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性引诱剂防治烟草害虫棉铃虫的方法,将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按常规组装后固定在竹竿上,竹竿插入烟墒土中,并确保稳定,还包括下列操作:所述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为100~120cm,每根竹竿固定一个诱捕器,诱捕始期为整地理墒后,且持续诱捕时间不少于60天,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种植面积确定,田间各部位安置诱捕器的数量为种烟边界>中心点>次中心。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降低百株虫量和危害株率,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为81.09%~94.43%。使用性诱剂防治棉铃虫能有效减少用工量,降低防治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使用性诱剂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有益生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属于农林虫害防治技术领 域。
技术介绍
棉铃虫、烟青虫等是烟区的主要害虫,不但对烟叶生产造成直接的产量和经济效 益损失,且为防治害虫的危害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易造成生态污染和烟叶农药残留, 严重制约了烟叶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视,性诱剂作为替代化学农药防治害虫的技 术手段在农业、林业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包括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经济 作物(如蔬菜)、果园利用性诱剂防治害虫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随着烟叶安全性标准的提 高,在对害虫的防治上强调无毒无害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用性诱剂防治烟草 害虫将越来越得到普及,性诱剂防治烟草害虫技术规范研究将对烟叶安全性和烟叶生产可 持续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性诱剂具有高效、无毒、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近几年,烟区也进行了大 量的应用,但对性诱剂的使用技术认识不足、对棉铃虫、烟青虫等的发生流行规律调查研究 不充分,普遍存在使用不规范,最佳使用时期、使用范围掌握不好,使用方法不当等情况。另 一方面,因性诱剂品种较多,各地对各类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几乎没有进行评价,在购买性 诱剂进行大面积生产应用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虫害行筛选性诱剂种类和性诱剂防治烟草害虫的田间最佳 使用时期、使用范围等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性诱剂防治烟草害虫的技术规范,为烟草大面积 应用性诱剂防治烟草害虫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规范,最终达到应用性诱剂有效防治烟草主 要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烟叶中农药残留量和保护烟区生态环境的目的,真正 实现降害减本,为烟叶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为有效防治棉铃虫,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 对棉铃虫的成虫始发期、盛发期等进行调查和性诱剂种类筛选、性诱剂田间最佳使用时期、 使用高度、密度设置及性诱剂诱杀效果评价等研究,通过试验、示范找到最佳性诱剂产品及 其最佳使用技术,制定符合棉铃虫烟草害虫危害特点的防治技术规范,最终达到有效防治 烟草主要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烟叶中农药残留量和保护烟区生态环境的目 的,真正实现降害减本。 本专利技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将性 诱剂诱芯与诱捕器按常规组装后固定在竹竿上,竹竿插入烟墒土中,并确保稳定,其特征在 于还包括下列操作:所述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为100~120cm,每根竹竿固定 一个诱捕器,诱捕始期为整地理墒后,且持续诱捕时间不少于60天,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 种植面积确定,田间各部位安置诱捕器的数量为种烟边界〉中心点〉次中心。 所述性诱剂诱芯为常规人工合成的棉铃虫性信息素诱芯。 所述性诱剂诱芯的更换周期为30~60天。 所述诱捕器为常规蛾类诱捕器。 所述诱捕器在田间按棋盘式(纵横交错)排列。 所述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种植面积确定是指种植面积100亩以下的诱捕器间距 为25~30m,种植面积100~300亩的诱捕器间距为35~40m,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诱 捕器间距50~60m。另外还应考虑前茬作物,如前茬为油菜、蔬菜等易滋生棉铃虫的田块种 植烟叶,则应适当增加诱捕器密度,诱捕器间距宜多25m。 本专利技术提供,可与防治其他烟草害虫的方法 并用于同一个区域内,相互间不产生干扰。 本专利技术具备的优点及效果:性诱剂提前诱杀了棉铃虫成虫,能有效降低百株虫量 和危害株率,减少幼虫危害烟叶10天左右,效果优于滞后防治(幼虫危害烟叶后才进行防 治)的化学防治法。