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97042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9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器机组,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热力膨胀阀、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所述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包括油冷却器、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油分离器的进口相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进口、所述进油端相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热力膨胀阀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热力膨胀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媒进口、所述进冷媒孔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出冷媒孔均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热交换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且油冷却效率高、油冷却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机组
技术介绍
目前,在工程、石油加工及化工企业中,常用的换热器以板式和管壳式居多,而管壳式换热器又因其应用压力和温度范围广、制造简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而在管壳式换热器中,换热器机组又因其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清洗等特点,倍受用户的青睐。作为换热器机组核心的U型管束,其安全性、稳定性直接影响换热器的使用效率。传统的U型管束中的各U型管的管体部呈自由状,相邻管体之间易于晃动、碰撞,造成U型管的损坏,影响换热效果。传统的换热器机组为单U型管束换热器,换热效率有待提高。另夕卜,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通常采用水源能冷却或空气能冷却,采用水源能冷却,热交换效率低、热交换量少。空气能冷却,稳定性差,利用风机提供气流动力,因此增加额风机的消耗功率,同样会降低机组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一种热交换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且油冷却效率高、油冷却效果好的换热器机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换热器机组,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热力膨胀阀、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所述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包括油冷却器、油分离器;所述油冷却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空腔的盘管,所述盘管呈蛇形状沿着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盘管的一端为进油端、所述盘管的另一端为出油端,所述进油端、出油端均伸出至所述壳体外;在所述壳体的外壳上还开设有进冷媒孔、出冷媒孔,所述进冷媒孔、出冷媒孔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相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油分离器的进口相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油口与所述进油端相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冷媒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进口相连通,所述出油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热力膨胀阀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热力膨胀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媒进口、所述进冷媒孔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出冷媒孔均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优选地:在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进油口与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油口相连通,所述电磁阀的出油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在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油口处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冷凝器、蒸发器均为U型管换热器;所述U型管换热器包括管箱、筒体、端板、U型管束、支撑板、隔板;所述管箱的开口端焊接有所述端板,所述管箱的内壁与所述端板合围成一个空腔结构;所述端板与所述筒体的开口端通过法兰连接;所述筒体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层、保温层以及内层;所述筒体的内部空腔中设置由若干份所述U型管束矩阵排列的U型管单元;所述U型管单元上间隔套设有若干块与所述U型管单元相垂直的支撑板;所述筒体上开设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 ;所述端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进管孔、出管孔,所述U型管束中的每一个U型管的进口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进管孔中,所述U型管束中的每一个U型管的出口分别固定在对应的出管孔中;在所述空腔结构中固定有若干个所述隔板,若干个所述隔板将所述空腔结构分隔为交替排列的进空腔、出空腔,所述进空腔与对应的进管孔相连通,所述出空腔与对应的出管孔相连通;所述冷媒进口与对应的进空腔相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与对应的出空腔相连通。优选地:所述U型管束的数量为四份,分布呈两行、两列,所述隔板为三个,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均为两个;所述U型管束中的若干根所述U型管的进口均位于出口的上方;三个所述隔板将所述空腔结构分隔为自上而下、交替排列的两个所述进空腔、两个所述出空腔;同一行的两份所述U型管束中的所有进口通过同一个进空腔与同一个冷媒进口相连通,同一行的两份所述U型管束中的所有出口通过同一个出空腔与同一个冷媒出口相连通;同一列的两份所述U型束中的所有进口分别通过对应的进空腔与相应的冷媒进口相连通,同一列两份所述U型束中的所有出口分别通过对应的出空腔与相应的冷媒出口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支撑孔,所述U型管的进口、出口分别穿过对应的支撑孔。优选地:在所述支撑孔的内侧嵌入式安装有圆环状弹性密封垫。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筒体外层与内层之间设置有保温层,减少热量的流失,提高热交换效率。在筒体内设置多个矩阵排列的U型管束,提高热交换量。在U型管单元上间隔套设有若干块与所述U型管束相垂直的支撑板,避免相邻U型管管体之间的碰撞,减少晃动,提高使用寿命。在所述支撑孔内侧嵌入式安装有圆环状弹性橡胶垫,使得支撑板与管体之间形成柔性接触,提高安全性。使用机组中的冷媒对压缩机排出的热油进行冷却,提高油冷却效率高。通过设置温度感应器以及电磁阀,当从压缩机排出的热油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温度感应器发出信号驱动电磁阀通电,部分油直接回到压缩机中,避免热油温度下降过快。【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换热器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换热器机组中油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换热器机组中U型管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换热器机组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换热器机组中端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换热器机组,包括冷凝器1、蒸发器2、压缩机3、热力膨胀阀4、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所述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包括油冷却器5、油分离器6ο所述油冷却器5包括壳体51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51内部空腔的盘管52,所述盘管52呈蛇形状向所述壳体51的轴向延伸;所述盘管52的一端为进油端53、所述盘管的另一端为出油端54,所述进油端53、出油端54均伸出至所述壳体51外;在所述壳体51的外壳上还开设有进冷媒孔55、出冷媒孔56,所述进冷媒孔55、出冷媒孔56与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腔相连通。所述压缩机3的出口 31与所述油分离器6的进口相连通,所述油分离器6的出油口 61与所述进油端53相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冷媒口 62与所述冷凝器1的冷媒进口 911相连通,所述出油端54与所述压缩机3的进口 32相连通;所述冷凝器1的冷媒出口 912与所述热力膨胀阀4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热力膨胀阀4的出口分别与所述蒸发器2的冷媒进口、所述进冷媒孔55相连通,所述蒸发器2的冷媒出口、所述出冷媒孔56均与所述压缩机3的进口 32相连通。在所述油分离器6与所述压缩机3之间设置有电磁阀7,所述电磁阀7的进油口与所述油分离器6的出油口 61连通,所述电磁阀7的出油口与所述压缩机3的进口 32相连通;在所述油分离器6的出油口 61置有温度传感器8。所述冷凝器1、蒸发器2均为U型管换热器,所述U型管换热器包括管箱91、筒体92、端板93、U型管束94、支撑板95、隔板96。所述管箱91的开口端焊接有所述端板93,所述管箱91的内壁与所述端板93合围成一个空腔结构;所述端板93与所述筒体92的开口端通过法兰97连接;所述筒体92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层921、保温层922以及内层923 ;所述筒体92的内部空腔中设置由若干份所述U型管束94矩阵排列的U型管单元;所述U型管单元上间隔套设有若干块与所述U型管单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热力膨胀阀、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所述压缩机热油冷却系统包括油冷却器、油分离器;所述油冷却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空腔的盘管,所述盘管呈蛇形状沿着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盘管的一端为进油端、所述盘管的另一端为出油端,所述进油端、出油端均伸出至所述壳体外;在所述壳体的外壳上还开设有进冷媒孔、出冷媒孔,所述进冷媒孔、出冷媒孔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相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油分离器的进口相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油口与所述进油端相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冷媒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进口相连通,所述出油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热力膨胀阀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热力膨胀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媒进口、所述进冷媒孔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出冷媒孔均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林
申请(专利权)人:泗县峻林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