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该运动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及设置在架体上的曲柄杆、鞍管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所述起伏装置包括V型连接架、脚踏杆、弧形杠杆臂、车座联动杆和差动平衡架;所述V型连接架一端通过轴承与曲柄杆连接,另一端与弧形杠杆臂的一端铰接,所述弧形杠杆臂的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铰接,弧形杠杆臂的中部与鞍管铰接,所述差动平衡架位于弧形杠杆臂下方,差动平衡架一端与鞍管铰接,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铰接,所述脚踏杆设置在V型连接架与曲柄杆连接处的前端,车座联动杆与车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以有效避免自行车部件对衣物损坏,适用人群范围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涉及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
技术介绍
在专利申请号为200820112137.6的技术专利“一种马行式运动自行车”中,活动支板和踏杆总成连接后会占据自行车把手与车座之间的空间,使人们不能采用迈跨车梁的方式上下车,对于老年人、因穿着衣服限制只能采用迈跨车梁方式上下车的人、或是不能采用后跨方式上下车的人影响很大;在使用马行式运动自行车运动时,双脚踩在脚踏杆上时双腿微张呈V字形,如果活动支板和踏杆总成设计不合理,会刮碰衣物,使衣物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可以有效避免自行车部件对衣物损坏,使该自行车的上车方式多样化,适用人群范围更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及设置在架体上的曲柄杆、鞍管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所述起伏装置包括V型连接架、脚踏杆、弧形杠杆臂、车座联动杆和差动平衡架;所述V型连接架一端通过轴承与曲柄杆连接,另一端与弧形杠杆臂的一端铰接,所述弧形杠杆臂的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铰接,弧形杠杆臂的中部与鞍管铰接,所述差动平衡架位于弧形杠杆臂下方,差动平衡架一端与鞍管铰接,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铰接,所述脚踏杆设置在V型连接架与曲柄杆连接处的前端,车座联动杆与车座连接;进一步,所述曲柄杆对称设置在自行车架体两侧。进一步,所述V型连接架上对称设置有联动板,并且联动板呈V型布置,所述联动板呈V字形;进一步,所述弧形杠杆臂与鞍管连接处和弧形杠杆臂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连接处之间的长度小于差动平衡架两端连接处之间的长度;进一步,所述脚踏杆的轴心和V型连接架与曲柄杆连接处的轴承的轴心分别与曲柄杆旋转轴心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V型连接架上对称设置有联动板,并且联动板呈V型布置,复合人体生理结构,减少V型连接架对衣物的磨损;联动板呈V字形,可以减少V型连接架对自行车把手与车座之间的空间的占用,放便人们采用迈跨的方式上车,适用人群范围更广;采用弧形杠杆臂,可以降低弧形杠杆臂与V型连接架的连接点高度,减少对自行车把手与车座之间的空间的占用,同时也避免了其对衣物的磨损;弧形杠杆臂与鞍管连接处和弧形杠杆臂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连接处之间的长度小于差动平衡架两端连接处之间的长度,这样在起伏装置动作时,可以增加车座的摆动范围,脚踏杆的轴心和V型连接架与曲柄杆连接处的轴承的轴心分别与曲柄杆旋转轴心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0~15°,可以增加车座的起伏范围,进而强化起伏装置对人体的锻炼作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起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1-自行车架体;2_曲柄杆;3-鞍管;4-车座;5_V型连接架;6-脚踏杆;7_弧形杠杆臂;8_车座联动杆;9_差动平衡架;10_联动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和2所示,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1,及设置在架体上的曲柄杆2、鞍管3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4,所述起伏装置包括V型连接架5、脚踏杆6、弧形杠杆臂7、车座联动杆8和差动平衡架9 ;所述V型连接架5 —端通过轴承与曲柄杆2连接,另一端与弧形杠杆臂7的一端铰接,所述弧形杠杆臂7的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8铰接,弧形杠杆臂7的中部与鞍管3铰接,所述差动平衡架9位于弧形杠杆臂7下方,差动平衡架9 一端与鞍管3铰接,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8铰接,所述脚踏杆6设置在V型连接架5与曲柄杆2连接处的前端,车座联动杆8与车座4连接;所述曲柄杆2对称设置在自行车架体1两侧;所述V型连接架5上对称设置有联动板10,并且联动板10呈V型布置,所述联动板10呈V字形;所述弧形杠杆臂7与鞍管3连接处和弧形杠杆臂7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8连接处之间的长度小于差动平衡架9两端连接处之间的长度;所述脚踏杆6的轴心和V型连接架5与曲柄杆2连接处的轴承的轴心分别与曲柄杆2旋转轴心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0~15°。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满足行驶和锻炼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起伏装置对自行车把手与车座之间的空间的占用,增加该运动自行车的实用性;双手把持自行车把手,双腿用力前登脚踏杆6,此时对腿部和腹部起到锻炼作用,与此同时是V型连接架5通过轴承带动曲柄杆旋转,与V型连接架5连接的弧形杠杆臂7被带动下行,车座被抬高,差动平衡架9使车座更稳固,并促使其实现摆动,待脚踏杆6行至最顶端时,由于脚踏杆的轴心和V型连接架与曲柄杆连接处的轴承的轴心分别与曲柄杆旋转轴心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0~15°,人体的臀部作用在车座上,双腿松弛,利用自身重力,可以使V型连接架5带动曲柄杆2绕后半程旋转,进而完成整个锻炼与行驶的带动过程。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1),及设置在架体上的曲柄杆(2)、鞍管(3)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起伏装置包括V型连接架(5)、脚踏杆(6)、弧形杠杆臂(7)、车座联动杆⑶和差动平衡架(9);所述V型连接架(5) —端通过轴承与曲柄杆(2)连接,另一端与弧形杠杆臂(7)的一端铰接,所述弧形杠杆臂(7)的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8)铰接,弧形杠杆臂(7)的中部与鞍管(3)铰接,所述差动平衡架(9)位于弧形杠杆臂(7)下方,差动平衡架(9) 一端与鞍管(3)铰接,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8)铰接,所述脚踏杆(6)设置在V型连接架(5)与曲柄杆(2)连接处的前端,车座联动杆(8)与车座(4)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杆(2)对称设置在自行车架体(1)两侧。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连接架(5)上对称设置有联动板(10),并且联动板(10)呈V型布置,所述联动板(10)呈V字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杠杆臂(7)与鞍管(3)连接处和弧形杠杆臂(7)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8)连接处之间的长度小于差动平衡架(9)两端连接处之间的长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杆(6)的轴心和V型连接架(5)与曲柄杆⑵连接处的轴承的轴心分别与曲柄杆⑵旋转轴心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0~15°。【专利摘要】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式马行式运动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1),及设置在架体上的曲柄杆(2)、鞍管(3)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起伏装置包括V型连接架(5)、脚踏杆(6)、弧形杠杆臂(7)、车座联动杆(8)和差动平衡架(9);所述V型连接架(5)一端通过轴承与曲柄杆(2)连接,另一端与弧形杠杆臂(7)的一端铰接,所述弧形杠杆臂(7)的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8)铰接,弧形杠杆臂(7)的中部与鞍管(3)铰接,所述差动平衡架(9)位于弧形杠杆臂(7)下方,差动平衡架(9)一端与鞍管(3)铰接,另一端与车座联动杆(8)铰接,所述脚踏杆(6)设置在V型连接架(5)与曲柄杆(2)连接处的前端,车座联动杆(8)与车座(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喜鹏,
申请(专利权)人:崔喜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