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74524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1:35
具有混合部(18e),该混合部(18e)形成于喷射器(18)的主体部(18b)的内部空间中的从喷嘴部(18a)的制冷剂喷射口(18c)至扩散部(18g)的入口部(18h)的范围,并使从制冷剂喷射口(18c)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引口(18d)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且,以向扩散部(18g)的入口部(18h)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速为二相音速以下的方式决定混合部(18e)中的从制冷剂喷射口(18c)至入口部(18h)的距离(La)。由此,使在混合制冷剂从超音速状态向亚音速状态转移时产生的冲击波在混合部(18e)内产生,使扩散部(18g)中的升压性能稳定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喷射器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3年6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27578,该
技术实现思路
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射器,该喷射器使流体减压且通过以高速度喷射的喷射流体的吸引作用而吸引流体。
技术介绍
在以往,已知一种具备喷射器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以下称为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在这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通过从喷射器的喷嘴部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吸引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在喷射器的扩散部(升压部)将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的动能变换为压力能量,从而使混合制冷剂升压,向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出。由此,与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与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压力大致相同的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使压缩机的消耗功率降低,使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提高。此外,作为这样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具体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具备两个蒸发器,使从制冷剂蒸发压力高一侧的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喷射器的喷嘴部,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吸引从制冷剂蒸发压力低一侧的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97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根据本申请专利技术人们的研究,实际使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动作的话,有喷射器的扩散部无法发挥所希望的制冷剂升压性能,无法充分得到因具备喷射器而产生的COP提高效果的情况。因此,本申请专利技术人们调查了其原因,发现原因在于,在如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这样使从蒸发器流出的气相制冷剂流入喷射器的喷嘴部的情况下,(i)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成为干燥度高的气液二相制冷剂,(ii)在形成于喷嘴部内的制冷剂通路使气相制冷剂一边减压一边凝结。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抑制使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喷嘴部的喷射器的制冷剂升压性能的降低。更详细而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使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喷嘴部的喷射器中,通过使制冷剂升压性能稳定化,从而抑制制冷剂升压性能的降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使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喷嘴部的喷射器中,通过降低喷嘴部中的制冷剂的能量损失,从而抑制制冷剂升压性能的降低。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喷射器适用于具备使制冷剂蒸发的第1蒸发器及第2蒸发器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喷射器具备喷嘴部、主体部、制冷剂吸引口、升压部及混合部。喷嘴部使从第1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直到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并将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从制冷剂喷射口喷射。制冷剂吸引口形成于主体部,通过从喷嘴部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将从第2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进行吸引。升压部形成于主体部,且形成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的升压部。混合部形成于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中的从制冷剂喷射口至升压部的入口部的范围,并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混合部中的从制冷剂喷射口至入口部的距离以使向入口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速为二相音速以下的方式决定。第1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喷嘴部的入口,在第1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喷嘴部(18a)的入口之间,配置有储存制冷循环装置内的剩余制冷剂的储液部,从储液部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由此,以向升压部的入口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速为二相音速以下的方式决定混合部中的从制冷剂喷射口至入口部的距离。因此,能够使混合制冷剂从超音速状态向亚音速状态转移时产生的冲击波在混合部内产生。因此,能够抑制在升压部内产生冲击波,能够抑制因冲击波的作用而导致在升压部内流通的混合制冷剂的流速变得不稳定。其结果,在使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喷嘴部的喷射器中,能够使升压部中的制冷剂升压性能稳定化,抑制制冷剂升压性能的降低。或者,本专利技术的喷射器适用于具备使制冷剂蒸发的第1蒸发器及第2蒸发器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喷射器具备喷嘴部、主体部、制冷剂吸引口、升压部及混合部。喷嘴部使从第1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直到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并将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从制冷剂喷射口喷射。制冷剂吸引口形成于主体部,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将从第2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进行吸引。升压部形成于主体部,且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混合部形成于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中的从制冷剂喷射口至升压部的入口部的范围,并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作为形成于喷嘴部内的制冷剂通路,设置有制冷剂通路截面积向制冷剂流下游侧慢慢缩小的顶端变细部及从顶端变细部的最下游部向制冷剂喷射口引导制冷剂的喷射部。喷嘴部形成为通过使喷射部的轴向截面上的扩展角度为0°以上,从而使向混合部喷射的所述喷射制冷剂自由膨胀。第1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喷嘴部的入口,在第1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喷嘴部(18a)的入口之间,配置有储存制冷循环装置内的剩余制冷剂的储液部,从储液部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由此,在形成于喷嘴部内的制冷剂通路的最下游侧设置有喷射部,使向混合部喷射的喷射制冷剂自由膨胀,因此,不设置制冷剂通路截面积向制冷剂流下游侧慢慢扩大的宽尾部等作为制冷剂通路,也能够在混合部使制冷剂加速。因此,使制冷剂与制冷剂通路的壁面摩擦降低,能够抑制在制冷剂通路流动的制冷剂所具有的动能的损失,能够抑制喷射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其结果,在使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喷嘴部的喷射器中,能够使喷嘴部中的制冷剂的能量损失降低,抑制制冷剂升压性能的降低。