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28699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6 22:09
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包括阀杆(6)和端盖(5),还包括一体式阀体(1),所述一体式阀体(1)和端盖(5)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现有气动控制阀中的分体式阀体与后盖两部件合二为一,彻底解决了分体式阀体与后盖之间因密封不好而容易产生漏气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气动控制阀的强度,同时也优化了制造加工及装配工艺,使改进后的气动控制阀的性能更加可靠,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工作寿命也随之大幅延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包括阀杆(6)和端盖(5),还包括一体式阀体(1),所述一体式阀体(1)和端盖(5)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现有气动控制阀中的分体式阀体与后盖两部件合二为一,彻底解决了分体式阀体与后盖之间因密封不好而容易产生漏气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气动控制阀的强度,同时也优化了制造加工及装配工艺,使改进后的气动控制阀的性能更加可靠,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工作寿命也随之大幅延长。【专利说明】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
本技术涉及气动控制阀,尤其涉及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汽车变速箱换挡控制阀的后盖与阀体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在装配后盖时需安装固定螺栓和后盖与阀体之间装配结合面的密封圈,该分体式结构的技术缺陷是当后盖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性不好时容易产生漏气现象,严重影响换挡控制阀的有效运行,大幅降低了工作效率。 专利号为ZL201110413123.4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气动控制阀,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前阀体和后阀体,以及固定于后阀体后侧的后端盖,前阀体设置中心孔,该中心孔前端与控制进气管连通,中心孔后端内套装有导向固定管,该导向固定管内前、后依次套装有推块和旋转下压块,两者接触面为齿状斜面连接,旋转下压块与后阀体内的活塞杆接触连接,该阀杆的末端与后端盖通过弹簧连接。本专利技术适合于条件恶劣,空间有限的元器件,能在比如有大量切削液等恶劣的条件下使用。它不仅能够很好的实现双手操作的功能,成本低,而且可以避免像电控夹治具可能会出现的漏电等安全隐患;本专利技术操作和控制方便,安全可靠;功能全、应用范围广,不受空间影响;使用寿命长,制作成本低;能够在机台内操作,且占地面积小。但该专利技术的后阀体以及固定于后阀体后侧的后端盖之间仍为分体式结构,在后端盖与后阀体之间的密封性不好时容易产生漏气,影响该气动控制阀的正常运行,工作效率也大幅下降。 专利号为ZL201220289067.8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气动控制阀,包括其内带空腔,空腔内设阀芯的阀体,其特征在于阀芯置于阀芯空腔内,其一端与弹簧相连,另一端与活塞杆空腔内的活塞杆相连,阀体上设有分别与阀芯空腔、活塞杆空腔连通的动力源进口、出口,以及与活塞座空腔连通的移动源进出口。可方便地送入压力源如压力气体或液体来驱动活塞座、活塞杆、阀芯移动而开阀,反之排出压力源,并在弹簧作用下使阀芯、活塞杆、活塞座回位而闭阀,解决了现有技术回用手动控制所带来的效率低,控制不准确等不足,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整体灵敏度,结构简单、牢固,使用方便可靠。但该技术的阀体两端均设有阀盖,阀体与阀盖仍为分体式结构设计,在装配阀盖时需设置固定连接件以及阀盖与阀体装配结合面之间的密封圈,在阀盖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性不好时容易产生漏气现象,影响该气动控制阀的正常运行,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气动控制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包括阀杆和端盖,还包括一体式阀体,所述一体式阀体和端盖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一体式阀体上开有导向盲孔。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一体式阀体前端上部设有进气口,后端下部设有输出口,该两气口呈交错布置。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导向盲孔分别与进气口和输出口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导向盲孔的内壁上且在进气口处开有圆环槽。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圆环槽内装有导向套和导向套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导向套的径向上开有上、下两个通气孔,该两气孔在同一中心线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端盖开有导向通孔。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一体式阀体的导向盲孔和端盖的导向通孔内装有阀杆。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阀杆的前部径向上开有上、下两个通气孔。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阀杆的前部轴向上开有盲孔。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一体式阀体的导向盲孔底面上开有盲孔,该盲孔与阀杆前部的盲孔大小相等且位于同一中心线上,所述两盲孔之间装有回位弹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导向套密封圈采用O型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丁晴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氢化丁晴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硅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氟素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氟硅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氯丁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丁基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丙稀酸脂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天然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聚氨酯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全氟橡胶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O型密封圈采用聚四氟乙烯密封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回位弹簧采用碳素弹簧钢丝。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回位弹簧采用琴钢丝。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回位弹簧采用弹簧用不锈钢丝。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回位弹簧采用铬硅弹簧钢丝。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回位弹簧采用硅青铜线。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回位弹簧采用锡青铜线。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回位弹簧采用铍青铜线。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现有气动控制阀中的分体式阀体与后盖两部件合二为一,彻底解决了分体式阀体与后盖之间因密封不好而容易产生漏气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气动控制阀的强度,同时也优化了制造加工及装配工艺,使改进后的气动控制阀的性能更加可靠,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工作寿命也随之大幅延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技术的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控制阀后盖与阀体分体式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的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初始工作状态的气路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的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运行工作状态的气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I 一体式阀体;2导向套密封圈;3导向套;4回位弹簧;5端盖;6阀杆;7后盖;8螺栓;9后盖密封圈;10分体式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显然可对本技术进行不同的变型和改型而不超出后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技术更宽的精神和范围。因此,以下实施例是具有例示性的而没有限制的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包括阀杆6和端盖5,还包括一体式阀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控制阀后盖与阀体一体式结构,包括阀杆(6)和端盖(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体式阀体(1),所述一体式阀体(1)和端盖(5)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彩华陈晓远林旭坚
申请(专利权)人: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