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行李箱,包括:后行李箱本体;行李箱盖;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一安装钣金,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簧转动端;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二安装钣金,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簧转动端;扭簧,包括连接部和转动部,连接部为“L”形,连接部弯折后的一端形成扭簧固定端,通过扭簧固定端与第一安装钣金上的第一扭簧安装孔或第二扭簧安装孔的配合,将连接部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钣金上,连接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安装钣金上的扭簧转动端与第二安装钣金配合转动,转动部与连接部形成“Z”形,且转动部固定在行李箱盖内板上。该汽车后行李箱提高了后行李箱开启状态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行李箱,包括:后行李箱本体;行李箱盖;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一安装钣金,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簧转动端;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二安装钣金,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簧转动端;扭簧,包括连接部和转动部,连接部为“L”形,连接部弯折后的一端形成扭簧固定端,通过扭簧固定端与第一安装钣金上的第一扭簧安装孔或第二扭簧安装孔的配合,将连接部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钣金上,连接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安装钣金上的扭簧转动端与第二安装钣金配合转动,转动部与连接部形成“Z”形,且转动部固定在行李箱盖内板上。该汽车后行李箱提高了后行李箱开启状态的稳定性。【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后行李箱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零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行李箱。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普通三箱轿车因其经济性好、实用性强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追求经济性,三箱轿车的后行李箱系统较多地采用铰链+扭簧的开启机构,受整车制造工艺及扭簧自身结构影响,采用该开启机构的后行李箱系统存在有行李箱开启状态不稳定、使用过程中性能衰减快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后行李箱系统的开启状态不稳定、使用过程中性能衰减快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行李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行李箱,包括: 后行李箱本体; 行李箱盖; 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一安装钣金,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費转动端; 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二安装钣金,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費转动端; 扭簧,包括连接部和转动部,所述连接部为“I”形,所述连接部弯折后的一端形成扭簧固定端,通过所述扭簧固定端与第一安装钣金上的第一扭簧安装孔或第二扭簧安装孔的配合,将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钣金上,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钣金上的扭簧转动端与第二安装钣金配合转动,所述转动部与连接部形成“2”形,且转动部固定在行李箱盖内板上。 可选地,第一安装钣金包括:第一钣金板以及由第一钣金板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簧转动端。 可选地,第二安装钣金包括:第二钣金板以及由第二钣金板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簧转动端。 可选地,所述扭簧转动端的形状为耳廓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扭簧安装孔和第二扭簧安装孔位于所述扭簧转动端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扭簧安装孔和第二扭簧安装孔的直径相等。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该汽车后行李箱实用性强,通过扭簧固定端与第一安装钣金上的第一扭簧安装孔或第二扭簧安装孔之间的配合实现了扭簧安装的可调节性,并且增加了扭簧转动部的力矩,可以更加容易的开启后行李箱;此外,该技术解决了汽车制造完成后行李箱状态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扭簧的使用寿命从而增强了后行李箱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汽车后行李箱中安装钣金结构的示意图; 图2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汽车后行李箱中安装钣金结构与扭簧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图中:1、第一安装钣金;2、第二安装钣金;3、第一扭簧安装孔;4、第二扭簧安装孔;5、扭簧转动端;6、扭簧;7、连接部;8、转动部;9、扭簧固定端;10、第一钣金板;11、第一侧板;12、第二钣金板;13、第二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行李箱,包括: 后行李箱本体; 行李箱盖; 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一安装钣金1,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3、第二扭簧安装孔4和扭簧转动端5 ; 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二安装钣金2,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3、第二扭簧安装孔4和扭簧转动端5 ; 扭簧6,包括连接部7和转动部8,所述连接部7为“I”形,所述连接部7弯折后的一端形成扭簧固定端9,通过所述扭簧固定端9与第一安装钣金1上的第一扭簧安装孔3或第二扭簧安装孔4的配合,将所述连接部7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钣金1上,所述连接部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钣金2上的扭簧转动端5与第二安装钣金2配合转动,所述转动部8与连接部7形成“2”形,且转动部8固定在行李箱盖内板上。 第一安装钣金1与扭簧6有两种配合状态,当连接部7的扭簧固定端9与第一安装钣金1上的第一扭簧安装孔3配合时,连接部7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钣金2上的扭簧转动端5配合转动,此时为第一种配合状态;当连接部7的扭簧固定端9与第二安装钣金2上的第二扭簧安装孔4配合时,连接部7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钣金2上的扭簧转动端5配合转动,此时为第二种配合状态。第二种配合状态相对于第一种配合状态沿后行李箱关闭反方向(图示箭头反方向)转动了一定角度,因此当行李箱关闭时,第二种状态中的转动部8发生的弹性变形量比第一种状态下的转动部8发生的弹性变形量大,扭簧6产生的扭矩大,辅助行李箱开启力则相应的增大。 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钣金1包括:第一钣金板10以及由第一钣金板10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11,所述第一侧板11上设置有第一扭簧安装孔3、第二扭簧安装孔4和扭簧转动端5。第一扭簧安装孔3和第二扭簧安装孔4可以实现扭簧6扭矩的调整即可以对汽车后行李箱的状态进行调整。 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钣金2包括:第二钣金板12以及由第二钣金板12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侧板13,所述第二侧板13上设置有第一扭簧安装孔3、第二扭簧安装孔4和扭簧转动端5。 第二安装钣金2和第一安装钣金1上同时设有第一扭簧安装孔3、第二扭簧安装孔4和扭簧转动端5,可以实现第一安装钣金1和第二安装钣金2的互换,减小了安装的困难程度,且减少了制作的工序和成本。 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扭簧转动端5的形状为耳廓形。扭簧转动端5为耳廓形,方便了扭簧转动端5的转动。 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簧安装孔3和第二扭簧安装孔4位于所述扭簧转动端5的同一侧。第一扭簧安装孔3和第二扭簧安装孔4位于所述扭簧转动端5的同一侧方便了人员对扭簧6连接部7的扭簧固定端9的调整。 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簧安装孔3和第二扭簧安装孔4的直径相等。第一扭簧安装孔3和第二扭簧安装孔4的直径相等增加了扭簧安装孔的互换性,且加工方便,节约了加工成本。 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行李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行李箱本体;行李箱盖;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一安装钣金,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簧转动端;固定在后行李箱本体上的第二安装钣金,包括第一扭簧安装孔、第二扭簧安装孔和扭簧转动端;扭簧,包括连接部和转动部,所述连接部为“L”形,所述连接部弯折后的一端形成扭簧固定端,通过所述扭簧固定端与第一安装钣金上的第一扭簧安装孔或第二扭簧安装孔的配合,将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钣金上,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钣金上的扭簧转动端与第二安装钣金配合转动,所述转动部与连接部形成“Z”形,且转动部固定在行李箱盖内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志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