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93793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8 0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包括两个上横梁外板和长条状的上横梁内板,上横梁内板的两个长侧边分别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所形成钝角的度数为120-145度,第二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形成直角,所述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面内壁上设有多个加强板,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分别设有向外侧翻折且与上横梁内板平行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两个上横梁外板固定在上横梁内板的两端,上横梁外板为一曲面,该上横梁外板与上横梁内板形成一个空腔,上横梁外板与上横梁内板的接触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安全、成本低和强度高的后围上横梁总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钣金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
技术介绍
在目前汽车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情势下,良好的性能、安全性和低成本已成为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私家车,道路上行驶的车辆非常多,导致两车之间的追尾、碰撞的概率也在增加,上横梁强度太低,无法在汽车发生追尾或碰撞时对车及车内的人员进行的保护。另外,根据两厢车的结构特点,举升门铰链亦需安装在顶盖后横梁上,这就要求顶盖后横梁必须具备较好的强度和刚度。为满足举升门铰链安装需求及保证车和车内人员的安全,增加上横梁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安全、成本低和强度高的后围上横梁总成。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种后围上横梁总成,包括两个上横梁外板和长条状的上横梁内板,所述上横梁内板为一平面,上横梁内板的两个长侧边分别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所形成钝角的度数为120-145度,第二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形成直角,所述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面内壁上设有多个加强板,第二支撑面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分别设有向外侧翻折且与上横梁内板平行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两个上横梁外板固定在上横梁内板的两端,上横梁外板为一曲面,该上横梁外板与上横梁内板形成一个空腔,上横梁外板与上横梁内板的接触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边,上横梁外板通过多个螺栓贯穿翻边和上横梁内板固定连接。上述的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中,所述多个加强板的总面积与第一凹槽的底面面积比值为0.5-0.6。上述的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中,所述上横梁内板的中部的内壁上设有加强条,加强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支撑面和第一支撑面的内壁上。上述的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中,所述上横梁内板、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为一体成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横梁内板的两个长侧边分别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上横梁内板与车体形成一个空腔,当发生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缓冲,从而检测碰撞力对车的作用力,对车及车里的人员可以很好的保护;通过设置第二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形成直角,第一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所形成钝角的度数为120-145度,第一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所形成钝角度数太小,则当发生碰撞时承受的碰撞力弱,但度数太大,则上横梁与车体形成的空腔太小,导致缓冲距离减少,降低对车及车内人员的保护,所以限定第一支撑面和上横梁内板所形成钝角的度数为120-145度,该范围内保证缓冲距离的前提下使上横梁承受的力大;因为车子需要,在上横梁上设有凹槽,所以在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面内壁上设有多个加强板,第二支撑面上设有第二凹槽,因为在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开设凹槽后对第一支撑面的强度会减弱,所以在凹槽内设置加强板可以加强第一支撑面的强度;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分别设有向外侧翻折且与上横梁内板平行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将上横梁固定在车体后围上,使上横梁的拆装更加方便;在上横梁的外部的两端再设有上横梁外板,可以加固上横梁,增加上横梁的强度;设置上横梁外板为一曲面,该上横梁外板与上横梁内板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可以对碰撞力进一步进行缓冲,从而对车及车内人员进行更好的保护;上横梁外板与上横梁内板的接触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边,上横梁外板通过多个螺栓贯穿翻边和上横梁内板固定连接,可以上横梁外板的拆装更加得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的后视图。上横梁外板1,上横梁内板2,第一支撑面3,第二支撑面4,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加强板7,第一连接面8,第二连接面9,翻边10,加强条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至图2,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包括两个上横梁外板1和长条状的上横梁内板2,所述上横梁内板2为一平面,上横梁内板2的两个长侧边分别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支撑面3和第二支撑面4,第一支撑面3与上横梁内板2所形成钝角的度数为120-145度,第二支撑面4与上横梁内板2形成直角,所述第一支撑面3上设有第一凹槽5,第一凹槽5的底面内壁上设有多个加强板7,第二支撑面4上设有第二凹槽6,第一支撑面3、第二支撑面4分别设有向外侧翻折且与上横梁内板2平行的第一连接面8和第二连接面9,所述两个上横梁外板1固定在上横梁内板2的两端,上横梁外板1为一曲面,该上横梁外板1与上横梁内板2形成一个空腔,上横梁外板1与上横梁内板2的接触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边10,上横梁外板1通过多个螺栓贯穿翻边10和上横梁内板2固定连接。其中,上横梁内板2的两个长侧边分别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支撑面3和第二支撑面4,第一支撑面3、第二支撑面4和上横梁内板2与车体形成一个空腔,当发生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缓冲,从而检测碰撞力对车的作用力,对车及车里的人员可以很好的保护;第二支撑面4与上横梁内板2形成直角,第一支撑面3与上横梁内板2所形成钝角的度数为120-145度,第一支撑面3与上横梁内板2所形成钝角度数太小,则当发生碰撞时承受的碰撞力弱,但度数太大,则上横梁与车体形成的空腔太小,导致缓冲距离减少,降低对车及车内人员的保护,所以限定第一支撑面3和上横梁内板2所形成钝角的度数为120-145度,该范围内保证缓冲距离的前提下使上横梁承受的力大;因为车子需要,在上横梁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支撑面3上设有第一凹槽5,第一凹槽5内设有多个加强板7,第二支撑面4上设有第二凹槽6,因为在第一支撑面3上设有第一凹槽5,开设凹槽后对第一支撑面3的强度会减弱,所以在凹槽的底面内壁上设置加强板7可以加强第一支撑面3的强度;第一支撑面3、第二支撑面4分别设有向外侧翻折且与上横梁内板2平行的第一连接面8和第二连接面9,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面8和第二连接面9将上横梁固定在车体后围上,使上横梁的拆装更加方便;在上横梁的外部的两端再设有上横梁外板1,可以加固上横梁,增加上横梁的强度;设置上横梁外板1为一曲面,该上横梁外板1与上横梁内板2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可以对碰撞力进一步进行缓冲,从而对车及车内人员进行更好的保护;上横梁外板1与上横梁内板2的接触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边10,上横梁外板1通过多个螺栓贯穿翻边10和上横梁内板2固定连接,可以上横梁外板1的拆装更加得方便。上述中,为了增加上横梁的强度,所述多个加强板7的总面积与第一凹槽5的底面面积比值为0.5-0.6,因为在第一支撑面3上设有第一凹槽5,开设凹槽后对第一支撑面3的强度会在一定程度下减弱,所以在凹槽的底面内壁上设置加强板7,若加强板7总面积与第一凹槽5的底面面值比值太小,则第一支撑面3的强度太小,无法支撑上横梁内板2,若比值太大,则增加上横梁的重量,不容易安装携带,所以限定多个加强板7的总面积与第一凹槽5的底面面积比值为0.5-0.6,在上横梁重量一定的前提下使第一支撑面3的强度最大。上述中,为了进一步增加上横梁的强度,因为上横梁的中部承受力最若,所以在上横梁内板2的中部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围上横梁总成,包括两个上横梁外板和长条状的上横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内板为一平面,上横梁内板的两个长侧边分别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所形成钝角的度数为120‑145度,第二支撑面与上横梁内板形成直角,所述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面内壁上设有多个加强板,第二支撑面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分别设有向外侧翻折且与上横梁内板平行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两个上横梁外板固定在上横梁内板的两端,上横梁外板为一曲面,该上横梁外板与上横梁内板形成一个空腔,上横梁外板与上横梁内板的接触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边,上横梁外板通过多个螺栓贯穿翻边和上横梁内板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路桥区江南内燃机配件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