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913148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4 1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氰烃基硅烷水解得到氰烃基硅烷水解物,氰烃基硅烷水解物与聚醚硅油、环硅氧烷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入碱催化剂,在80~130℃进行反应;制得所述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所述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中氰基含量为0.05~5mmol/g,所述聚醚硅油的分子量为500~100000,聚醚硅油中EO数为3~100,PO数0~40。由所述方法制备的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可以用作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助剂。具体是可以作为碳纤维生产的硅类油剂,其能有效润湿纤维表面,降低纤维间、纤维与导辊的摩擦,减少了因摩擦引起的表面缺陷和静电累积,有效防止前体纤维在预氧化和低温炭化阶段的热熔粘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以 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碳纤维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能的军民两用的工业材料,比金属、塑料有更好的比强 度和比模量,用碳纤维生产的复合材料由已广泛用于航天、航空、运动器材、电力叶片、压力 容器、汽车等领域。航空航天、电缆等领域对于碳纤维的强度和模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 对于碳纤维生产的稳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产业化生产碳纤维最普遍的方法如下:将包含PAN系纤维的碳纤维前体纤维 束在200~400°C的氧气氛围中,加热处理为预氧化纤维,然后在300~700°C,700~1500°C以 上温度的惰性气氛下加热炭化,生成碳纤维。 在将碳纤维前体纤维加热制成预氧化纤维的过程中,PAN线型分子发生大分子链 内环化和链间交联,由线型分子转化为梯形结构,在200~300°C释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氢气、氢氰酸并伴有大量反应热。PAN原丝导热性差,纤维内部的反应热难以瞬间排走,纤维 内部的温度超过聚丙烯腈的熔点,导致纤维单丝间发生熔并。 碳纤维前体纤维预氧化过程和后续的炭化过程中需经过许多的导辊,在牵伸过程 中,纤维间的摩擦,纤维与导辊间的摩擦会增加表面缺陷,产生的静电难以消除,会造成毛 丝、断丝等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PAN系纤维的碳纤维前体纤维束干燥致密化之后,将其浸入 油剂或油剂的水分散液中,然后烘干,使油剂快速渗透进入原丝丝束内,润湿PAN纤维表面 并填补表面的孔洞,掩盖裂纹等缺陷,降低纤维间、纤维与导辊的摩擦,减少了因摩擦引起 的表面缺陷。由于纤维间有硅油层隔离,降低了纤维间的静电累积,改性硅油及其乳液中的 氨基、聚氧乙烯等基团的存在,使纤维间产生的静电可快速逸散,提高了纤维的集束性,降 低了毛丝或绕辊,有利于连续稳定生产。 针对上述问题,已公开多个在PAN系纤维表面赋予耐热性好的硅类油剂的方法。 例如,有公开使用氨基改性硅油、环氧改性硅油、聚醚改性硅油乳化制成的乳液型 油剂。但是该类油剂难以在纤维束内部单丝表面形成均匀保护膜,难以生产出性能稳定的 高性能碳纤维,在预氧化和炭化阶段硅类油剂易分解形成高粘物,高粘物会使纤维间、纤维 束间发生缠绕,导致毛丝、断丝等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 此外,硅类油剂在低温炭化炉如果不能分解完全并排出,残余的硅类油剂会在炭 化阶段生成碳化硅、氮化硅等化合物,这些与碳纤维表面摩擦会加剧纤维表面缺陷,降低生 产出来的碳纤维的强度。 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硅类油剂的缺陷,技术人员希望通过方案的改变进一步降 低碳纤维处理用油剂所含硅含量,提出了采用耐热树脂制成的油剂;或者是耐热树脂与硅 油混合,以耐热树脂替代部分硅油;或者是采用多元醇酯/聚醚共改性硅油乳化制成油剂。 然而,单独由耐热树脂制得的油剂所处理的碳纤维前体纤维集束性差,不适合高速制备碳 纤维。耐热树脂与硅油混合制备的乳液,由于其硅油和酯类化合物相容性存在差异,其乳液 无法在碳纤维前体纤维表面形成均匀稳定的保护膜,无法得到性能稳定的碳纤维。多元醇 酯/聚醚共改性硅油乳化制得的油剂,由于具有三个酯基的化合物难以保证前体纤维在预 氧化阶段的集束性,而且,多元醇酯/聚醚共改性硅油由于其耐热性较低,无法完全抑制预 氧化和低温炭化阶段的纤维间粘接。 并且现有的硅类油剂的结构均比较单一,少见有两种基团共改性的硅类油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 氧烷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所述氰 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制备成油剂,可以作为碳纤维生产的硅类油剂,能效润湿纤维表 面,降低纤维间、纤维与导辊的摩擦,减少了因摩擦引起的表面缺陷和静电累积,有效防止 前体纤维在预氧化和低温炭化阶段的热熔粘接。 