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30000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9 0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器包含显示面板、背光模块以及滚轮。背光模块相对显示面板设置,且背光模块包含透光区域、出光区域以及周围区域,其中周围区域介于透光区域与出光区域之间。透光区域包含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与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背光模块包含第一增亮膜,第一增亮膜包含多个第一微结构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通过周围区域内且没有与第一边缘相接的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小于只通过出光区域的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滚轮相对透光区域设置,且显示面板与滚轮分别位于背光模块的相对两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器,更特别有关于一种具有增亮膜的显示器。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现行的拉霸机(slotmachine)显示器,为了要使得画面中连续滚动的图案更具立体感,可在显示器中设置一个实体的滚轮。藉由滚轮的转动,使得使用者在观看显示器时可感受到滚轮图案的转动是立体的,而不是显示在二维平面上的物体。为了呈现出显示器内部实体的滚轮,通常显示器内部的背光模块对应滚轮的位置处是可透视的。亦即,当使用者在观看显示器时,滚轮转动的画面可直接透过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等显示器内部的组件而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为了让使用者看到转动中的滚轮,其中一个作法是将背光模块对应滚轮的位置处挖洞。然而,背光模块在挖洞后,在洞的边缘处可能会出现亮度较差的『灰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其包含显示面板、背光模块以及滚轮。背光模块相对显示面板设置,并包含透光区域、出光区域以及周围区域,其中周围区域介于透光区域与出光区域之间。透光区域包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与包含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且第一边缘连接第二边缘。背光模块包含第一增亮膜,且第一增亮膜包含多个第一微结构。此些第一微结构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通过周围区域且没有与第一边缘相接的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小于只通过该出光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滚轮相对透光区域设置,且显示面板与滚轮分别位于背光模块的相对两侧。如此一来,藉由将背光模块中的增亮膜设计出局部聚光效率较小的结构,可避免出光区域与透光区域的边界出产生明显的明暗对比,进而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灰区』的问题。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及其优点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参考如下:图1绘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爆炸图;图2绘示图1的背光模块的立体图;图3绘示2图的背光模块的正面局部放大图;图4A与图4B分别绘示图1中的第一增亮膜与第二增亮膜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绘示图2中第一增亮膜沿着AA’线段的剖面图的第一具体态样;图6绘示图5的第一增亮膜,沿着图2中的BB’线段的剖面图;图7绘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图的第二具体态样,其剖面位置同图5;图8绘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图的第三具体态样,其剖面位置同图5;图9绘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图的第四具体态样,其剖面位置同图5;图10绘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图的第五具体态样,其剖面位置同图5;图11绘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图的第六具体态样,其剖面位置同图6;图12绘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图的第七具体态样,其剖面位置同图6;图13绘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图的第八具体态样,其剖面位置同图6;图14绘示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爆炸图;图15绘示本揭示内容再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爆炸图。10、20、30:显示器110:显示面板110a、120a:表面120:背光模块121:第一增亮膜121a、121a’:第一微结构122:第二增亮膜122a:第二微结构123:导光板124:第一光源125:第二光源126:反射片127:扩散片130:滚轮131:图案140:控制单元150、350:切换面板R1:透光区域R2:出光区域R3:周围区域L1:第一边缘L1’、L2’:边界L2:第二边缘C1:第一中央段B1:第一侧缘段C2:第二中央段B2:第二侧缘段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1a:棱线2a:第一斜面2b:第二斜面h1:高度D1:间隔P1:间距T1:第一波峰T2:第二波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揭示内容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揭示内容。此外,图式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为使便于理解,下述说明中相同组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本文中所使用的『约』、『大约』或『大致』是用以修饰任何可些微变化的数量,但这种些微变化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于实施方式中若无特别说明,则代表以『约』、『大约』或『大致』所修饰的数值的误差范围一般是容许在百分之二十以内,较佳地是于百分之十以内,而更佳地则是于百分之五以内。首先,下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器可为一种应用于拉霸机(slotmachine)的显示器。更具体而言,下述实施例的显示器中,可显示出连续滚动的图案。此外,当显示器在显示连续滚动的图案时,可呈现出深浅或前后的立体化(三维)视觉效果,而当显示器没有在显示连续滚动的图案时,可呈现出平面的(二维)显示效果,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类应用为限。凡是需在显示器中显示出深浅或前后的立体化影像效果,并且可适时的由立体的影像效果切换至二维的影像效果的显示器,皆可能为下述实施例的显示器可应用的范畴。请参考图1,其绘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爆炸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器10可包含有显示面板110、背光模块120以及滚轮130,其中显示面板110与滚轮130分别位于背光模块120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滚轮130上具有图案131,且当滚轮130转动时,滚轮130上连续滚动的图案131可透过显示器10内部的背光模块120以及显示面板110等组件,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以达到立体化呈现滚轮130上的图案131转动的功效。更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20相对显示面板110设置。换言之,背光模块120的一表面120a与显示面板110的一表面110a面对面设置。此外,请一并参考图2所绘示的背光模块12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背光模块120包含透光区域R1、出光区域R2以及周围区域R3。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区域R1可为开口,并且此开口可为贯穿背光模块120前后表面的信道,任何方向性的光线可在此通道中行进而不被阻挠。滚轮130相对透光区域R1设置(请一并参照图1)。