板的圆缺率为25%左右折流板提高壳程流体流速,迫使流体按规定的路径多次横向流过管束,增加湍动程度,以提高管间对流传热效率,折流板3即起折流作用又起支撑作用。由于弓形折流板中,流体只经过圆缺部分而垂直流过管束,流动中死区较少,所以较为优越,结构也简单,折流板3的缺口应尽量靠近管排,此采用上下方向排列,可造成流体剧烈扰动,以增大传热系数。 弓形折流板的间距一般不应小于壳体内径的20%,且不小50mm,并相邻两块折流板间距不得大于壳体内径,由于换热管总长为6000 mm,去折流板间距为750 mm,可以计算需要7块折流板。折流板的安装固定时通过拉杆和定距管来实现的,每一根拉杆的最后一块折流板是与拉杆焊接的。 所述热换管2采用正六边形排列,相邻两热换管2间的净空距离不小于1.2倍的换热管2外径。 实施例2 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1、热换管2、折流板3、环板4、定距管5、拉杆6、浮动管板7和圆钢滑条8,所述热换管2两端分别强度焊接在固定管板I和浮动管板7上,所述折流板3分为上切支持板31和下切支持板32,所述下切支持板32和上切支持板31上下交错等距排布在热换管2上,所述圆钢滑条8安装在热换管2下端,上切支持板31和下切支持板32与圆钢滑条8滑动连接,圆钢滑条8用来支撑折流板,并在安装时起到导轨和滑轨的作用,便于安装和拆卸,并在设备工作时防止由于介质的冲击引起的震动和浮动,所述环板4垂直于热换管2设置在靠近浮动管板7处,所述定距管5等间距且与热换管2平行的分布在固定管板I和环板4之间,所述拉杆6均匀布置在折流板3与热换管2交接处的外边缘。 拉杆6常用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拉杆和折流板焊接形式,一般用于换热管外径小于或等于14mm的管束;另一种为拉杆定居管结构形式,用于换热管外径大于或等于18mm的管束。拉杆应尽量均匀布置在管束的外边缘,对于大直径的换热器,再不管区内或靠近折流板缺口处应布置适当数量的拉杆。 本技术结构坚固、操作弹性大、可靠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传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小,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在各种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管板(I)、热换管(2)、折流板(3)、环板(4)、定距管(5)、拉杆¢)、浮动管板(7)和圆钢滑条(8),所述热换管(2)两端分别强度焊接在固定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再沸器的热换器管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管板(1)、热换管(2)、折流板(3)、环板(4)、定距管(5)、拉杆(6)、浮动管板(7)和圆钢滑条(8),所述热换管(2)两端分别强度焊接在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7)上,所述折流板(3)分为上切支持板(31)和下切支持板(32),所述下切支持板(32)和上切支持板(31)上下交错等距排布在热换管(2)上,所述圆钢滑条(8)安装在热换管(2)下端,上切支持板(31)和下切支持板(32)与圆钢滑条(8)滑动连接,所述环板(4)垂直于热换管(2)设置在靠近浮动管板(7)处,所述定距管(5)等间距且与热换管(2)平行的分布在固定管板(1)和环板(4)之间,所述拉杆(6)均匀布置在折流板(3)与热换管(2)交接处的外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丽芬,
申请(专利权)人:连丽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