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2388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5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包括:立设于基坑内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设于所述第一立柱之上的支座;形成于所述支座之上的第一加高柱;支设于所述第一加高柱之间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加高柱的顶部齐平;以及形成于所述支撑梁和所述第一加高柱之间的加腋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撑梁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出施工需要的空间,为逆作法施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采用形成门型结构的支撑梁结构,支撑梁产生的自重会在拱角处出现一个与基坑内支撑轴线向内的压力反方向的推力,故能抵消部分基坑向内的被动土压力值,提供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
技术介绍
逆作法施工中,对出土洞口的内支撑设计一般情况下均设计为平直的一条钢筋混凝土梁体,如图1所示,在基坑内立设有钢立柱101,在钢立柱101上设置支座102,支座10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直梁12支设于出土洞口处,该直梁12与支座102平齐,在直梁12的旁边设有栈桥梁103,该直梁12顶面标高基本同楼层面,但当楼层面有不能进行移除的管线或是需要增加出土洞口下的操作高度时,这种平直式的梁体将阻碍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平直支撑梁会阻碍施工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一种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包括:立设于基坑内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设于所述第一立柱之上的支座;形成于所述支座之上的第一加高柱;支设于所述第一加高柱之间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加高柱的顶部齐平;以及形成于所述支撑梁和所述第一加高柱之间的加腋梁。本技术的支撑梁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出施工需要的空间,为逆作法施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采用形成门型结构的支撑梁结构,支撑梁产生的自重会在拱角处出现一个与基坑内支撑轴线向内的压力反方向的推力,故能抵消部分基坑向内的被动土压力值,提供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本技术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立设于所述基坑内且与所述第一立柱相邻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之上设有支座和第二加高柱,所述第二加高柱和所述第一加高柱之间设有第一反向腋梁。本技术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加高柱低于所述第一加高柱,所述第一反向腋梁呈自所述第一加高柱至所述第二加高柱的倾斜状。本技术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反向腋梁底部与所述第二立柱支设的支座的底部平齐。本技术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立设于所述基坑内且与所述第二立柱相邻的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二加高柱之间设有第二反向腋梁,所述第二反向腋梁呈自所述第二立柱至所述第三立柱的倾斜状。本技术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三立柱之上设有支座。本技术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反向腋梁的底部与所述第三立柱之上的支座的底部平齐。本技术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腋梁具有倾斜面。【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平直式梁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部分剖视图。图4为图2中A-A剖视图。图5为图3中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用于基坑内对出土洞口的支撑,如图2中虚线所示的直梁12,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标高同楼层面的支撑结构,在需要增加出土洞口的操作高度时,该直梁12就阻碍了逆作法施工。本技术将出土洞口的支撑梁优化为门型支撑梁,通过需要的空间高度参数提出需要加高梁体的具体数值,该支撑梁架设于加高柱之间,通过加高柱调整了支撑梁的高度,且在支撑梁两侧设置反向腋梁,底部设置加腋梁,使得内撑力平缓的传递给其他部分的结构上。该门型的支撑梁下方为出土洞口,为机械设备的通过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平直式梁体的阻碍问题。本技术中支撑梁和反向腋梁整体产生的自重会在拱角处出现一个与基坑内支撑轴线向内的压力反方向的推力,可以部分抵消基坑向内的被动土压力值,提高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进行说明。参阅图2,显示了本技术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2,对本技术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本技术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包括第一立柱211、支座22、第一加高柱231、支撑梁24、以及加腋梁25,第一立柱211支设于基坑内,且第一立柱211相对设置,第一立柱211立设于出土洞口 11的两侧,支座22设于第一立柱211之上,支座22的顶部标高与楼层面齐平,支座2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一加高柱231形成于支座22之上,该第一加高柱231为混凝土柱结构,支撑梁24形成于第一加高柱231之间,该支撑梁24的顶部与第一加高柱231的顶部齐平,支撑梁24架设于出土洞口处,加腋梁25形成于支撑梁24和第一加高柱231之间。通过支撑梁24、第一加高柱231和加腋梁25就形成了在出土洞口 11处的门型内支撑梁结构,通过第一加高柱231加高了支撑梁24的高度,使其高于楼层面,这样根据需要的空间高度调整第一加高柱231的高度即可,为逆作法施工提供了便利。在基坑内立设有多个立柱,较佳为钢立柱,在距第一立柱211 —定间隔处立设有第二立柱212,与第二立柱212 —定间隔处立设有第三立柱213。第二立柱212之上设有支座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逆作法中基坑出土洞口的内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设于基坑内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设于所述第一立柱之上的支座;形成于所述支座之上的第一加高柱;支设于所述第一加高柱之间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加高柱的顶部齐平;以及形成于所述支撑梁和所述第一加高柱之间的加腋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志鹏李建亭吴昊林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