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成套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92019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8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是复杂的立体构造也能够组装的模型成套组件的技术。在完成时,棒状的第1零件(50)位于夹在第2零件(60)所具有的一对棒状部(61、62)之间的既定位置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以侧面的卡合部(72)位于右侧面零件(32)的滑动保持部(37)的靠后方的第1位置(P1)的方式对支承第2零件(60)的支承部(70)进行1次组装,使第2零件(60)从第1零件(50)的组装路径退避,以避免发生干渉。然后,在组装第1零件(50)之后,使第2零件(60)连同支承部(70)一起沿滑动保持部(37)向前方的第2位置(P2)滑动。由此,实现组装完成的第1零件(50)夹在棒状部(61、62)之间的既定位置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模型成套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型成套组件。
技术介绍
作为模型成套组件之一的塑料模型成套组件大多是被注射成形的。因此,在组装前的塑料模型成套组件一体地构成有作为主要的树脂流路的浇道、多个零件以及连结浇道与零件的浇口(例如,专利文献1)。其中,已知有一种面向不熟悉塑料模型成套组件的初学者、年轻人的非常容易组装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0604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8-79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塑料模型成套组件的情况下,在零件与浇口之间的接合部处切下零件,按照说明书的步骤进行组装。怎样构成零件是影响该塑料模型的目标品质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以漫画、动画、SF(sciencefiction:科学幻想)等中出现的机器人、交通工具等机械化构造为主题的塑料模型的情况下,怎样构成零件并且改善细微部分、特别是可动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构造越复杂,或者越拘泥于可动时的内部的可视性等,制约越多,无法实现塑料模型成套组件的可动部分的组装的可能性升高。因此,作为完成品的塑料模型,有时无法如实地再现最初预定的具有复杂构造的可动部分。鉴于所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是复杂的立体构造也能够组装的模型成套组件的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模型成套组件是这样的模型成套组件:在完成时,在左侧面零件与右侧面零件之间组装有棒状的第1零件、具有一对棒状部的第2零件以及用于支承所述第2零件的支承部,并且,所述一对棒状部被组装为夹着所述第1零件的既定位置关系,其中,所述支承部具有卡合部,所述左侧面零件和所述右侧面零件具有:安装部,其用于将所述第1零件安装于既定位置;被卡合部,其能与所述卡合部卡合;以及滑动保持部,其用于以所述卡合部能够在远离所述被卡合部的位置同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位置之间滑动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支承部,使所述滑动保持部保持处于支承着所述第2零件的状态的所述支承部,并使该支承部滑动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从而所述一对棒状部与所述第1零件成为所述既定位置关系。在本专利技术的模型成套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滑动保持部以所述支承部能够在与所述第1零件的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支承部。在本专利技术的模型成套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在其左右侧面且是在与利用所述滑动保持部的滑动移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均具有多个所述卡合部,所述左侧面零件和所述右侧面零件具有分别与所述卡合部相匹配的所述被卡合部。在本专利技术的模型成套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合部具有凸形状,所述滑动保持部具有在滑动移动方向上较长的凹形状,所述被卡合部设于所述滑动保持部的所述凹形状内。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模型成套组件,能够提供一种即使是复杂的立体构造也能够组装的模型成套组件的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模型成套组件的组装完成的腿部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表示安装外饰零件前的膝部和下腿部的内部构造例的分解图。图3是表示安装外饰零件前的膝部和下腿部的内部构造例的组装状态图。图4是腿部的下腿部的组装步骤的说明图。图5是腿部的下腿部的组装步骤的说明图。图6是腿部的下腿部的组装步骤的说明图。图7是腿部的下腿部的组装步骤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膝部和下腿部的内部构造的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模型成套组件的组装完成的腿部的立体外观图。腿部10相当于该成套组件的完成形、即人型机器人2的腿部。腿部10的下腿为包括内部构造和外饰构造的双层构造。