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桁架结构摩托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20435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5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高性能桁架结构摩托车车架,包括车架前部分、车架后部分,其中前立管与主梁管右、主梁管左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与前立管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与车架后加强管右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与车架后加强管左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与主梁管右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与主梁管左连接,车架右下管和车架左下管与前立管下部左右两侧连接,主梁管右与车架右下管连接,主梁管左与车架左下管连接;车架左右两侧之间连接,前横管与车架右下管和车架左下管内侧连接,下横管与后摇臂安装座左和后摇臂安装座右连接,发动机前固定管与前立管下部连接,发动机前固定管、车架主管上横管与车架前加强板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越野型跨骑摩托车
,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桁架结构摩托车车架
技术介绍
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各总成的安装基体,它是整车的骨架,车架承受着乘员和发动机等总成的质量,承受发动机及其它部件传给车架的各种力和力矩。车架的结构型式、刚度以及强度直接关系到摩托车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和行驶安全性,特别是对越野车型摩托车,合理的车架结构能够缓解车架应力集中,和提高骑乘的舒适性。现有技术的越野车型摩托车车架结构,有的为了保证刚性和强度,质量重,同时骑行的舒适性变差,有的为了使得质量轻,结构可靠性方面会变差。特别是对于125、200越野车型摩托车,市场潜力大,市场上急需一款能够满足强度高、重量轻,骑行舒适性好、操作简单,动力强劲,耗油少,排放低,噪音小的摩托车,同时需要配置造型美观大方,曲线流畅,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原理,强度高、重量轻,骑行舒适性好的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性能桁架结构摩托车车架。本技术车架采用前后分体。前部编织车体机械造型,外形粗矿,充分利用内部空间,将油箱及线束巧妙隐藏其中;后部较轻,用于安装内藏式消音器及后部尾灯尾罩连接。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种高性能桁架结构摩托车车架,包括车架前部分、车架后部分,所述车架前部分包括前立管、主梁管右、主梁管左、车架前梁右支撑管、车架前梁左支撑管、车架后加强管右、车架后加强管左、车架右下管、车架左下管、发动机前固定管、车架主管上横管,所述前立管上部左右两侧分别与主梁管右、主梁管左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分别与前立管中部左右两侧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的外侧与车架后加强管右一端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的外侧与车架后加强管左一端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同时与主梁管右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同时与主梁管左连接,车架右下管和车架左下管分别与前立管下部左右两侧连接,主梁管右与车架右下管之间通过车架后加强管右连接,主梁管左与车架左下管之间通过车架后加强管左连接;车架左右两侧之间通过前横管、下横管连接,前横管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右下管和车架左下管内侧连接,下横管两端分别与后摇臂安装座左和后摇臂安装座右连接,发动机前固定管与前立管下部连接,发动机前固定管、车架主管上横管分别与车架前加强板连接,以起到加强作用;左侧车架支撑管一端与后减震固定板支撑管左端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左下管一同焊接在左侧后摇臂安装座上;右侧车架支撑管一端与后减震固定板支撑管右端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右下管一同焊接在右侧后摇臂安装座上。摩托车车架后部分包括铸钢件接头一、铸钢件接头二、左右两侧车架侧管、后横管、两侧上平管,其中铸钢件接头一与两侧上平管前部连接,铸钢件接头二与左右两侧车架侧管前部连接,所述铸钢件接头一分别与车架前部的主梁管右、主梁管左连接,铸钢件接头二分别与车架前部两侧的左车架支撑管、右车架支撑管连接,左右两侧的车架侧管之间通过后横管连接,两侧上平管之间通过鞍座锁托架、后泥板安装板连接,后横管上部焊有燃油箱后支撑板,在装配油箱时起支撑作用,左右两侧车架侧管末端分别焊接在两侧平上平管上,同时左右两侧车架侧管的两侧分别通过两块固定板连接加强。所述前立管后侧设有前立管上加强板,前立管上加强板与车架主管上横管连接。所述连接主梁管右、主梁管左之间通过前立管上加强板连接、以增加连接强度。