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方案予以实现: ,包括如下步骤: 将氰烃基硅烷水解得到氰烃基硅烷水解物,氰烃基硅烷水解物与芳基偶联剂、环硅氧 烷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入碱催化剂、封端剂,在80~13(TC进行反应;制得所述氰烃基、聚 醚共改性聚硅氧烷;所述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中氰基含量为〇. 〇5~5mmol/g,所述 聚醚硅油的分子量为500~100000,聚醚硅油中E0数为3~100,P0数0~40。 -种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氰烃基硅烷水解得到氰烃基硅烷水解物,氰烃基硅烷水解物与聚醚硅油、环硅氧烷 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入碱催化剂,在80~130°C进行反应;使得所述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 硅氧烷中氰基含量为0. 〇5~5mmol/g,所述聚醚硅油的分子量为500~100000,聚醚硅油中E0 数为 3~100,P0 数 0~40。 优选地,所述氰烃基硅烷的氰烃基为_CnH2nCN,n=2-6。 优选地,所述环硅氧烷为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十甲基环五硅氧 烷、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或上述环硅氧烷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反应在90~115°C下进行。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4~8小时。 优选地,所述碱催化剂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乙醇钠或四甲基氢氧化铵。 一种由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 -种油剂,由所述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乳化剂及其它助剂、水组成,所述 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的质量含量占油剂的15~56% ; 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由于其和PAN纤维均具有氰基,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氰烃 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与PAN纤维表面有更好的亲和力,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更 容易在PAN纤维表面形成均匀的保护膜。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介电常数高,可起到 抗静电剂的作用。其作为碳纤维生产时用的油剂,在预氧化阶段,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 氧烷中的氰基可参与PAN的环化反应,反应后,聚硅氧烷链节仍附着在预氧化纤维表面,起 到润滑、抗热熔粘接的作用。通过调节氰基与硅氧链节的比例,可以在提高抗热熔粘接效果 与降低硅残留量中达到平衡。 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比氰烃基聚硅氧烷更易乳化制得稳定的乳液,通过调 节氰烃基与聚醚的比例,可以降低碳纤维油剂配方中的乳化剂含量,提高油剂的耐热残留率。 优选地,所述其它助剂为抗氧化剂、防腐剂、pH调节剂和抗静电剂。 优选地,所述油剂由如下按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 15~56%; 乳化剂 3~35%; 抗氧化剂 0. 05~3% ; 防腐剂 0. 05~1% ; pH调节剂 0· 02~2% ; 抗静电剂 0. 02~2%; 水 30~70%。 所述乳化剂,可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 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限于:羧酸盐、高级醇及高级醇醚的硫酸酯盐、磺 酸盐、高级醇及高级醇醚的磷酸酯盐; 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限于: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月桂基三甲基溴化铵、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所述两性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限于:十二烷基乙氧基磺基甜菜碱、十二烷基二甲基羟丙基 磺基甜菜碱、十二烷基二甲基磺丙基甜菜碱、十八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氰烃基硅烷水解得到氰烃基硅烷水解物,氰烃基硅烷水解物与聚醚硅油、环硅氧烷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入碱催化剂、封端剂,在80~130℃进行反应;制得所述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所述氰烃基、聚醚共改性聚硅氧烷中氰基含量为0.05~5mmol/g,所述聚醚硅油的分子量为500~100000,聚醚硅油中EO数为3~100,PO数0~4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振宏林汉国武振刚黄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标美硅氟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