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硬水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下部设有侧流道、中心流道和出水流道,所述各流道之间设有格栅,所述阀体内腔中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呈H形,即前端设有前环形凸台,中间设有环形凹槽,后端设有后环形凸台;所述出水流道前后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前环形凸台外径与第一密封圈内径、第二密封圈内径尺寸过盈。通过活塞和密封垫圈配合实现不同状态下出水流道的打开与关闭,在工作状态时打开出水流道,使设备正常产水,在再生状态时,关闭出水流道,避免原水从出水流道流出,降低出水的硬度,提高水处理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硬水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下部设有侧流道、中心流道和出水流道,所述各流道之间设有格栅,所述阀体内腔中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呈H形,即前端设有前环形凸台,中间设有环形凹槽,后端设有后环形凸台;所述出水流道前后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前环形凸台外径与第一密封圈内径、第二密封圈内径尺寸过盈。通过活塞和密封垫圈配合实现不同状态下出水流道的打开与关闭,在工作状态时打开出水流道,使设备正常产水,在再生状态时,关闭出水流道,避免原水从出水流道流出,降低出水的硬度,提高水处理的质量。【专利说明】一种无硬水控制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液体处理系统的控制阀,尤其是一种无硬水控制阀。
技术介绍
现有工业用或家用水处理系统在使用时,分为工作和再生两种状态。工作状态是让未处理的液体通过处理介质后产出需要的液体;再生状态是将已经失效的处理介质恢复成可继续使用的处理介质。 为了实现水处理系统工作状态和再生状态的切换,就需要在处理系统中加装控制阀。现有的控制阀一般都是一个主活塞和一个辅助活塞串在一根杆子上实现的,通过主活塞和辅助活塞的密闭和分离实现无硬水的。这种结构在运动中不易操作,且在再生状态分离两活塞时,不可避免的将部分未处理的硬水从出水口中流出,影响使用时水的硬度值,且现有控制阀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辅助活塞密封不严的情况,也会导致出水口有硬水流出,影响水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硬水控制阀解决现有控制阀存在的硬水会从出水流道处流出、影响水的硬度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硬水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下部设有侧流道、中心流道和出水流道,所述各流道之间设有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腔中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呈H形,即前端设有前环形凸台,中间设有环形凹槽,后端设有后环形凸台;所述出水流道前后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前环形凸台外径与第一密封圈内径、第二密封圈内径尺寸过盈。 阀体处于工作状态时,活塞位置靠前,前环形凸台与第一密封圈过盈配合密封,与第二密封圈不接触,即实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出水流道处于打开状态。阀体处于再生状态时,活塞位置靠后,前环形凸台与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均过盈配合,即实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出水流道处于关闭状态。保证在工作状态时,出水流道打开,在再生状态时,出水流道关闭,即无硬水从出水流道处流出。 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侧流道前后分别设有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所述后环形凸台外径与第三密封圈内径、第四密封圈内径尺寸过盈。阀体处于工作状态时,后环形凸台与第三密封圈过盈配合,原水从入水口进来依次流经侧流道、中心流道后从出水流道中流出。阀体处于再生状态时,后环形凸台与第三密封圈、第四密封圈同时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阀体上部设有排污流道、第一再生流道和第二再生流道,所述各流道之间设有格栅。阀体处于再生状态时,原水从入水口进来后依次流经第一再生流道、第二再生流道、侧流道、中心流道后从排污流道中流出。 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阀体前端设有密封端塞,所述活塞前端设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密封端塞。通过活塞杆带动活塞使之处于不同工作位置,同时通过密封端塞保证控制阀前端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侧流道、中心流道与装有处理介质的软化罐连通。工作状态时,原水经过处理介质即可将硬度降低;再生状态时,原水对已经失效的处理介质进行冲洗再生,使之恢复成可继续使用的处理介质。 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活塞和密封垫圈配合实现不同状态下出水流道的打开与关闭,在工作状态时打开出水流道,使设备正常产水,在再生状态时,关闭出水流道,避免原水从出水流道流出,降低出水的硬度,提高水处理的质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使用新型中活塞部分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处于再生状态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无硬水控制阀,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I下部设有侧流道2、中心流道3和出水流道4,所述阀体I上部设有第一再生流道13、第二再生流道14和排污流道15,所述各流道之间设有格栅,所述侧流道2、中心流道3与装有处理介质的软化罐连通。所述阀体I内腔中设有活塞5,所述活塞5呈H形,即前端设有前环形凸台6,中间设有环形凹槽7,后端设有后环形凸台8 ;所述出水流道4前后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9和第二密封圈10,所述前环形凸台6外径与第一密封圈9内径、第二密封圈10内径尺寸过盈;所述侧流道前后分别设有第三密封圈11和第四密封圈12,所述后环形凸台8外径与第三密封圈11内径、第四密封圈12内径尺寸过盈。所述阀体后端设有入水流道18,原水从入水流道18进入阀体1,所述阀体I前端设有密封端塞16,所述活塞5前端设有活塞杆17,所述活塞杆17穿过密封端塞16。通过活塞杆17带动活塞5使之处于不同工作位置,与各密封圈进行配合形成不同的水流通道,同时通过密封端塞16无保证控制阀前端的密封性。 阀控制阀处于工作状态时,活塞5位置靠前,前环形凸台6与第一密封圈9过盈配合密封,与第二密封圈10不接触,后环形凸台8与第三密封圈过盈配合,与第四密封圈部接触,即实现第一密封圈9和第二密封圈10之间的出水流道4处于打开状态。原水从入水流道18进来,经侧流道2进入软化罐进行软化,将水的硬度降低,之后经中心流道3后从出水流道4中流出。 阀体处于再生状态时,活塞5位置靠后,前环形凸台6与第一密封圈9、第二密封圈10均过盈配合,即实现第一密封圈9和第二密封圈10之间的出水流道4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后环形凸台与第三密封圈、第四密封圈均过盈配合。原水从入水口进来后依次流经第一再生流道13、第二再生流道14、侧流道2后进入软化罐,对已经失效的处理介质进行冲洗再生,使之恢复成可继续使用的处理介质,然后经中心流道13后绕过环形凹槽7从排污流道15中流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无硬水控制阀,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I)下部设有侧流道(2)、中心流道(3)和出水流道(4),所述各流道之间设有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I)内腔中设有活塞(5),所述活塞(5)呈H形,即前端设有前环形凸台(6),中间设有环形凹槽(7),后端设有后环形凸台(8);所述出水流道(4)前后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9)和第二密封圈(10),所述前环形凸台(6)外径与第一密封圈(9)内径、第二密封圈(10)内径尺寸过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硬水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流道(2)前后分别设有第三密封圈(11)和第四密封圈(12),所述后环形凸台(8)外径与第三密封圈(11)内径、第四密封圈(12)内径尺寸过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硬水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I)上部设有第一再生流道(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硬水控制阀,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下部设有侧流道(2)、中心流道(3)和出水流道(4),所述各流道之间设有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内腔中设有活塞(5),所述活塞(5)呈H形,即前端设有前环形凸台(6),中间设有环形凹槽(7),后端设有后环形凸台(8);所述出水流道(4)前后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9)和第二密封圈(10),所述前环形凸台(6)外径与第一密封圈(9)内径、第二密封圈(10)内径尺寸过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旭光,薛永,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福碧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