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缓冲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26060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5 13:49
一种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缓冲吸能装置是在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底盘结构的基础上,引入轻质缓冲吸能装置新组件取代已安装的保险杠,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够减轻甚至基本消除发生前撞或追尾车祸瞬间,所导致的对司乘人员的二种伤害,即冲击力对人的一次伤害和因加速度引起的二次伤害,同时也能减轻对车辆结构,特别是电池组件的破坏,实现三重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抗追尾及前撞、防电池组件被撞起火的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缓冲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为提高新能源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仍然在底盘上配置有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制作的纵梁,但大多沿用缓冲吸能弱的刚性结构材料制作保险杠,在高、中速行驶中发生追尾或前撞时,起不到保护人与车的作用。本技术专利,针对上述问题,在专利技术人开发的、针对已定型汽油汽车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增强金属多孔材料的汽车前、后安全梁”(专利号2013207815555)专利基础上,经发展与改进开发出一种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使用的轻质缓冲吸能装置,在高、中速行驶中,具有显著提高车辆结构的抗追尾与前撞能力,在保护人的同时,也保护车的电池组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底盘结构的基础上,引入轻质缓冲吸能装置新组件取代纵梁上已有安装的保险杠(或防撞梁),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够减轻甚至基本消除发生前撞或追尾车祸瞬间,所导致的对司乘人员的二种伤害,即冲击力对人的一次伤害和因加速度引起的二次伤害,同时也能减轻对车辆,特别是电池组件的破坏,实现三重技术效果。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在2013207815555号专利基础上,针对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车体结构的特点,进行了以下改进:第一、将现有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在纵梁上安装的刚性保险杠改用轻质缓冲吸能装置,显著提高在高、中速行驶中发生前撞或追尾的抗撞击能力,有效保护司乘人员免受伤亡与减轻对汽车电池组件的破坏;第二、吸能器材质,由泡沫铝改为蜂窝铝,蜂窝铝与泡沫铝相比,其正面压缩率高达90%以上,在同体积条件下,蜂窝铝的吸能量大于泡沫铝,更适合于在前、后安全梁中采用;第三、为保护人与车(主要是电池组件),将安全梁的缓冲吸能设计为70KJ,比2013207815555号专利的吸能量增加20 — 40KJ,伴随吸能量的增高,吸能器体积相应增大20%左右。为满足上述技术要求,采取的的技术方案是:—种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缓冲吸能装置抗追尾及前撞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安装在纵梁上的前安全梁与后安全梁组合而成;前、后安全梁的罩壳、底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吸能器用0.1-0.4mm左右、比重0.3g/cm3、压缩率达90%以上的六边形蜂窝铝制作;吸能器高度100 mm,设计吸能量70KJ。【附图说明】图1为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缓冲吸能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1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罩壳,2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底梁,3为蜂窝铝吸能器;参见图1中A—A剖面,其中主吸能器3中心线正对着汽车前、后纵梁的中心线安装,辅吸能器则对着前、后安全梁的中心线左右分布;在前、后安全梁的前底梁和后底梁内,按设计计算的要求和位置,采用粘连方法,将吸能器下方与底梁底部粘连,吸能器上方与罩壳粘连,构建为前、后安全梁,然后用螺栓与汽车纵梁的前端、后端连接在一起。【主权项】1.一种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安装在纵梁上的前安全梁与后安全梁组合而成;前、后安全梁的罩壳、底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吸能器用0.1-0.4mm左右、比重0.3g/cm3、压缩率达90%以上的六边形蜂窝铝制作;吸能器高度100 mm,设计吸能量70KJ。【专利摘要】一种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缓冲吸能装置是在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底盘结构的基础上,引入轻质缓冲吸能装置新组件取代已安装的保险杠,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够减轻甚至基本消除发生前撞或追尾车祸瞬间,所导致的对司乘人员的二种伤害,即冲击力对人的一次伤害和因加速度引起的二次伤害,同时也能减轻对车辆结构,特别是电池组件的破坏,实现三重技术效果。【IPC分类】B60R19/22【公开号】CN205044683【申请号】CN201520762962【专利技术人】柳正清, 蔡桂元, 李双飞 【申请人】湖南亿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申请日】2015年9月2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能源有纵梁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安装在纵梁上的前安全梁与后安全梁组合而成;前、后安全梁的罩壳、底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吸能器用0.1‑0.4mm左右、比重0.3g/cm3、压缩率达90%以上的六边形蜂窝铝制作;吸能器高度100㎜,设计吸能量70KJ。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正清蔡桂元李双飞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亿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