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新型高度调节结构的学步车,包括底盘架、前支撑架、后支撑架及学步车座椅,前、后支撑架底端分别连接于底盘架;学步车座椅前端可拆卸式连接于前支撑架上段部位,学步车座椅前端连接有高度调节座,高度调节座至少具有上下设置的枢接部和定位部,高度调节座通过其枢接部相对学步车座椅前端可旋转式连接,定位部随高度调节座的旋转而位于枢接部上方或下方;前支撑架上设置有定位适配部,高度调节座的定位部与定位适配部互相卡扣定位;学步车座椅后端连接于后支撑架上段部位,后支撑架上设置有后端高度调节组件;通过前、后高度调节,实现对学步车座椅高度按需调整,其调节操作简单,设计更为人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婴儿学步车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新型高度调节结构的学步车。
技术介绍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用到不同车具,例如:学步车、助步车、滑板车等;市面上这些婴童用车大多只有单一功能,而这些婴童车都是只适合于小孩某个成长时间段的,例如,随着小孩的成长,在小孩会走路后,学步车就没什么用了,这样,会造成较大浪费;也有些人通过研究将学步车改良为还可变换具有其它功能,其着实有了较大进步性,使得同一学步车能够适用于小孩更长的成长时间段,也可变换以同时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孩;作为学步车使用通常需几个月的时间,这段较长时间内小孩身体、腿长都会有较大变化,因此,学步车座椅高度通常设计为可调节式,但是,其设计结构复杂、调节操作麻烦。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高度调节结构,以增加人们使用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新型高度调节结构的学步车,其通过前、后高度调节,实现对学步车座椅高度按需调整,其调节操作简单,设计更为人性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种具有新型高度调节结构的学步车,包括有底盘架、前支撑架、后支撑架及学步车座椅,该前、后支撑架底端分别连接于底盘架;该学步车座椅前端可拆卸式连接于前支撑架上段部位,该学步车座椅前端连接有高度调节座,该高度调节座至少具有上下设置的枢接部和定位部,该高度调节座通过其枢接部相对学步车座椅前端可旋转式连接,定位部随高度调节座的旋转而位于枢接部上方或下方;前支撑架上设置有定位适配部,高度调节座的定位部与定位适配部互相卡扣定位;该学步车座椅后端连接于后支撑架上段部位,该后支撑架上设置有伸缩调节后支撑架有效高度的后端高度调节组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端高度调节组件包括有套管座、调节套管及卡扣按钮;该套管座内开设有竖向延伸的适配槽,该适配槽的槽壁上开设有外露的限位孔;前述调节套管内部中空,该调节套管可滑动式嵌入套管座的适配槽内,该调节套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上下间距的调节孔,随着调节套管的上下滑动,前述卡扣按钮穿过相应的调节孔及限位孔以改变后支撑架的有效高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支撑架包括有后支撑杆,前述底盘架包括有后支架及分别连接于后支架左、右端的左、右侧支架;所述后端高度调节组件设置于后支撑杆下端,前述套管座底端连接于后支架的中段部位,前述调节套管连接于后支撑杆。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于学步车座椅前端设计高度调节座,利用高度调节座调节学步车前端高度,并通过于后支撑架上设置有后端高度调节组件,后端高度调节组件可伸缩调节后支撑架有效高度,从而实现对学步车后端高度的调节,其调节操作简单,设计更为人性化。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作学步车用);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图3是图2所示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图;图5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图;图6是学步车前端处于较高位的局部结构示图;图7是学步车前端处于较低位的局部结构示图。