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管道输送煤泥时的软管收放装置。集物料输送与软管收放于一体,其结构包括软管、转盘、动力头、机架。软管缠绕于转盘之上,动力头与转盘均安于机架之上,转盘可转动。利用该装置不仅解决了固定管与前进泵之间的柔性联接问题,泵还可以连续前进,软管缠绕时采用动力驱动收缩软管,降低了工作劳动强度,而且结构简单,缩小了软管占地空间,布置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管收放装置技术领城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矿山机械领域的煤矿井下清挖煤泥时的管道装置,特 别是用管道输送煤泥时的 一种软管收放装置。
技术介绍
在煤矿的矿井建设过程中,每个矿井都必须具备矿井水仓,用于容纳 矿井在正常开采过程中所出现的涌水。由于流向水仓内的矿井水中夹杂大 量的煤粉,造成煤泥在水仓中淤积,严重影响了水仓正常的蓄水量,必须 进行清理。在有关煤矿安全生产中规定,每年雨季前,必须清理水仓中淤 积的煤泥。在对水仓清淤时,当用泵将清后煤泥泵出时,要随着清淤装置的前进 不断进行铺设管道,由于管道长度一般定长,当长度达不到管道长度 时,要在泵与已铺设管道之间软管联接。传统的软管由现场工人肩扛人 抬,不仅工人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效率低,软管占地面积大,工人操作 空间小。为了解决软管存放技术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 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 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煤泥清淤时软管存放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 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 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一种软管收放装置。 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 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软管存放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的 软管收放装置,利用通过动力驱动缠绕于转盘的软管输送煤泥,不仅解决 固定管与前进泵之间的柔性联接问题,还可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小软 管的占地面积,便于操作,实用效果好,且具有产业上的实用价值。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软管收放装置,是集物料输送与软管收放于一体的结构。它由软管8、转盘3、动力头6、机架2、主动轮4和被动轮4组成。 其中软管8缠绕于转盘3之上,转盘3的中心轴12的下端固定在机架2的中心部位置,中心轴12的上部插入来料管5的下管口,中心轴12 —端为局 部空心透轴,通过一弯管11开口于转盘3的侧壁,软管8与转盘3侧壁的 开口对接,动力头6安装于机架2上部,主动轮7安装于动力头6的下 部,安装于中心轴12上的被动轮4与主动轮7相啮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软管收放装置,其中所述的机架的一侧设有导杆IO,沿导杆IO 能上下移动的压紧轮1穿在导杆10之上,小轮9设于机架2的下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 可知,为了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下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软管收放装置,由压紧轮子1、机架2、转 盘3、被动轮4、来料管5、动力头6、主动轮7、软管8、小轮9、导杆10 等组成。转盘3安装于机架2之上,软管8缠绕于转盘3之上,被动轮4 也固定于转盘3的中心轴12上,缠绕着软管8转盘3、被动轮4 一起位于 机架10的中心部位,压紧轮1穿在导杆10之上,可沿导杆10上下 移动,导杆10回定于机架2—侧,主动轮7与动力头6固定于一起,动力 头6固定于机架2上部,主动轮7与被动轮4相啮合,小轮9固定于机架2 下侧,来料管5与机架2固定一起,位于中心部。上述转盘3中心 轴为一空心轴,通过一弯管开口于转盘的側壁,软管8与侧壁的开口对接 后,缠绕于转盘3的周围。由上述可知,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软管收放装置,通过转盘的中空轴将煤泥 导入软管,软管在进行煤泥输送的同时,通过转盘的转动展开,可使机架 随着前道泵送设备一起沿水仓前进,不仅减小了工作劳动强度,缩小了中 地空间,提高了水仓清理的效率。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软管收放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 本专利技术利用缠绕于转盘的软管进行输送煤泥,解决了固定管与前进 泵之间的柔性联接问题,泵可以连续前进。2、 本专利技术软管缠绕时采用动力驱动,降低了工作劳动强度。3、 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缩小了软管占地空间,布置灵活。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特殊结构的软管收放装置,利用通过动力驱动缠绕 于转盘的软管输送煤泥,不仅解决固定管与前进泵之间的柔性联接问 题,还可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小软管的占地面积,便于操作,实用效 果好。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 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 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 的软管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 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 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软管收放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较佳的软管收放装置,其主要由转盘、机架、动力头组成。主要包括压紧轮子l、机架2、转盘3、被动轮4、来料管5、动力头 6、主动轮7、软管8、小轮9、导杆10等组成。其中,转盘3通过转盘3的中心轴安装于机架2之上,软管8缠绕于 转盘3之上,被动轮4固定于转盘3的中心轴上,缠绕着软管8的转 盘3、被动轮4 一起位于机架10的中心部位,转盘3中心轴12为一局部 空心轴,通过一弯管11开口于转盘的侧壁,软管8与转盘3的侧壁的开口 对接后,缠绕于转盘3的周围。压紧轮1穿在导杆10之上,可沿导杆10 上下移动,导杆10回定于机架2 —侧,主动轮7与动力头6固定于 一起,动力头6固定于机架2上部,主动轮7与被动轮4相啮合,小轮 9固定于机架2下侧,来料管5与机架2固定一起,位于中心部。在收放装置工作时,由来料管5输送的煤泥,进入转盘3的空 心轴,经弯管11流向侧壁与软管8的接口,并流入管软8。机架2 前进时,转盘3转动,软管8展开,随着软管8的展开,转盘3随机架 2前进,压紧轮1在导杆10移动,以保证转盘3上的软管处于张紧状态。 当软管8全部展开时,铺设固定长度管道,动力头6通过主动轮7与被动 轮4相啮合,驱动转盘3转动,将软管8重新缠绕,以便进行下一个循环。上述如此结构构成的本专利技术软管收放装置的技术创新,对于现今同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轮轮 11:弯管2 4 6 810 12轮头 轴架动力管杆心机被动软导中紧盘料动轮压转来主小1 3 5 7 9业的技术人员来说均具有许多可取之处,而确实具有技术进步性。如上所述是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但是,在本专利技术的
内,只要 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可操作的实施例进行改进。在本 专利技术中对实质性技术方案提出了专利保护请求,其保护范围应包括具有上 述技术特点的 一切变化方式。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 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管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集物料输送与软管收放于一体的结构,由软管(8)、转盘(3)、动力头(6)、机架(2)、主动轮(4)和被动轮(4)组成,其中软管(8)缠绕于转盘(3)之上,转盘(3)的中心轴(12)的下端固定在机架(2)的中心部位置,中心轴(12)的上部插入来料管(5)下管口,中心轴(12)一端为局部空心透轴,通过一弯管(11)开口于转盘(3)的侧壁,软管(8)与转盘(3)侧壁的开口对接,动力头(6)安装于机架(2)上部,主动轮(7)安装于动力头(6)的下部,安装于中心轴(12)上的被动轮(4)与主动轮(7)相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淼,巩长勇,刘元成,孙成武,马星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矿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