如图1所示,在组装完成时,膝部下方的除能局部地看到内部构造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利用外饰零件覆盖。下腿部分的外饰零件包括膝部外饰件12、下腿外侧外饰件14、下腿内侧外饰件16和下腿前侧外饰件18。这些外饰零件在组装步骤的最后组装。图2是表示安装外饰零件前的膝部和下腿部的内部构造例的分解图。图3是同样表示膝部和下腿部的内部构造例的组装状态图。其中,这些图与从大致下方仰视腿部10的状态的立体图相当。另外,在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结构,有目的地使一部分零件(右侧面零件32)远离本来的组装结束位置来进行图示。下腿的内部构造在左侧面零件30与右侧面零件32之间具有:膝部关节部40,其供膝部外饰件12安装;第1零件50,其为棒状;第2零件60,其具有一对棒状部;支承部70,其用于支承该第2零件60。其中,左侧面零件30与右侧面零件32的外表面的外观不同,但左侧面零件30与右侧面零件32的接合面侧、即内表面侧的结构(嵌合部的构造除外)基本上左右对称。在人型机器人2的设定上,第1零件50是具有支承腿部的载重并且缓冲步行时等的冲击的功能的部位,就像是摩托车、自行车等的避震前叉那样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模型中,人型机器人2的膝部和下腿部为可动构造之一。并且,为了按照人型机器人2的设定如实地再现可动构造,第1零件50利用下端连结部52以能够相对于脚部20(图1)摆动的方式连结于脚部20,构成为能够与脚尖的上下动作联动地进行上下动作。因此,在第1零件50的上部的左右侧面突出设有第1突起53,在左侧面零件30和右侧面零件32的相对面侧设有槽状的第1安装部34作为用于将第1零件安装于既定位置的安装部。并且,需要将第1零件50的第1突起53从沿着左右方向的第1方向F1插入/间隙配合于左侧面零件30和右侧面零件32的第1安装部34。在组装后,在以使脚尖上下动作的方式使脚部20动作时,连结着的第1零件50由于第1突起53被第1安装部34引导而在上下方向上可动。第2零件60是利用上端连结部63连结一对棒状部61、62而成的倒置Y字型的构造体,呈左右对称形状。第2零件60的下端连结于支承部70,并由支承部70支承。在人型机器人2的设定上,棒状部61、62就像是内置有用于传递动力、控制信号的线缆等的大型的管那样的部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利用支承部70使一对棒状部61、62向前方移动,从而将棒状部61、62配置在既定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第2零件60由能够随着支承部70的挤压动作而弯曲的软质的树脂形成。并且,支承部70就像是经由该管获得动力等而进行驱动的致动器、致动器的辅助设备类。支承部70也是左右对称形状。因此,优选在完成时能一体地看到它们。另外,第2零件60也构成为如实地再现人型机器人2的设定。具体而言,第2零件60的一对棒状部61、62模拟用于保护动力线缆等的管,构成(设定)为自躯干体内部向上腿内部,进一步经由膝部内部,到达下腿。为了再现这样的设定,在膝部关节部40设置内部空间,在完成时第2零件60的上端插入膝部关节部40的内部空间。并且,为了使这样的设定在可动时也再现出来,采用这样的构造:随着膝部关节部40向弯曲位置/伸展位置位移,上端位置相对于膝部关节部40位移。更具体而言,在上端连结部63的左右侧面均突出设有第2突起64,该第2突起64分别插入/间隙配合于被凹陷设于膝部关节部40的左右内表面的第2安装部42。为了实现这样的第2零件60的结构,必须将第2零件60的上端部从膝部关节部40的前方斜下方的第2方向F2插入并将支承部70组装在左侧面零件30与右侧面零件32之间。如图3所示,在完成时,必须是第2零件60的一对棒状部61、62夹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模型成套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型成套组件,在完成时,在左侧面零件与右侧面零件之间组装有棒状的第1零件、具有一对棒状部的第2零件以及用于支承所述第2零件的支承部,并且,所述一对棒状部被组装为夹着所述第1零件的既定位置关系,其中,所述支承部具有卡合部,所述左侧面零件和所述右侧面零件具有:安装部,其用于将所述第1零件安装于既定位置;被卡合部,其能与所述卡合部卡合;以及滑动保持部,其用于以所述卡合部能够在远离所述被卡合部的位置同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位置之间滑动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支承部,使所述滑动保持部保持处于支承着所述第2零件的状态的所述支承部,并使该支承部滑动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从而所述一对棒状部与所述第1零件成为所述既定位置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7.12 JP 2013-1471151.一种模型成套组件,在完成时,在左侧面零件与右侧面零件之间组装有棒状的第1零件、具有一对棒状部的第2零件以及用于支承所述第2零件的支承部,并且,所述一对棒状部被组装为夹着所述第1零件的既定位置关系,其中,所述支承部具有卡合部,所述左侧面零件和所述右侧面零件具有:安装部,其用于将所述第1零件安装于既定位置;被卡合部,其能与所述卡合部卡合;以及滑动保持部,其用于以所述卡合部能够在远离所述被卡合部的位置同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位置之间滑动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支承部,使所述滑动保持部保持处于支承着所述第2零件的状态的所述支承部,并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出征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万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