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及其施工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35643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9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及其施工平台,包括模块单元A,所述模块单元A包括内排立柱、外排立柱、导轨,所述外排立柱为三根且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内排立柱为两根、导轨为一根,该导轨位于所述两根内排立柱之间,所述内排立柱、导轨也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两根内排立柱、三根外排立柱、一根导轨形成方形架体,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平台底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及其施工平台,模块化程度高、模块之间组装灵活、拆卸方便,互换性强,零部件规格型号少,加工容易;可以临时根据需要增加、减少或调整更换零部件,零部件之间干涉少、独立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脚手架,更具体的说,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附着式升降多层施工平台的模块单元。
技术介绍
脚手架(scaffold)为在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高处作业而搭设的各种支架,为建筑领域的通用术语,主要在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脚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钢管或合成材料等,目前在部分工程中也将脚手架当成模板使用,此外其在广告业、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领域中也被广泛使用。而回到建筑领域中,目前的高层建筑施工中,外墙脚手架多采用升降式脚手架。传统的升降脚手架主要采用钢管、连接扣件及其它部件搭设,其存在的缺点主要为如下几点:一是在组装时存在钢管规格多、组装程序复杂、组装速度慢、效率低、影响建筑结构主体施工进度等缺点;二是在保证相同施工进度的条件下,不得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就单个施工人员而言劳动强度也较大;三是在架体组装时,人为因素产生的不确定性增加,有时会出现架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造成脚手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四是在拆卸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五是在建筑的转角部位,因传统钢管脚手架的连接结构影响,建筑转角两侧的脚手架不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六是不适用于建筑外墙面为曲面或异形的建筑结构施工。现目前也有采用钢管组、部件搭设的升降脚手架,而这类升降脚手架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缺陷,例如安装和拆卸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钢管组之间的连接一般为钢管扣件可拆卸式的连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对于建筑的非直角转角部位,建筑转角两侧的脚手架不能方便地适应建筑转角角度而连成一个整体。因此基于前述的问题,有必要针对现有升降脚手架的结构做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现有爬架,一旦安装后相互牵连、存在无法更换、调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装灵活、拆卸方便的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及其施工平台。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包括模块单元A,所述模块单元A包括内排立柱、外排立柱、导轨,所述外排立柱为三根且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内排立柱为两根、导轨为一根,该导轨位于所述两根内排立柱之间,所述内排立柱、导轨也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两根内排立柱、三根外排立柱、一根导轨形成方形架体,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平台底板。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还包括模块单元B,通过在所述模块单元A上增加设置中心吊升降系统形成所述的模块单元B。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中心吊升降系统至少由电动葫芦、固定吊挂件与移动吊挂件组成,所述固定吊挂件安装在导轨与外排立柱之间,所述移动吊挂件用于安装在建筑的承力点上,所述电动葫芦安装在固定吊挂件上,所述电动葫芦还通过主绳与移动吊挂件相连接,所述主绳一端固定在电动葫芦的下吊钩上,另一端穿过双柱偏头转向装置使主绳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上,用于由电动葫芦通过主绳为导轨与外排立柱提供带动施工平台上升或下降的动力。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内排立柱与外排立柱之间安装有多根内外排水平支撑杆,所述相邻的两根内外排水平支撑杆之间还安装有内外排斜支撑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导轨与外排立柱之间安装有多个内外排空间水平支撑框,所述相邻的两个内外排空间水平支撑框的端部之间还安装有内外排斜支撑杆,用于使内外排空间水平支撑框中形成使主绳经过的空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双柱偏头转向装置安装在导轨与外排立柱之间,且置于电动葫芦的下方;所述电动葫芦上方还设有副绳转向滑轮组件,所述副绳转向滑轮组件通过固定安装杆安装在固定吊挂件上,所述电动葫芦的下吊钩还与下吊钩连接件连接,所述下吊钩连接件通过副绳与移动吊挂件相连接,所述副绳一端固定在下吊钩连接件上,另一端穿过副绳转向滑轮组件使副绳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上,用于由副绳与主绳以及电动葫芦的链条组成绳链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模块单元A设置有爬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两根外排立柱之间安装有防护网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防护网板上设置有封闭层。本技术还可以是:一种施工平台,所述至少一个模块单元A与至少一个模块单元B组合形成所述的施工平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本技术的一种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及其施工平台,模块化程度高、模块之间组装灵活、拆卸方便,互换性强,零部件规格型号少,加工容易;可以临时根据需要增加、减少或调整更换零部件,零部件之间干涉少、独立性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单元A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单元B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中心吊升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导轨与外排立柱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施工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单元A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一种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包括模块单元A,所述模块单元A包括内排立柱1、外排立柱2、导轨5,所述外排立柱2为三根且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内排立柱1为两根、导轨5为一根,该导轨5位于所述两根内排立柱1之间,所述内排立柱1、导轨5也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两根内排立柱1、三根外排立柱2、一根导轨5形成方形架体,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平台底板4,平台底板4可以是任意层数。所述两根外排立柱2之间安装有防护网板3。所述防护网板3上设置有封闭层,其中封闭层可以是纤维布、篷布或广告布等,以及可采用具有透明、阻燃的其它材料,通过封闭层达到保温、防尘、环保的目的;并且通过全封闭的形式,可起到防雨的作用。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单元B的结构示意图。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单元A,所述模块单元A包括内排立柱(1)、外排立柱(2)、导轨(5),所述外排立柱(2)为三根且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内排立柱(1)为两根、导轨(5)为一根,该导轨(5)位于所述两根内排立柱(1)之间,所述内排立柱(1)、导轨(5)也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两根内排立柱(1)、三根外排立柱(2)、一根导轨(5)形成方形架体,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平台底板(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单元A,所述模块单元A包括内排立柱(1)、外排立柱(2)、导轨(5),所述外排立柱(2)为三根且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内排立柱(1)为两根、导轨(5)为一根,该导轨(5)位于所述两根内排立柱(1)之间,所述内排立柱(1)、导轨(5)也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两根内排立柱(1)、三根外排立柱(2)、一根导轨(5)形成方形架体,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平台底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块单元B,通过在所述模块单元A上增加设置中心吊升降系统形成所述的模块单元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吊升降系统至少由电动葫芦(7)、固定吊挂件(8)与移动吊挂件(9)组成,所述固定吊挂件(8)安装在导轨(5)与外排立柱(2)之间,所述移动吊挂件(9)用于安装在建筑的承力点上,所述电动葫芦(7)安装在固定吊挂件(8)上,所述电动葫芦(7)还通过主绳(13)与移动吊挂件(9)相连接,所述主绳(13)一端固定在电动葫芦的下吊钩(74)上,另一端穿过双柱偏头转向装置(14)使主绳(13)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9)上,用于由电动葫芦(7)通过主绳(13)为导轨(5)和外排立柱(2)提供带动施工平台上升或下降的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施工平台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立柱(1)与外排立柱(2)之间安装有多根内外排水平支撑杆(10),相邻的两根内外排水平支撑杆(10)之间还安装有内外排斜支撑杆(1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陈德学盛鹰齐宏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嘉泽正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