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汽车和设置在汽车内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信号检测模块和辅助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进线模块、整流滤波模块和稳压输出模块,该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实现用户对汽车的充电状态进行实时远程监控,通过充电控制模块对整流滤波模块进行控制,保证了充电装置在最高效的状态下充电,同时保证了蓄电池的稳定,同时通过信号检测模块对蓄电池的各个参数进行实时测量,保证了蓄电池的高效和可靠性;不仅如此,通过液晶显示模块和按键控制模块,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和功能多样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由于石油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电动汽车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蓄电池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而蓄电池充电性能直接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和寿命,在现在的电动汽车市场上,由于给蓄电池的充电装置匹配不过关,会出现过充过热等不安全现象,从而影响蓄电池的正常使用并缩短蓄电池寿命。所以设计出一种高效安全的充电装置,是设计者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充电效率低、性能不稳定的不足,提供一种充电效率高、性能稳定且功能多样化的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汽车和设置在汽车内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信号检测模块和辅助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进线模块、整流滤波模块和稳压输出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与整流滤波模块连接,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模块、电压检测模块和温度检测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电压检测模块和温度检测模块均与充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辅助控制模块包括液晶显示模块、按键控制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液晶显示模块、按键控制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均与充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中设有信号驱动电路,所述信号驱动电路包括集成电路、光耦、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和第三稳压二极管,所述集成电路的型号为M57962L,所述集成电路的过流保护输出端与光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阻与集成电路的15V电源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驱动信号输入正端与第一电阻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15V电源端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10V电源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15V电源端与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与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与集成电路的-ι?ν电源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集电极电压监测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且通过第一稳压二极管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驱动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二稳压二极管和第三稳压二极管组成的反串联电路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连接。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充电系统测量的精确性,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电连接有电流传感器,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电连接有电压传感器,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电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汽车充电系统的可操作性,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电连接有显示界面,所述按键控制模块电连接有控制按键。作为优选,为了增加充电系统的实时监控能力,所述无线通讯模块通过蓝牙传输无线信号。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和第三稳压二极管的型号均为1Ν4740ο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池的电压为+15V,所述第二电池的电压为-10V。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实现用户对汽车的充电状态进行实时远程监控,通过充电控制模块对整流滤波模块进行控制,保证了充电装置在最高效的状态下充电,同时保证了蓄电池的稳定,同时通过信号检测模块对蓄电池的各个参数进行实时测量,保证了蓄电池的高效和可靠性;不仅如此,通过液晶显示模块和按键控制模块,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和功能多样化。【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的系统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的信号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中:1.充电进线模块,2.整流滤波模块,3.稳压输出模块,4.充电控制模块,5.电流检测模块,6.电压检测模块,7.温度检测模块,8.液晶显示模块,9.按键控制模块,10.无线通讯模块,11.电流传感器,12.电压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4.显示界面,15.控制按键,U1.集成电路,N1.光耦,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BT1.第一电池,BT2.第二电池,D1.第一稳压二极管,D2.第二稳压二极管,D3.第三稳压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汽车和设置在汽车内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控制模块4、信号检测模块和辅助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进线模块1、整流滤波模块2和稳压输出模块3,所述充电控制模块4与整流滤波模块2连接,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模块5、电压检测模块6和温度检测模块7,所述电流检测模块5、电压检测模块6和温度检测模块7均与充电控制模块4连接,所述辅助控制模块包括液晶显示模块8、按键控制模块9和无线通讯模块10,所述液晶显示模块8、按键控制模块9和无线通讯模块10均与充电控制模块4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模块4中设有信号驱动电路,所述信号驱动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光耦N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池BT1、第二电池BT2、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和第三稳压二极管D3,所述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M57962L,所述集成电路U1的过流保护输出端与光耦N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耦N1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阻R3与集成电路U1的15V电源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驱动信号输入正端与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15V电源端通过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0V电源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5V电源端与第一电池BT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BT1的负极与第二电池BT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BT1的负极与集成电路U1的-10V电源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集电极电压监测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且通过第一稳压二极管D1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驱动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稳压二极管D2和第三稳压二极管D3组成的反串联电路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连接。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充电系统测量的精确性,所述电流检测模块5电连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多功能充电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车和设置在汽车内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控制模块(4)、信号检测模块和辅助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进线模块(1)、整流滤波模块(2)和稳压输出模块(3),所述充电控制模块(4)与整流滤波模块(2)连接,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模块(5)、电压检测模块(6)和温度检测模块(7),所述电流检测模块(5)、电压检测模块(6)和温度检测模块(7)均与充电控制模块(4)连接,所述辅助控制模块包括液晶显示模块(8)、按键控制模块(9)和无线通讯模块(10),所述液晶显示模块(8)、按键控制模块(9)和无线通讯模块(10)均与充电控制模块(4)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模块(4)中设有信号驱动电路,所述信号驱动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光耦(N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池(BT1)、第二电池(BT2)、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和第三稳压二极管(D3),所述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M57962L,所述集成电路(U1)的过流保护输出端与光耦(N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耦(N1)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阻(R3)与集成电路(U1)的15V电源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驱动信号输入正端与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15V电源端通过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0V电源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5V电源端与第一电池(BT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BT1)的负极与第二电池(BT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BT1)的负极与集成电路(U1)的‑10V电源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集电极电压监测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且通过第一稳压二极管(D1)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驱动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稳压二极管(D2)和第三稳压二极管(D3)组成的反串联电路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斌,
申请(专利权)人:邹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