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邦枝专利>正文

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7004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其系于一中空之底座筒上方配置一滤筒,于该底座筒下方配设一止挡装置,以及于该底座筒上接设一具三通作用之进料管;如此透过滤筒顶端所产生之吸力而将料粒吸动,使料粒经进料管而进入滤筒中,并产生上下抛转散开之往复动作,据以将沾附于料粒表面之微尘确实去除。(*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料筒结构,尤指能对料粒产生抛转散开作用之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一般塑胶料粒在进入加工机前,常藉吸料筒达到输送之目的。而习用之吸料筒,系包括一筒身,与一接设在筒身表面切线方向之进料管,以及包括设于该筒身顶面之滤网层,与对应在该滤网层上方之一抽气管。其中该进料管之一端乃与物料筒连接,而抽气管与一吸料机或抽气机连接。使用时藉由抽气管产生抽气作用,使料粒自物料筒经进料管而进入筒身内,而沾附在料粒表面的微尘,随着各料粒的运动而与料粒分离及排出。由于进料管与筒身相切,故料粒系以切线运动之方式进入筒身内部,且随着抽动气体、自身重力作用以及筒身之圆筒状构造,各料粒以转动方式落至筒身之底部。惟,此向下之运动方式易使料粒产生堆积状,进而使微尘与料粒不易完全分离,故除尘效果不佳。本技术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其主要系于一中空之底座筒上方配置一滤筒,于该底座筒下方配设一止挡装置,以及在该底座筒上设一具三通作用之进料管;如此透过滤筒顶端所产生之吸力将料粒吸动,使料粒经由进料管而进入滤筒中,并产生上下抛转散开之运动而将沾附于料粒表面之微尘确实去除。本技术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其装设于底座筒底部之止挡装置系具有开关作用,于封闭时可防止料粒落出,而开启时则料粒可落出。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结构为一底座筒,系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且远离该第一开口之一端设有一第二开口;一滤筒,系一端设有一滤网层,且远离该滤网层之一端设有一开口,并以该开口与底座筒之第一开口对接以成连通状;以及一进料管,系有一中空之导管部,及一与该导管部以具夹角角度之形态相接且二端开通之连接管部,而该导管部一部分伸入底座筒内部,且让该连接管部之一端对应滤筒,另一端对应底座筒之底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之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6-6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动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料粒排出状态示意图。图号说明底座筒(21) 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滤筒(31) 滤网层(32) 开口(33)上盖(34) 吸气管(35) 止挡装置(41)挡片(42) 摆臂(43)进料管(51)导管部(52) 连接管部(53)料粒(61)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系设有一底座筒(21),该底座筒(21)之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22),而在远离该第一开口(22)之一端设有一第二开口(23)。其中该第二开口(23)可设成倾斜状。请参阅图2所示,一滤筒(31)系制成中空状,其一端设有一滤网层(32),而远离该滤网层(32)之一端设有一开口(33)。该滤筒(31)得经一端所设之该开口(33)与底座筒(21)之第一开口(22)对接,且该滤筒(31)与底座筒(21)形成连通状。此外,在该滤筒(31)之滤网层(32)上方系盖置有一上盖(34),且于该上盖(34)之周边配接有一吸气管(35),并使该吸气管(35)与吸料机或抽气机连接(均未显示)。请再参阅图1所示,一止挡装置(41)系至少具有一挡片(42)及一摆臂(43)所组成之具有开关作用之装置。该止挡装置(41)乃组设于该底座筒(21)之第二开口(23)之适当位置,并以该挡片(42)对应该第二开口(23),藉由该挡片(42)之摆动或移动,而对第二开口(23)形成止挡关闭或开启作用。请参阅图2、3所示,一进料管(51)系由一个中空之导管部(52),及一与该导管部(52)以具夹角角度之形态相接,且二端开通之连接管部(53),共同组接构成。其中该导管部(52)之一部分自底座筒(21)之径向伸入该底座筒(21)之内部,且让该连接管部(53)之一端对应滤筒(31),而该连接管部(53)之另一端对应底座筒(21)之底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该进料管(51)之导管部(52)与该连接管部(53)系可以成九十度相交结合。请参阅图4所示,使用时,系上盖(34)处之吸气管(35)配合吸料机或抽气机(未显示)作动抽气,此时底座筒(21)底部之第二开口以止挡装置封闭(未显示),故料粒(未显示)会由进料管(51)进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连接管部(53)乃一端向上朝着滤筒(31),所以料粒会被吸向滤筒(31)中(如箭头所示方向)。由于滤筒(31)内持续抽气作用使气体产生对流效果,故料粒会产生上下抛转散开运动,并据以将附着在表面的微尘抛开,此时因微尘之质量明显低于料粒,所以会立即被抽除,除尘效果良好。整个吸气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0秒,而当进行至40秒时,可封闭该进料管(51)使料粒不在进入(按此举可透过电磁阀控制而达成,惟电磁阀的控制手段乃一般技术且非本技术特徵,故不赘述)。而所剩下的时间则是持续让料粒在滤筒(31)内作抛转散开之除尘动作。俟料粒抛转散开至预定时间后便不再供应吸气作用,请参阅图5所示,料粒(61)因不受向上之吸力作用,故会逐渐落下累积在底座筒(21)中,俟各料粒(61)累积所达重量大于止挡装置(41)之支撑重量后,该止挡装置(41)便会与第二开口(23)分离,而已除去表面微尘之料粒(61)便能向下落出;当料粒(61)逐渐落出至一适当程度,该止挡装置(41)便又封住第二开口(23)且原先关闭之进料管(51)便重新开启,上盖(34)所接设的之吸气管(35)又提供吸力,而将料粒(61)再吸入滤筒(31)内进行除尘作用,重复与前述的时间控制模式配合,即能完成所有料粒(61)之除尘目的。本技术之结构设计对料粒生产抛转散开式之除尘作用,明显使除尘效果更为确实,而符合产业利用价值。权利要求1.一种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一底座筒,系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且远离该第一开口之一端设有一第二开口;一滤筒,系一端设有一滤网层,且远离该滤网层之一端设有一开口,并以该开口与底座筒之第一开口对接以成连通状;以及一进料管,系有一中空之导管部,及一与该导管部以具夹角角度之形态相接且二端开通之连接管部,而该导管部一部分伸入底座筒内部,且让该连接管部之一端对应滤筒,另一端对应底座筒之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筒之第二开口适当位置得组设一与该第二开口相对应之挡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进料管之导管部与连接管部系成九十度相交。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其系于一中空之底座筒上方配置一滤筒,于该底座筒下方配设一止挡装置,以及于该底座筒上接设一具三通作用之进料管;如此透过滤筒顶端所产生之吸力而将料粒吸动,使料粒经进料管而进入滤筒中,并产生上下抛转散开之往复动作,据以将沾附于料粒表面之微尘确实去除。文档编号B65G53/26GK2492540SQ0124267公开日2002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17日专利技术者王邦枝 申请人:王邦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尘混合式吸料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一底座筒,系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且远离该第一开口之一端设有一第二开口;一滤筒,系一端设有一滤网层,且远离该滤网层之一端设有一开口,并以该开口与底座筒之第一开口对接以成连通状;以及一进料管,系有一中空之导管部,及一与该导管部以具夹角角度之形态相接且二端开通之连接管部,而该导管部一部分伸入底座筒内部,且让该连接管部之一端对应滤筒,另一端对应底座筒之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邦枝
申请(专利权)人:王邦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