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2703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5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现有电动车辆把套的防拉脱结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把套难以安装或经安装后与把横管之间的拉脱力不足现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一环形的硬质内衬作为嵌件注塑在软质把套的前端部,所述的软质把套将硬质内衬的外轮廓包裹,使软质把套与硬质内衬的材料连接形成无缝的一体件;所述软质把套的前端部开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的硬质内衬上开有第二贯穿孔和一螺母安装槽,一螺钉利用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贯穿软质把套和硬质内衬,并与定位在螺母安装槽内的螺母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电动车辆把套使用时的拉脱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辆把套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用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上的把套防拉脱结构。
技术介绍
因产品的功能需要,把套的本体大多用软质塑料制成。软质塑料有一个不良现象,其实体零件尺寸随生产工艺差别、零件使用环境温度差别有较大的不一致性。把套套入把横管处的尺寸偏小时,不能装配;尺寸偏大时,电动车把套在骑行时易意外脱落,极易造成安全骑行事故。现有电动车辆把套的防拉脱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把套内孔尺寸做得很小,采用大过盈配合使把套包裹在把横管上;另一种是将把套内孔尺寸略微做小,采用小过盈配合使把套附着在把横管上,并在把套前端设置固定环及螺钉。由于把套的材质较软,其内孔尺寸无法做到理想的设定值,加之软质材料对零件使用温度的敏感性太强,内孔尺寸更为离散,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把套难以安装或经安装后与把横管之间的拉脱力不足现象。固定环虽然在实际使用时被紧固,但由于把套未对固定环内壁轴向全约束,且固定环表面光滑,必然会产生把套的轴向、径向滑动,严重时还会滑出固定环,失去使用固定环来增加把套拉脱力的效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一体式的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以有效解决把套使用时的拉脱问题。为此,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包括软质把套,其特征在于:一环形的硬质内衬作为嵌件注塑在软质把套的前端部,所述的软质把套将硬质内衬的外轮廓包裹,使软质把套与硬质内衬的材料连接形成无缝的一体件;所述软质把套的前端部开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的硬质内衬上开有第二贯穿孔和一螺母安装槽,一螺钉利用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贯穿软质把套和硬质内衬,并与定位在螺母安装槽内的螺母连接。螺母安装槽用于螺母的防转定位。本技术安装时,软质把套和硬质内衬套在把横管上,螺钉紧定在把横管上,解决了把套使用时的易拉脱问题;硬质内衬作为嵌件注塑在软质把套上形成无缝的一体件,能避免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产生轴向、径向的滑动和周向的转动。本技术的软质把套由软质塑料制成,也可以由其他软质材料制成;硬质内衬由硬质塑料制成,也可以由其他硬质材料制成。所述的螺钉也可以用其他类似的紧固件代替。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所述硬质内衬的外壁设有多个轴向设置的走料槽,呈周向分布。注塑时,走料槽内填充软质塑料,增加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的结合程度,有效防止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产生轴向、径向的滑动和周向的转动。所述硬质内衬的外端部上设有多个呈周向分布的走料孔,该走料孔与走料槽相通。注塑时,走料孔内填充软质塑料(即部分软质把套),增加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的结合程度,有效防止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产生轴向、径向的滑动和周向的转动。所述硬质内衬的外壁设有多个轴向设置的凸筋,呈周向分布。注塑时,相邻凸筋间的间隙用于填充软质塑料(即部分软质把套),增加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的结合程度,有效防止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产生轴向、径向的滑动和周向的转动。