性诱剂能有效诱杀棉铃虫,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为81. 09%~94. 43%。 使用性诱剂防治棉铃虫能有效减少用工量,降低防治成本。性诱区亩减少用工〇. 48~0. 95 个工时,防治成本比化学防治区低25. 73~65. 53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 时,使用性诱剂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有益生物, 性诱区百株蚜茧蜂、食蚜蝇、瓢虫数量分别是化防区的2. 5、18.86、1. 17倍,具有良好的环 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将性诱剂诱芯与蛾类诱捕器按常规组装后固定在竹竿上,竹竿插入烟墒土中,并确保 稳定,还包括下列操作:所述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为110cm,每根竹竿固定一 个诱捕器,在田间按棋盘式(纵横交错)排列,诱捕始期为整地理墒后,且持续诱捕时间不少 于60天,直至烟株封顶一周后结束,性诱剂诱芯更换周期为45天,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种 植面积确定,田间各部位安置诱捕器的数量为种烟边界〉中心点〉次中心。 实施例2 将性诱剂诱芯与蛾类诱捕器按常规组装后固定在竹竿上,竹竿插入烟墒土中,并确保 稳定,还包括下列操作:所述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为120cm,每根竹竿固定一 个诱捕器,在田间按棋盘式(纵横交错)排列,诱捕始期为整地理墒后,且持续诱捕时间不少 于60天,直至烟株封顶一周后结束,性诱剂诱芯更换周期为30天,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种 植面积确定,田间各部位安置诱捕器的数量为种烟边界〉中心点〉次中心。 实施例3 将性诱剂诱芯与蛾类诱捕器按常规组装后固定在竹竿上,竹竿插入烟墒土中,并确保 稳定,还包括下列操作:所述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为100cm,每根竹竿固定一 个诱捕器,在田间按棋盘式(纵横交错)排列,诱捕始期为整地理墒后,且持续诱捕时间不少 于60天,直至烟株封顶一周后结束,性诱剂诱芯更换周期为60天,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种 植面积确定,田间各部位安置诱捕器的数量为种烟边界〉中心点〉次中心。 对比例1 :同实施例1,仅将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替换为70cm。 对比例2 :同实施例1,仅将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替换为190cm。 对比例3 :同实施例1,仅将诱捕始期替换为前茬作物花期。 对比例4 :同实施例1,仅将诱捕始期替换为烟苗移栽后至烟株摆盘期间。【主权项】1. 一种,将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按常规组装后固 定在竹竿上,竹竿插入烟墒土中,并确保稳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操作:所述诱捕器的 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为100~120cm,每根竹竿固定一个诱捕器,诱捕始期为整地理墒 后,且持续诱捕时间不少于60天,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种植面积确定,田间各部位安置诱 捕器的数量为种烟边界〉中心点〉次中心。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诱剂诱芯为常规人工合成的棉铃 虫性信息素诱芯。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诱剂诱芯的更换周期为30~60 天。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器为常规蛾类诱捕器。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器在田间按棋盘式排列。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种植面积确定 是指种植面积100亩以下的诱捕器间距为25~30m,种植面积100~300亩的诱捕器间距 为35~40m,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诱捕器间距50~60m。【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将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按常规组装后固定在竹竿上,竹竿插入烟墒土中,并确保稳定,还包括下列操作:所述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为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性引诱剂防治烟草害虫棉铃虫的方法,将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按常规组装后固定在竹竿上,竹竿插入烟墒土中,并确保稳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操作:所述诱捕器的进虫口距墒面的垂直距离为100~120cm,每根竹竿固定一个诱捕器,诱捕始期为整地理墒后,且持续诱捕时间不少于60天,诱捕器分布密度根据种植面积确定,田间各部位安置诱捕器的数量为种烟边界>中心点>次中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清,莫笑晗,秦西云,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