如此,当滚轮130转动时,可经由透光区域R1并搭配显示面板110对应透光区域R1的部分呈透视,使滚轮130上连续滚动的图案131呈现在使用者面前,达到立体化的视觉效果。出光区域R2为背光模块120表面120a光线大致均匀射出的区域。大致而言,出光区域R2所发出的光线为亮度均匀的面光源,并且朝向显示面板110发光,使得显示面板110可进行二维的画面显示。周围区域R3介于透光区域R1与出光区域R2之间,周围区域R3为背光模块120表面120a发出的光线亮度较出光区域R2微弱的区域。在一实施例中,周围区域R3的范围大小大约与习知技术中的『灰区』所占据的范围相近。在另外一实施例中,周围区域R3约为透光区域R1向出光区域R2的方向延伸大约2毫米至大约10毫米的区域,其所占据的范围至少大于或等于习知技术中的『灰区』。在部分实施例中,周围区域R3所发出的光线可进一步地比习知技术中的『灰区』的光线亮度更低。具体而言,在本揭示内容的部份实施例中,增亮膜的周围区域R3的聚光效率小于习知技术中『灰区』地带的聚光效率。如此一来,使得使用者不会察觉或难以查觉到透光区域R1以及出光区域R2的交界处有明显的明暗对比,也就是不会使人感受到周围区域R3的存在。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20的周围区域R3所发出的光线亮度可由出光区域R2朝向透光区域R1逐渐减弱,使得使用者不会察觉或难以查觉到透光区域R1以及出光区域R2的交界处有明显的明暗对比。请一并参考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显示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器,包含:一显示面板;一背光模块,相对该显示面板设置,并包含一透光区域、一出光区域以及一周围区域,该周围区域介于该透光区域与该出光区域之间,该透光区域包含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边缘与包含沿不同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第二边缘,该第一边缘连接该第二边缘,该背光模块包含一第一增亮膜,该第一增亮膜包含多个第一微结构,该些第一微结构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其中通过该周围区域且没有与该第一边缘相接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小于只通过该出光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以及一滚轮,相对该透光区域设置,其中该显示面板与该滚轮分别位于该背光模块的相对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7.21 TW 1031249311.一种显示器,包含:一显示面板;一背光模块,相对该显示面板设置,并包含一透光区域、一出光区域以及一周围区域,该周围区域介于该透光区域与该出光区域之间,该透光区域包含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边缘与包含沿不同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第二边缘,该第一边缘连接该第二边缘,该背光模块包含一第一增亮膜,该第一增亮膜包含多个第一微结构,该些第一微结构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其中通过该周围区域且没有与该第一边缘相接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小于只通过该出光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以及一滚轮,相对该透光区域设置,其中该显示面板与该滚轮分别位于该背光模块的相对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边缘包含一第一中央段与一第一侧缘段,该第一侧缘段位于该第一中央段与该第二边缘之间,且连接到该第一中央段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与只通过该出光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实质相等。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在该第一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二边缘逐渐变小。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到该第一侧缘段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在该第一方向上朝向该第一中央段逐渐变大。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含一第二增亮膜,该第二增亮膜相对该第一增亮膜设置,并包含多个第二微结构,该些第二微结构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且通过该周围区域且没有与该第二边缘相接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小于只通过该出光区域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聚光效率。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边缘包含一第二中央段与一第二侧缘段,该第二侧缘段位于该第二中央段与该第一边缘之间,且连接到该第二中央段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聚光效率,与只通过该出光区域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实质相等。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在该第二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一边缘逐渐变小。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到该第二侧缘段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聚光效率,在该第二方向上朝向该第二中央段逐渐变大。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微结构与该些第二微结构分别为多个棱镜柱,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尺寸,在该第一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的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二边缘逐渐变小,且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尺寸,在该第二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的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一边缘逐渐变小。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高度在该第一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的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二边缘逐渐下降,且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靠近该透光区域的斜面的倾斜度,在该第一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的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二边缘逐渐变小,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高度在该第二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的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一边缘逐渐下降,且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二微结构的靠近该透光区域的斜面的倾斜度,在该第二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的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一边缘逐渐变小。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微结构与该些第二微结构分别为多个棱镜柱,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高度实质上相同,通过该周围区域的该些第一微结构的靠近该透光区域的斜面的倾斜度在该第一方向上自该周围区域的外侧朝向该透光区域的该第二边缘逐渐变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幸蓉廖述珀许畯珽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