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属于战术侦查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包括控制器(1)、瞄准镜示警模块(2)、电源模块(3)、激光测距模块(4)、红外传感模块(5)、电机控制模块(6)、电机(8);所述控制器(1)分别与所述激光测距模块(4)、红外传感模块(5)、瞄准镜示警模块(2)电性相连,所述电源模块(3)分别为所述控制器(1)、所述激光测距模块(4)、所述红外传感模块(5)、所述瞄准镜示警模块(2)、电机控制模块(6)提供电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稳定性高、作战效能高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战术侦查设备
,更具体的说,属于一种利用红外线技术和激光技术混合协同进行侦查的设备。
技术介绍
武警战士、特警战士和野战军战士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候通常都需要进行实战实弹射击,通常在战斗环境中敌我双方的接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自动化武器普及的今天、敌我双方的战斗已经不同于二战时期以前的拼刺刀模式,敌我双方通常是非接触式战斗方式,战场环境千变万化使得敌我双方可以充分利用环境和人造物进行有效伪装。如何在战斗过程中识别敌人的伪装、并保证射击过程不误伤无辜人员和己方人员,是武警战士、特警战士和野战军战士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2014年3月1日晚上9时20分,昆明一伙歹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见人就砍,案发之后10多辆警车赶赴现场抓捕嫌疑人,为了避免使用枪支伤害到无辜群众、公安特警赶到后将暴徒吸引到远离人群的区域之后才当场击毙4名暴徒。这起恐怖袭击事件一共造成已造成无辜群众29人死亡、143人受伤。如何对类似的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置,以避免无辜群众的不必要伤亡已经成为武警战士和特警战士必须要面对的实战课题,现有技术中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也是制约武警战士和特警战士处置类似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武警战士、特警战士和野战军战士日常也需要进行射击战术训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战士们的实战技能和战术技能一直是制约训练指导人员的一个重大难题。如何充分发挥辅助技战术手段的作用、以尽可能提高武警战士、特警战士和野战军战士的战斗素质和技能一直是制约本
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有效地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给出了一种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 本技术的一种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 器、瞄准镜示警模块、电源模块、激光测距模块、红外传感模块、电机控制模块、电机;其中: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激光测距模块、所述红外传感模块、所述瞄准镜示警模块、所述电机控制模块电性相连;所述电机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机电性相连; 所述红外传感模块包括第一红外线探头、第二红外线探头,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由所述电机带动旋转的齿轮系上;其中: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的红外线探测幅度角A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的红外线探测幅度角B相同;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的红外线探测区域S3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的红外线探测区域S4形成一红外线盲区区域S1以及一红外线叠加区域S2,所述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夹角C,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红外线盲区区域S1与红外线叠加区域S2同轴线,所述红外线盲区区域S1与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轴线与枪体子弹发射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电机对安装在齿轮系上的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进行对称调整以改变所述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夹角C;所述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夹角C范围为11°-17°;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之间的距离H1为2.3-2.9cm。 根据以上所述的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优选:所述激光测距模块包括激光发射部分、激光接收部分,所述激光发射部分和所述激光接收部分平行地设置在所述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中,所述激光发射部分的激光发射方向、所述激光接收部分的激光接收方向与枪体子弹发射方向保持一致;所述激光发射部分的激光发射方向、所述激光接收部分的激光接收方向与所述红外线盲区区域S1与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轴线平行设置。 根据以上所述的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优选:所述瞄准镜示警模块为光学闪烁报警电路。 根据以上所述的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优选:所述控制器可以是DSP控制器。 根据以上所述的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优选:所述控制器可以是ARM控制器。 根据以上所述的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优选:所述控制器可以是AVR控制器。