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滞蓄池、过滤设备、给水设备、多个生态绿化池、排水设备、生物观测设备、供电设备,其中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包括锚杆和钢混基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在道路、铁路两旁的墙面使用,还可以用在不被水淹没的河岸、库岸、工矿、景观园林、山体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建筑物以及周边的墙面上,具有快速、高效的实现在墙体表面稳定墙面、保持水土、实现生物多样性快速修复的特点,同时还可以达到集安全稳定、水土保持、制造氧气、雨水资源再利用、生物栖息、净化水质、科研科考、景观美化于一体和当天竣工当天可美化环境以及随时可更换植被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墙体修复工程一般以水泥、石料、混凝土、锚钉、防水等硬性材料为主要修复材料,通常都以安全、经济为指标,而忽略了生态修复,最终使墙体、墙面等的生态功能恢复难以实现。目前在墙体绿化上通常采用客土喷播等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墙体,采用一般的喷播绿化技术很难达到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设置有生态绿化池,用于墙面生态修复。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包括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滞蓄池、过滤设备、给水设备、多个生态绿化池、排水设备、生物观测设备、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骨架稳定装置固定于墙体的表面;所述滞蓄池固定于墙体水平线下;多个所述生态绿化池沿所述墙体呈阶梯式间隔分布固定于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所述过滤设备分布于滞蓄池和和排水设备之间;所述给水设备沿所述墙体表面由下至上或由上而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所述排水设备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所述生物观测设备固定在墙体顶端或中部或底部;所述供电设备沿墙体表面由下至上或由上而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并与生物摄像头连接。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墙体为90°自然或被破坏的墙体。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包括墙面骨架稳定装置的钢混基础和墙面骨架稳定装置的锚杆。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滞蓄池固定于墙体水平线下。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过滤设备分布于滞蓄池和和排水设备之间,包括初滤沟、潜流孔、细滤沟、排水管。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生态绿化池的外立面是指生态绿化池与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相接触面的相对面。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生态绿化池的外立面由砖砌或混泥土现浇或预制件或钢板或合成板或木板构建而成。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生态绿化池以阶梯状间歇方式修筑,铺完一层后,然后铺砌下一层,相邻层位的间隙间隔0.3-3.0m。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生态绿化池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土基层、基质土层、土工布层以及植被层。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生态绿化池的土基层为碎石或砂石或废渣或建筑废料或合成物层上铺放塑料网或钢网。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生态绿化池植被层可以为灌木、小乔木、草本植物中的一种和/或几种的组合。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生态绿化池基质土层由土工布固定。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土工布通过竹钉或钢钉或铁钉或塑料钉或木钉固定在基质土层表面上。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给水设备包括给水栗、给水干管以及多根开设有给水孔的给水支管,且每根给水支管对应一个生态绿化池;所述给水栗设置在硬质墙面底部,所述给水干管一端与所述给水栗相连,另一端沿硬质墙面表面自下而上延伸至所述硬质墙面顶端,所述给水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给水干管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入所述硬质墙面的各个生态绿化池内。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排水设备包括贯穿生态绿化池中植被层的排水渠口,以及贯穿所述生态绿化池中土基层的漏水孔。有益效果:本技术不仅可以在道路、铁路两旁的墙面使用,还可以用在不被水淹没的河岸、库岸、工矿、景观园林、山体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建筑物以及周边的墙面上,具有快速、高效的实现在墙体表面稳定墙面、保持水土、实现生物多样性快速修复的特点,同时还可以达到集安全稳定、水土保持、制造氧气、雨水资源再利用、生物栖息、净化水质、科研科考、景观美化于一体和当天竣工当天可美化环境以及随时可更换植被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垂直墙体生态软化治理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反应本技术中生态绿化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反应本技术中过滤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1、滞蓄池2、过滤设备3、给水设备4、生态绿化池5、排水设备6、生物观测设备7、供电设备8 ;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1固定于墙体的表面,包括墙面骨架稳定装置的钢混基础11和墙面骨架稳定装置的锚杆12 ;滞蓄池2固定于墙体水平线下;过滤设备3分布于滞蓄池2和排水设备6之间;给水设备4沿墙体表面由下至上或由上而下贯穿于生态绿化池5设置;生态绿化池5阶梯式的固定于墙体表面;排水设备6沿硬质墙面表面由上至下贯穿于生态绿化池5设置;生物观测设备7固定在墙体顶端或中部或底部;供电设备8沿墙体表面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5并与生物摄像头7连接。如图2所示,本技术生态绿化池5内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土基层9、基质土层10、土工布层13以及植被层14,其中,土基层9可以为碎石或砂石或废渣或建筑废料或合成物上铺放塑料网或钢网中的一种,植被层14可以为灌木、小乔木、草本植物中的一种和/或几种的组合;基质土层10由土工布15固定,而该土工布15则通过竹钉或钢钉或铁钉或塑料订或木钉16中一种固定于生态绿化池5 ;通过给水栗17将水输送至给水干管中18,然后由给水干管18输送至给水支管19,最后通过给水支管19上的给水孔20对生态绿化池5中的植被层14进行供水;通过生态绿化池中植被层14的排水渠口 21和土基层的漏水孔22,将多余的水分进行排出并通过地表径流汇集到滞蓄池2从而达到水资源再利用;生态绿化池外立面23,24,25由砖砌或混泥土现浇或预制件或钢板或合成板或木板构建而成。如图3所示,本技术过滤设备3包括初滤沟26、潜流孔27、细滤沟28、排水管29 ;排水设备6中的水通过依次通过初滤沟26、潜流孔27、细滤沟28、排水管29,过滤、净化后,再进入滞蓄池2进行蓄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包括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滞蓄池、过滤设备、给水设备、多个生态绿化池、排水设备、生物观测设备、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固定于墙体的表面;所述滞蓄池固定于墙体水平线下;多个所述生态绿化池沿所述墙体呈阶梯式间隔分布固定于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所述过滤设备分布于滞蓄池和排水设备之间;所述给水设备沿所述墙体表面由下至上或由上而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所述排水设备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所述生物观测设备固定在墙体顶端或中部或底部;所述供电设备沿墙体表面由下至上或由上而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并与生物摄像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包括钢混基础和锚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设备分布于滞蓄池和排水设备之间,包括初滤沟、潜流孔、细滤沟、排水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绿化池外立面由砖砌或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垂直墙体的生物治理系统,包括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滞蓄池、过滤设备、给水设备、多个生态绿化池、排水设备、生物观测设备、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固定于墙体的表面;所述滞蓄池固定于墙体水平线下;多个所述生态绿化池沿所述墙体呈阶梯式间隔分布固定于墙面骨架防水处理稳定装置;所述过滤设备分布于滞蓄池和排水设备之间;所述给水设备沿所述墙体表面由下至上或由上而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所述排水设备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所述生物观测设备固定在墙体顶端或中部或底部;所述供电设备沿墙体表面由下至上或由上而下的方向贯穿于所述多个生态绿化池并与生物摄像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立,任梓维,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任甲生物科技有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