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盛良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28173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5 1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修复器具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汽车凹陷修复装置。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固定轴、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一壳体,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在通电之后产生的排斥力使得第二电磁铁撞击第二底座,带动本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向第二电磁铁运动的方向运动,从而拉动与第一电磁铁铁芯连接的汽车凹陷部位,实现对汽车凹陷部位进行修复,修复效率高,避免了传统汽车凹陷维修中伤害汽车钣金件的问题,节约了维修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修复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凹陷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汽车经常会因为碰撞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凹陷,影响汽车的美观。目前,汽修行业针对凹陷的修复方法是利用电焊原理,将汽车凹陷部位打磨至裸露铁皮,利用碰焊时产生的高温将汽车铁皮和修复机拉杆焊到一起,再拉拽实现修复目的。这种维修技术操作复杂,修复效率低,且伤害汽车钣金件,需要重新做漆面,增加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凹陷修复装置,以改善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固定轴、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内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铁芯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铁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二电磁铁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靠近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极性相同,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电源开关。所述第一电磁铁在通电后,产生较大的磁性,第一电磁铁伸出所述第一壳体的铁芯部分牢牢地吸附在汽车表面凹陷的部位,当所述第二电磁铁通电之后,由于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靠近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极性相同,根据同性相斥原理,第二电磁铁受到第一电磁铁的排斥力。由于第二电磁铁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轴,第二电磁铁通过受到的排斥力向第二底座的方向运动,并最终撞击第二底座,因为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第二电磁铁撞击第二底座时的惯性时,带动本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向第二电磁铁运动的方向运动,从而拉动与第一电磁铁铁芯连接的汽车凹陷部位,实现对汽车凹陷部位进行修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设置有用于断开所述第二电磁铁电源的断电开关。所述第二电磁铁在撞击所述第二底座之后,触发第二电磁铁的电源断电开关,则第二电磁铁失电,磁性消失,第二电磁铁离开第二底座,此时断电开关恢复至初始位置,第二电磁铁得电,磁性恢复,继续撞击第二底座,以此循环重复,直到断开所述电源开关。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磁铁与第一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装置,所述第一复位装置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电磁铁的一端,所述第二电磁铁与第二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装置,所述第二复位装置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底座和第二电磁铁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复位装置和所述第二复位装置的设置,使得第二电磁铁在撞击并离开所述第二底座之后,能够回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的某一固定位置,所述固定位置经预先设定。则第二电磁铁在撞击第二底座的过程中,第二电磁铁运动的初始位置固定,在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磁力不变的情况下,第二电磁铁每一次撞击第二底座时所携带的动量可视为相同,保证了修复汽车凹陷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复位装置和第二复位装置均为弹簧。弹簧的价格低廉,所述第一复位装置和第二复位装置采用弹簧作为生产材料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通过第一电磁铁电压的第一电压调节器。对于汽车不同程度的凹陷,第一电磁铁所需要的磁力大小也不尽相同,凹陷较大,则需要较大的磁力,以便于第一电磁铁的铁芯牢牢吸附在凹陷部位,凹陷较小,需要的磁力也相对较小。第一电压调节器的设置,通过调节经过第一电磁铁的电压(即经过第一电磁铁线圈的电流,因为第一电磁铁线圈的阻值一定的条件下,增大电压,则经过第一电磁铁线圈的电流增大)大小,则可调节第一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通过第二电磁铁电压的第二电压调节器。第二电压调节器的设置,则方便调节第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即调节受到的来自第一电磁铁的排斥力的大小,以控制第二电磁铁撞击第二底座的力度大小。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还设置有手柄,所述电源开关、第一电压调节器、第二电压调节器设置于所述手柄的外表面。所述手柄的设置方便使用者把握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同时便于所述电源开关、第一电压调节器、第二电压调节器的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凹陷修复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和提拉杆,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提拉杆与所述第二底座连接,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所述提拉杆内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对于某些不易拉平的凹陷,第二电磁铁撞击的力度不够时,需要使用人力进行提拉,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设置有提拉杆,方便使用者使用。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轴由不导磁的材料制作而成。所述固定轴不导磁,则对所述第二电磁铁没有吸引力,方便第二电磁铁的自由运动,减少第二电磁铁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的功,以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为塑料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采用塑料制作而成,减轻了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的重量,方便使用者使用,同时塑料的稳定性强,增加本汽车凹陷修复装置的使用寿命ο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固定轴、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一壳体,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在通电之后产生的排斥力使得第二电磁铁撞击第二底座,带动本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向第二电磁铁运动的方向运动,从而拉动与第一电磁铁铁芯连接的汽车凹陷部位,实现对汽车凹陷部位进行修复,修复效率高,避免了传统汽车凹陷维修中伤害汽车钣金件的问题,节约了维修费用。【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汇总如下:第一电磁铁110、铁芯111、第二电磁铁120、固定轴130、第一底座140、第二底座150、断电开关151、电源开关160、第一壳体170、第一复位装置180、第二复位装置190、手柄210、第一电压调节器211、第二电压调节器212、第二壳体220、提拉杆2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铁110、第二电磁铁120、固定轴130、第一底座140、第二底座150和第一壳体170,所述第一电磁铁110、所述第二电磁铁120、所述固定轴130、所述第一底座140和所述第二底座150内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170。所述第一电磁铁110的铁芯111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170,所述第一电磁铁110的铁芯1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座140,所述第一底座140、第二底座150与所述第一壳体170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轴13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座140和第二底座150,所述第二电磁铁120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轴130,所述第一电磁铁110和第二电磁铁120靠近所述第一底座140的一端极性相同,所述第一壳体170的外表面设置有电源开关160。伸出第一壳体170的铁芯111部分用于通电之后吸附于汽车凹陷部位。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凹陷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固定轴、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内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铁芯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铁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二电磁铁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靠近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极性相同,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电源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盛良
申请(专利权)人:袁盛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