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体,所述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柱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两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用于与骨钉螺纹配合的第二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变现有人工骨本体的结构,使其在替换骨折处缺失的股骨和胫骨时能够避免自体骨与人工骨骨面之间的摩擦和错位,从而避免因摩擦引起骨吸收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骨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连接和固定断骨功能的人工骨。
技术介绍
我国每年有数百万例因创伤引起的骨不连、骨缺损的处理,骨肿瘤的保肢治疗,以及一些重建手术患者需要使用植骨材料。目前常用的骨修复材料包括自体骨和金属假体。自体骨增加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金属假体存在松动、断裂等问题。因此,人工骨替代材料移植修复骨缺损成为医学重点。人工骨(Artificial Bone)是指可以替代人体骨或者修复骨组织缺损的人工生物材料。主要有高分子合成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密度聚乙烯、聚砜、聚左旋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液晶自增强聚乳酸、自增强聚乙醇酸等,无机材料,如羟基磷灰石、氧化铝生物陶瓷等,可以替代人体头盖骨、肩、臂、指、肥肉关节等,其加工容易,价廉物美,在体内老化与腐蚀性小,但存在耐磨性差的问题,同时人工骨与生物体愈合承受过重外力时又会发生骨吸收现象,从而造成人体骨的脱离,因此人工骨不适合作为胫骨和股骨的替代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骨,该人工骨适合以解决现有人工骨不耐磨、易与人体骨脱离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体,所述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柱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两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进一步,所述人工骨本体的外侧壁上沿人工骨本体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钢板,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开通在钢板和与钢板紧贴的槽壁上,所述第二通孔贯通所述钢板。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还设置有多个贯通槽壁的第三通孔。进一步,所述人工骨本体主要以胶原羟基磷灰石或PLA/ PGA复合材料制成。进一步,所述钢板的两端分别从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各自向外伸出一段距离形成固定部。进一步,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加压螺纹孔。进一步,所述钢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人工骨本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凸起相配适的第二凹槽。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厚度小于3.5mm。进一步,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为l_6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体,所述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柱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两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用于与骨钉螺纹配合的第二通孔。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现有人工骨本体的结构,使其在替换骨折处缺失的股骨和胫骨时能够避免自体骨与人工骨骨面之间的摩擦和错位,从而避免因摩擦引起骨吸收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人工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所示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人工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体1,具体地,所述人工骨本体1主要以胶原羟基磷灰石制成,胶原羟基磷灰石具有可吸收的特点,所述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la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柱形的第一凹槽2,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两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3,第一通孔3形成髓腔,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所述第二通孔4用于插入骨钉,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厚度为2mm。通过在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la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柱形的第一凹槽2,使得患者股骨或胫骨的骨折端得以插入到第一凹槽2中固定,进而防止骨折端与人工骨端面之间的移动,从而避免因摩擦引起骨吸收现象的发生。另外,第一凹槽2与骨折端的重合可以加速原始骨痂的形成和诱导新骨的形成。进一步,所述人工骨本体1的外侧壁上沿人工骨本体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钢板5,所述第二通孔4开通在钢板和与钢板紧贴的槽壁2a上,所述钢板5的两端分别从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la各自向外伸出一段距离形成固定部5a,所述固定部5a上设置有加压螺纹孔5b。通过钢板刚性支撑作用,可显著分担人工骨的受力,从而彻底解决因摩擦和承重导致骨吸收现象发生的问题。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上还设置有多个贯通槽壁的第三通孔6,所述第三通孔6的孔径为4mm。在槽壁上开设通孔可促进插入第一凹槽内的骨折端面营养的吸收,从而进一步加速自体骨对人工骨的融合和吸收,加速新骨的形成速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钢板5的板面上设置有凸起7,所述人工骨本体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凸起7相配适的第二凹槽。通过凸起与第二凹槽的配合,可限制钢板与人工骨本体1之间的位移,增强结构的稳定性。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人工骨,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体(1),所述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la)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柱形的第一凹槽(2),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两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骨本体(1)的外侧壁上沿人工骨本体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钢板(5),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所述第二通孔(4)开通在钢板和与钢板紧贴的槽壁(2a)上,所述第二通孔(4)贯通所述钢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上还设置有多个贯通槽壁的第三通孔(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骨本体(1)主要以胶原羟基磷灰石或PLA/ PGA复合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5)的两端分别从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la)各自向外伸出一段距离形成固定部(5a)。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5a)上设置有加压螺纹孔(5b)0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5)的板面上设置有凸起(7),所述人工骨本体(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凸起(7)相配适的第二凹槽。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厚度小于 3.5mmο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6)的孔径为l-6mm。【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体,所述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柱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两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用于与骨钉螺纹配合的第二通孔。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现有人工骨本体的结构,使其在替换骨折处缺失的股骨和胫骨时能够避免自体骨与人工骨骨面之间的摩擦和错位,从而避免因摩擦引起骨吸收现象的发生。【IPC分类】A61F2/28【公开号】CN105287053【申请号】CN201510718995【专利技术人】栾富钧 【申请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公开日】2016年2月3日【申请日】2015年10月30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人工骨,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体(1),所述人工骨本体的两端面(1a)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柱形的第一凹槽(2),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两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富钧,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