所述硬质内衬的外端平面部分外凸形成多个注塑封堵限位面,该注塑封堵限位面与外端平面存在高低差。注塑时,利用高低差形成的空间填充软质塑料(即部分软质把套),增加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的结合程度,有效防止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产生轴向、径向的滑动和周向的转动。所述硬质内衬的内侧壁上设有至少一条轴向设置的过盈筋,依靠过盈筋对把横管表面的局部过盈,使硬质内衬紧贴在把横管表面上,不会产生松动感。所述第二贯穿孔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螺钉防松凸点。在未使用产品时,螺钉也不会从产品上脱落。所述的硬质内衬上设有至少一个嵌件注塑工艺定位孔,便于注塑时硬质内衬在模具中的放置。所述的软质把套和硬质内衬套在一把横管上,螺钉的头部紧定在所述把横管的外侧壁上,防止把套使用时发生拉脱。所述软质把套的内孔尾端采用大过盈配合套在把横管上,方便了套装工艺,又能满足把套尾部不扭转的要求。本技术的结构特点是前紧、中松、后紧,解决了电动车辆把套使用时的易拉脱问题,也解决了把套与硬质内衬之间的结合问题,有效防止了硬质内衬与软质把套之间产生的轴向、径向滑动和周向转动,尤其在更软的把套上使用时对比效果更是明显;本技术的安装简单、方便、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安装在把横管上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软质把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7为本技术的硬质内衬结构示意图。图中,1-软质把套,2-硬质内衬,3-螺钉,4-螺母,5-把横管,6_螺母安装槽,7_走料槽,8-走料孔,9-凸筋,10-注塑封堵限位面,11-外端平面,12-过盈筋,13-螺钉防松凸点,14-嵌件注塑工艺定位孔,15-第一贯通孔,16-第二贯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所示的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环形的硬质内衬2作为嵌件注塑在软质把套1的前端部,软质把套1将硬质内衬的外轮廓包裹,使软质把套1与硬质内衬2的材料连接形成无缝的一体件。软质把套1的前端部开有第一贯穿孔15,硬质内衬2上开有第二贯穿孔16和螺母安装槽6,螺钉3利用第一贯穿孔15和第二贯穿孔16贯穿软质把套1和硬质内衬2,并与定位在螺母安装槽内的螺母4连接。软质把套1和硬质内衬2套在把横管5上,螺钉3的头部紧定在把横管5的外侧壁上。螺钉3紧定在把横管5后,反作用力作用于受硬质内衬夹持的螺母,从而形成一完整的工作状态。硬质内衬2的外壁设有多个轴向设置的走料槽7和凸筋9,均呈周向分布;硬质内衬2的外端部上设有多个呈周向分布的走料孔8,该走料孔8与走料槽7相通。硬质内衬2的外端平面11部分外凸形成多个注塑封堵限位面10,该注塑封堵限位面10与外端平面11存在高低差,利用高低差形成的空间填充软质塑料(即部分软质把套)。硬质内衬2的内侧壁上设有多条轴向设置的过盈筋12。第二贯穿孔16的内壁上设有多个螺钉防松凸点13。硬质内衬2上设有多个嵌件注塑工艺定位孔14。软质把套1的内孔尾端采用大过盈配合套在把横管5上。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案例,并非对本技术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纳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包括软质把套(1),其特征在于:一环形的硬质内衬(2)作为嵌件注塑在软质把套(1)的前端部,所述的软质把套(1)将硬质内衬的外轮廓包裹,使软质把套(1)与硬质内衬(2)的材料连接形成无缝的一体件; 所述软质把套(1)的前端部开有第一贯穿孔(15),所述的硬质内衬(2)上开有第二贯穿孔(16)和一螺母安装槽(6),一螺钉(3)利用第一贯穿孔(15)和第二贯穿孔(16)贯穿软质把套(1)和硬质内衬(2),并与定位在螺母安装槽内的螺母(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内衬(2)的外壁设有多个轴向设置的走料槽(7),呈周向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内衬(2)的外端部上设有多个呈周向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车辆把套防拉脱结构,包括软质把套(1),其特征在于:一环形的硬质内衬(2)作为嵌件注塑在软质把套(1)的前端部,所述的软质把套(1)将硬质内衬的外轮廓包裹,使软质把套(1)与硬质内衬(2)的材料连接形成无缝的一体件;所述软质把套(1)的前端部开有第一贯穿孔(15),所述的硬质内衬(2)上开有第二贯穿孔(16)和一螺母安装槽(6),一螺钉(3)利用第一贯穿孔(15)和第二贯穿孔(16)贯穿软质把套(1)和硬质内衬(2),并与定位在螺母安装槽内的螺母(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德泉潘余明
申请(专利权)人:建德市五星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