附图标识说明:10、底盘架11、后支架12、侧支架13、连接段131、套管座132、调节套管133、卡扣按钮134、限位孔135、调节孔20、前支撑架21、定位适配部22、收容腔30、后支撑杆40、学步车座椅41、高度调节座411、枢接部412、定位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包括有底盘架10、前支撑架20、后支撑杆30 (此处后支撑架只包括有后支撑杆30,当然,也可设计为其它合适结构,并不限定为一后支撑杆30)及学步车座椅40。其中,该底盘架10包括有后支架11及分别连接于后支架11左、右端的左、右侧支架12,且后支架11两端与左、右侧支架12后端可拆卸式连接;该前支撑架20下端直接或间接连接于左、右侧支架12前端,该后支撑杆30下端连接于后支架11中段部位;前述学步车座椅40前端可拆卸连接于前支撑架20上端,学步车座椅40后端可拆卸式连接于后支撑杆30上端。接下来介绍学步车的高度调节结构: 如图2和图4所示,其大致显示学步车后端部位高度调节结构;该后支撑架上设置有后端高度调节组件,其通过伸缩调节后支撑架的有效高度;从图5可以看出,所述后端高度调节组件设置于后支撑杆30下端,该后端高度调节组件包括有套管座131、调节套管132及卡扣按钮133 ;该套管座131下端连接于后支架11中段部位,该调节套管132连接于后支撑杆30,此处,将后支撑杆30下端相对调节套管132上端可相对旋转式连接,前述后端高度调节组件相当于作为连接于后支架11中段部位的可伸缩式连接段13,其连接段13的长度改变量即相当于整合后支撑架的高度改变量(亦即学步车座椅40后端高度改变量);该套管座131内开设有竖向延伸的适配槽,该适配槽的槽壁上开设有外露的限位孔134 ;前述调节套管132内部中空,该调节套管132可滑动式嵌入套管座131的适配槽内,该调节套管132的管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上下间距的调节孔135,随着调节套管132的上下滑动,前述卡扣按钮133穿过相应的调节孔135及限位孔134对后支撑杆30下端定位;当然,也可将调节套管132及卡扣按钮133随同后支撑杆30 —起脱出前述适配槽,即后支撑杆相当于可以于后支架上拆卸。如图3、图5、图6及图7所示,其大致显示学步车前端部位高度调节结构;所述学步车座椅40前端连接有高度调节座41,该高度调节座41至少具有上下设置的枢接部411和定位部412,该高度调节座41通过其枢接部411相对学步车座椅40前端可旋转式连接,定位部412随高度调节座41的旋转而位于枢接部411上方或下方;前述前支撑架20上设置有定位适配部21,高度调节座41的定位部412与定位适配部21互相卡扣定位。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于学步车座椅前端设计高度调节座,利用高度调节座调节学步车前端高度,并通过于后支撑架上设置有后端高度调节组件,后端高度调节组件可伸缩调节后支撑架有效高度,从而实现对学步车后端高度的调节,其调节操作简单,设计更为人性化。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具有新型高度调节结构的学步车,包括有底盘架、前支撑架、后支撑架及学步车座椅,该前、后支撑架底端分别连接于底盘架;其特征在于:该学步车座椅前端可拆卸式连接于前支撑架上段部位,该学步车座椅前端连接有高度调节座,该高度调节座至少具有上下设置的枢接部和定位部,该高度调节座通过其枢接部相对学步车座椅前端可旋转式连接,定位部随高度调节座的旋转而位于枢接部上方或下方;前支撑架上设置有定位适配部,高度调节座的定位部与定位适配部互相卡扣定位;该学步车座椅后端连接于后支撑架上段部位,该后支撑架上设置有伸缩调节后支撑架有效高度的后端高度调节组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新型高度调节结构的学步车,包括有底盘架、前支撑架、后支撑架及学步车座椅,该前、后支撑架底端分别连接于底盘架;其特征在于:该学步车座椅前端可拆卸式连接于前支撑架上段部位,该学步车座椅前端连接有高度调节座,该高度调节座至少具有上下设置的枢接部和定位部,该高度调节座通过其枢接部相对学步车座椅前端可旋转式连接,定位部随高度调节座的旋转而位于枢接部上方或下方;前支撑架上设置有定位适配部,高度调节座的定位部与定位适配部互相卡扣定位;该学步车座椅后端连接于后支撑架上段部位,该后支撑架上设置有伸缩调节后支撑架有效高度的后端高度调节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庚银,
申请(专利权)人:英属维尔京群岛商贯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维尔京群岛;VG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