“喷射部的轴向截面上的扩展角度为0°以上”是指在扩展角度比0°大的情况下,喷射部的形状成为制冷剂通路截面积向制冷剂流方向慢慢扩大的形状(例如,圆台形状),在扩展角度为0°的情况下,是指喷射部的形状为使制冷剂通路截面积恒定的形状(例如,圆柱形)。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轴向剖视图。图3是表示使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动作时的制冷剂的状态的焓熵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的曲线图。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轴向剖视图。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轴向剖视图。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喷嘴效率的曲线图。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图10是表示使第4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动作时的制冷剂的状态的焓熵图。图11是第5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图12是第5实施方式的储液罐的剖视图。图13是第6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图14是第7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图15是第8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轴向剖视图。图16是第9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轴向剖视图。图17是第9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喷射器的轴向剖视图。图18是第10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图19是第10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图20是用于对一般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运转时在喷射器内产生冲击波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21是用于对向喷嘴部流入的制冷剂的干燥度较高的运转时在喷射器内产生冲击波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22是用于对一般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运转时的混合制冷剂的压力变化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23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喷射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射器(18),应用于具备使制冷剂蒸发的第1蒸发器(15)及第2蒸发器(17)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10a,10b),该喷射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喷嘴部(18a),该喷嘴部(18a)使从所述第1蒸发器(15)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直到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并将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从制冷剂喷射口(18c)喷射;主体部(18b);制冷剂吸引口(18d),该制冷剂吸引口(18d)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8b),通过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将从所述第2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进行吸引;升压部(18g),该升压部(18g)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8b),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所述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以及混合部(18e),该混合部(18e)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8b)的内部空间中的从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8c)至所述升压部(18g)的入口部(18h)的范围,并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所述吸引制冷剂混合,所述混合部(18e)的从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8c)至所述入口部(18h)的距离(La)以使向所述入口部(18h)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速为二相音速以下的方式决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6.18 JP 2013-1275781.一种喷射器,应用于具备使制冷剂蒸发的第1蒸发器(15)及第2蒸发器(17)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10a,10b),该喷射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喷嘴部(18a),该喷嘴部(18a)使从所述第1蒸发器(15)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直到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并将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从制冷剂喷射口(18c)喷射;主体部(18b);制冷剂吸引口(18d),该制冷剂吸引口(18d)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8b),通过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将从所述第2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进行吸引;升压部(18g),该升压部(18g)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8b),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所述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以及混合部(18e),该混合部(18e)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8b)的内部空间中的从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8c)至所述升压部(18g)的入口部(18h)的范围,并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所述吸引制冷剂混合,所述混合部(18e)的从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8c)至所述入口部(18h)的距离(La)以使向所述入口部(18h)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速为二相音速以下的方式决定,所述第1蒸发器(15)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所述喷嘴部(18a)的入口,在所述第1蒸发器(15)的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喷嘴部(18a)的所述入口之间,配置有储存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内的剩余制冷剂的储液部(19),从所述储液部(19)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喷嘴部(18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混合部(18e)的从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8c)至所述入口部(18h)的距离设为La,将圆的直径设为设φDa时,使La/φDa≤1,所述圆的面积为:包含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8c)的所述喷嘴部(18a)的轴向垂直截面上的、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8c)的开口截面积与所述吸引制冷剂所流通的吸引通路(18f)的制冷剂通路截面积的合计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作为形成于所述喷嘴部(18a)内的制冷剂通路,设置有制冷剂通路截面积向制冷剂流下游侧慢慢缩小的顶端变细部(18i)及从所述顶端变细部(18i)向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8c)引导制冷剂的喷射部(18j),所述喷嘴部(18a)按如下方式形成:为了使所述喷射部(18j)的内径向制冷剂流下游侧为恒定或慢慢扩大而使喷射部(18j)的轴向截面上的扩展角度(θn)为0°以上,从而使向所述混合部(18e)喷射的所述喷射制冷剂自由膨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部(18e)具备制冷剂通路截面积向制冷剂流下游侧缩小的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部(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岛春幸茅野健太高野义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