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稳定性高、作战效 能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安装在枪体的示意图; 附图2是本技术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安装在枪体的示意图; 附图3是本技术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技术红外线检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技术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中安装有红外探头的齿轮系及电机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现有技术中枪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7是现有技术中枪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8A是本技术瞄准镜示警模块的报警显示示意图一; 附图8B是本技术瞄准镜示警模块的报警显示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实施方式1 图1是本技术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安装在枪体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安装在枪体的示意图。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安装在枪体的枪口之下,红外线和激光检测的方向与枪体子弹发射方向保持一致,枪体上方的瞄准镜与现有技术中枪支瞄准镜的安装方式一样。本技术步枪用在突击步枪上的安装方式与刺刀在枪体上的安装方式类似,使得本技术步枪用能够稳定地安装在枪体上面。枪体上方的瞄准镜与枪体前下方的步枪用可以通过电信号线相连,电信号线可以设置在枪体中,电信号线在图1和图2中都没有显示出来。光闪烁告警灯安装在瞄准中、以方便使用带有瞄准镜枪支的战士及时发现告警信号。 图3是本技术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包括控制器1、激光测距模块4、红外传感模块5、瞄准镜示警模块2、电源模块3、电机控制模块6、电机8; 控制器1分别与激光测距模块4、红外传感模块5、瞄准镜示警模块2、电机控制模块6电性相连;电机控制模块6与电机8电性相连;电源模块3分别为控制器1、激光测距模块4、红外传感模块5、瞄准镜示警模块2、电 机控制模块6、电机8提供电能;电源模块3也可以通过控制器1分别为激光测距模块4、红外传感模块5、瞄准镜示警模块2提供电能;激光测距模块4分别连接有激光发射部分401、激光接收部分402,激光发射部分401和激光接收部分402对称设置在枪体上、并与枪体子弹发射方向保持一致;红外传感模块5分别连接有第一红外线探头501、第二红外线探头502,第一红外线探头501和第二红外线探头502对称地设置在枪体瞄准装置的前端;控制器1为DSP控制器。 激光测距模块4检测到的枪支使用人员与前方隐蔽的敌对分子之间的距离,红外传感模块5根据第一红外线探头501、第二红外线探头502检测到处于隐蔽状态或者活动状态的敌对人员信息。控制器1根据激光测距模块4的检测结果和红外传感模块5的检测结果、来自动判断是否存在肉眼不宜分辨的隐蔽人员或者不易察觉人员;如果确定确实存在隐蔽人员或者不易察觉人员,则控制器1控制瞄准镜示警模块2发出光学报警信号。 瞄准镜示警模块2为光学闪烁报警电路,瞄准镜示警模块2将检测到前方有人的信号实时地可以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1)、瞄准镜示警模块(2)、电源模块(3)、激光测距模块(4)、红外传感模块(5)、电机控制模块(6)、电机(8);其中:所述控制器(1)分别与所述激光测距模块(4)、所述红外传感模块(5)、所述瞄准镜示警模块(2)、所述电机控制模块(6)电性相连;所述电机控制模块(6)与所述电机(8)电性相连;所述红外传感模块(5)包括第一红外线探头(501)、第二红外线探头(502),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由所述电机(8)带动旋转的齿轮系上;其中: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的红外线探测幅度角A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的红外线探测幅度角B相同;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的红外线探测区域S3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的红外线探测区域S4形成一红外线盲区区域S1以及一红外线叠加区域S2,所述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夹角C,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红外线盲区区域S1与红外线叠加区域S2同轴线,所述红外线盲区区域S1与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轴线与枪体子弹发射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电机(8)对安装在齿轮系上的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进行对称调整以改变所述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夹角C;所述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夹角C范围为11°‑17°;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之间的距离H1为2.3‑2.9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锋枪用目标红外扫描探测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1)、
瞄准镜示警模块(2)、电源模块(3)、激光测距模块(4)、红外传感模块(5)、电机
控制模块(6)、电机(8);其中:
所述控制器(1)分别与所述激光测距模块(4)、所述红外传感模块(5)、所述
瞄准镜示警模块(2)、所述电机控制模块(6)电性相连;所述电机控制模块(6)与
所述电机(8)电性相连;
所述红外传感模块(5)包括第一红外线探头(501)、第二红外线探头(502),
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由所
述电机(8)带动旋转的齿轮系上;其中: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的红外线探
测幅度角A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的红外线探测幅度角B相同;所述第
一红外线探头(501)的红外线探测区域S3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的红外
线探测区域S4形成一红外线盲区区域S1以及一红外线叠加区域S2,所述红外
线叠加区域S2的夹角C,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探头(502)
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红外线盲区区域S1与红外线叠加区域S2同轴线,所述
红外线盲区区域S1与红外线叠加区域S2的轴线与枪体子弹发射方向保持一
致;所述电机(8)对安装在齿轮系上的所述第一红外线探头(501)、所述第二红
外线探头(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韬,耿志伟,田守雨,朱坤学,孙昭华,刘扬,李兴海,李永春,李响,
申请(专利权)人:张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