所述前立管与车架右下管、车架左下管之间设有前立管下加强板以增加强度。发动机前固定管通过前立管下加强板与前立管下部连接。主梁管右与车架右下管后部通过右侧的主梁加强板连接;同样主梁管左与车架左下管通过左侧的主梁加强板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车架采用前后分体结构,其中前部的桁架编织车体结构外形粗矿,充分利用内部空间,将油箱及线束巧妙隐藏其中,油箱放置于编织车体内部,前点与车架立管处加强板连接,上部用塑料件覆盖。后部较轻,用于安装内藏式消音器及后部尾灯尾罩连接,车架后上部处设计有连接板,前面安装消音器筒体部分,消音器从下往上装配,位于车架后部下方,后面设有安装孔装配后尾灯,整个后部用塑料件尾罩覆盖,将筒体隐藏与塑料件内部。因此整机质量轻,造型美观大方,曲线流畅,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原理,强度好,骑行舒适性好。2.本技术车车架结构立体,合理分配内外空间;油箱、消音器等常规外露件巧妙隐藏在车架内部,并由塑料件覆盖;外部中前部车架外露,配合导流罩、油箱罩及前泥板、车架罩等塑料件造型,机械感强烈;下部银白色铸铝异型平叉,使立体质感更强烈;整车立体高挑,给人营造一种变形金刚式观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车架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图3的俯视图;图6为图2的G向视图;图7为图6的F向旋转视图.图中,1、前立管;2、主梁管右;3、主梁管左;4、车架前梁右支撑管;5、车架前梁左支撑管;6、车架后加强管右;7、车架后加强管左;8、车架右下管;9、车架左下管;10、前立管下加强板;11、发动机前固定管;12、前横管;13、下横管;14、前立管上加强板;15、车架主管上横管;16、主梁加强板;18、左侧车架支撑管、右侧车架支撑管;17、车架前加强板;18、车架支撑管;19、接头;20、上平管;21、车架侧管;22、燃油箱后支撑板;23、后横管;24、固定板;27后减震固定板支撑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解释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高性能桁架结构摩托车车架,包括车架前部分、车架后部分,所述车架前部分包括前立管1、主梁管右2、主梁管左3、车架前梁右支撑管4、车架前梁左支撑管5、车架后加强管右6、车架后加强管左7、车架右下管8、车架左下管9、发动机前固定管11、车架主管上横管15,所述前立管1上部左右两侧分别与主梁管右2、主梁管左3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4、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5分别与前立管1中部左右两侧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4的外侧与车架后加强管右6 —端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5的外侧与车架后加强管左7 —端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4同时与主梁管右2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5同时与主梁管左3连接,车架右下管8和车架左下管9分别与前立管1下部左右两侧连接,主梁管右2与车架右下管8之间通过车架后加强管右6连接,主梁管左3与车架左下管9之间通过车架后加强管左7连接;车架左右两侧之间通过前横管12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性能桁架结构摩托车车架,包括车架前部分、车架后部分,其特征是,所述车架前部分包括前立管、主梁管右、主梁管左、车架前梁右支撑管、车架前梁左支撑管、车架后加强管右、车架后加强管左、车架右下管、车架左下管、发动机前固定管、车架主管上横管,所述前立管上部左右两侧分别与主梁管右、主梁管左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分别与前立管中部左右两侧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的外侧与车架后加强管右一端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的外侧与车架后加强管左一端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右同时与主梁管右连接,车架前梁右支撑管左同时与主梁管左连接,车架右下管和车架左下管分别与前立管下部左右两侧连接,主梁管右与车架右下管之间通过车架后加强管右连接,主梁管左与车架左下管之间通过车架后加强管左连接;车架左右两侧之间通过前横管、下横管连接,前横管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右下管和车架左下管内侧连接,下横管两端分别与后摇臂安装座左和后摇臂安装座右连接,发动机前固定管与前立管下部连接,发动机前固定管、车架主管上横管分别与车架前加强板连接,以起到加强作用;左侧车架支撑管一端与后减震固定板支撑管左端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左下管一同焊接在左侧后摇臂安装座上;右侧车架支撑管一端与后减震固定板支撑管右端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右下管一同焊接在右侧后摇臂安装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垒蒋屹张雪平徐超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