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补气结构及螺杆压缩机,其中,补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基体上的补气通道(20),补气通道(2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段(21)和第二补气通道段(22),补气结构还包括缓冲腔(30),缓冲腔(30)设置在基体内并位于第一补气通道段(21)和第二补气通道段(22)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补气结构的补气噪音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补气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补气结构及螺杆压缩机。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机械设备为了保证其内部的气体量,通常设置有补气结构。例如,半封闭式螺杆压缩机需要向转子腔中补气,从而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制冷量和能效。在现有技术中,压缩机通过设置在机体上的直通管道向转子腔中补气。然而,采用上述结构补进的冷媒气体直接进入转子腔,速度较大,会产生较大的补气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补气结构及螺杆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补气结构的补气噪音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补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基体上的补气通道,补气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段和第二补气通道段,补气结构还包括缓冲腔,缓冲腔设置在基体内并位于第一补气通道段和第二补气通道段之间。进一步地,补气结构还包括阻隔部,阻隔部设置在缓冲腔内并将缓冲腔分隔成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第一缓冲腔与第一补气通道段连通,第二缓冲腔与第二补气通道段连通,阻隔部具有连通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的过气通孔。进一步地,第一补气通道段在阻隔部上的投影与过气通孔错位设置,第二补气通道段在阻隔部上的投影与过气通孔错位设置。进一步地,过气通孔为多个。进一步地,多个过气通孔的总流通面积大于等于补气通道的流通面积。进一步地,第一补气通道段和第二补气通道段同轴设置。进一步地,阻隔部垂直于第一补气通道段的轴线。 进一步地,阻隔部可拆卸地设置在缓冲腔内,缓冲腔具有开口,补气结构还包括用于封堵开口的封堵板。进一步地,缓冲腔的腔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阻隔部的插槽。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螺杆压缩机,包括机体,机体上设置有转子腔以及用于向转子腔补气的补气结构,补气结构为上述的补气结构,补气结构的第二补气通道段与转子腔连通。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将补气通道分为第一补气通道段和第二补气通道段两段,并且在第一补气通道段和第二补气通道段之间设置缓冲腔。当对机械设备的内部(例如螺杆压缩机的转子腔)进行补气时,补气气体通过第一补气通道段进入缓冲腔。此时,缓冲腔可以使补气气体减速,起到对补气气体的缓冲作用。减速后的补气气体再通过第二补气通道段进入到设备中需要补气的部位。上述结构避免了补气气体直接进入设备中需要补气的部位,并且对补气气体起到缓冲减速的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补气时产生的噪音,提高了使用舒适度,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补气结构的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补气结构的A-A向剖视图;图3示出了图1的补气结构的侧视示意图;以及图4示出了图3的补气结构的B-B向剖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机体;20、补气通道;21、第一补气通道段;22、第二补气通道段;30、缓冲腔;31、第一缓冲腔;32、第二缓冲腔;40、阻隔部;41、过气通孔;50、封堵板;60、转子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补气结构向螺杆压缩机的转子腔补充冷媒气体。本实施例的补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基体上的补气通道20以及缓冲腔30。其中,补气通道2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段21和第二补气通道段22。缓冲腔30设置在基体内并位于第一补气通道段21和第二补气通道段22之间。应用本实施例的补气结构,将补气通道20分为第一补气通道段21和第二补气通道段22两段,并且在第一补气通道段21和第二补气通道段22之间设置缓冲腔30。当对螺杆压缩机的转子腔进行补气时,冷媒气体通过第一补气通道段21进入缓冲腔30。此时,缓冲腔30可以使冷媒气体减速,起到对气体的缓冲作用。减速后的冷媒气体再通过第二补气通道段22进入到需要补气的转子腔内。上述结构避免了补气气体直接进入设备中需要补气的部位,并且对补气气体起到缓冲减速的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补气时产生的噪音,提高了使用舒适度,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补气结构不限于应用在对螺杆压缩机的转子腔进行补气的情况,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应用上述补气结构对其他设备进行补气。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补气结构中,补气结构还包括阻隔部40。阻隔部40设置在缓冲腔30内并将缓冲腔30分隔成第一缓冲腔31和第二缓冲腔32。第一缓冲腔31与第一补气通道段21连通。第二缓冲腔32与第二补气通道段22连通。阻隔部40具有连通第一缓冲腔31和第二缓冲腔32的过气通孔41。上述阻隔部40设置在缓冲腔30内,并将缓冲腔30分隔成第一缓冲腔31和第二缓冲腔32。当对螺杆压缩机的转子腔进行补气时,冷媒气体先通过第一补气通道段21进入第一缓冲腔31,再通过阻隔部40上的过气通孔41进入到第二缓冲腔32,最后通过第二补气通道段22进入转子腔。上述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对补气气体的缓冲作用,使补气气体的速度减小,大大降低补气时产生的噪音。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补气结构中,第一补气通道段21在阻隔部40上的投影与过气通孔41错位设置,第二补气通道段22在阻隔部40上的投影与过气通孔41错位设置。将第一补气通道段21与过气通孔41错位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缓冲腔30的缓冲效果,防止补气气流直接贯通产生噪音。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阻隔部40为隔板,并且该隔板的边沿与缓冲腔30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补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基体上的补气通道(20),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通道(2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段(21)和第二补气通道段(22),所述补气结构还包括缓冲腔(30),所述缓冲腔(30)设置在所述基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补气通道段(21)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段(2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天翼,杨侨明,李日华,刘华,毕雨时,彭延海,许康,林淑汝,马斌,孟强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