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大镇专利>正文

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64042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3 1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形成为两侧形成有垂直孔(a)的日字形形状,且包括椎间融合器正面(10)、椎间融合器右侧面(20)、椎间融合器左侧面(30)、椎间融合器背面(40)、椎间融合器平面(50)、椎间融合器底面(60)。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可实现将一个椎间融合器从脊椎的正面、侧面、倾斜面均可插入,手术医师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椎间融合器的方向并插入于脊椎,因此提高了手术的方便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CAGE),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其平面为日字形,前面为梯形,右侧面为左侧垂直线的长度较长的梯形;左侧面为右侧垂直线的长度较长的梯形,且比右侧面的左侧垂直线的长度短的形状;背面为左侧垂直线的长度较长的梯形;在正面及右侧面设有用于临时结合工具的多个孔,构成为能够使将融合器从脊椎的正面、侧面或斜线方向进行自由安装。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用于植入脊椎的融合器(Cage)插入于摘除椎间盘(disc)的所属脊椎之间,从而作为恢复及保持所述两脊椎的间隔的人工假体,所述用于植入脊椎的融合器(Cage)以现有的多种形态构成,从而广泛应用在脊椎手术中。另外,随着现有椎间盘的磨损,为了置换椎间盘,开发了前方及侧(lateral)(侧方)融合器,从而用于脊椎椎间盘手术,所述融合器可插入于脊椎的磨损了的椎间盘位置。所述现有的侧方融合器的立体图、俯视图及侧面图分别示出于图1、图2、图3。如所述附图所示,现有侧方融合器10具有与位于脊椎的椎体(body)(参照图4的32及34、图5的34)之间的椎间盘(图4的36)的宽度和高度相对应的宽度(图中的横向长度)和高度,并且在其中央上下形成有其宽度方向狭长的贯通孔14,在其前面和后面的大概中央部分以向贯通孔14贯通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小圆孔17、18,在与所述贯通孔14的侧部相连的上面与下面,分别形成有多个锯齿15、16、19,其右侧部11的两侧面形成有槽13。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现有的侧方融合器10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换句话说,在将侧方融合器10插入于脊椎椎间盘受损患者的受损椎间盘位置之前,将颗粒状的骨碎片(bonechip)与患者的自体骨或血液混合后,填充到侧方融合器10的贯通孔14内并夯实,然后,如图4所示,用夹具(参照图4的20)夹住形成于侧方融合器10的右侧部11的两侧面的槽(home)13,通过与患者受损椎间盘相对应的切开的侧面,从而插入在位于脊椎的椎体32、34之间的受损椎间盘36的位置。此时,将使用锤子等敲击夹具并插入。由此,插入侧方融合器10的状态的平面图如图5所示。所述现有的侧方融合器10具有如下的问题。第一,因前方用只能用于前方、侧方用只能用于侧方,在实际手术中,侧方用不能替代前方用,将前方用用作侧方用时,在椎间盘空间窄的情况下,勉强插入时,会引起脊椎骨板受损,以及可能会因此而引起脊椎不愈合等问题。此外,手术时,因一次性插入于患者脊椎的侧方融合器10的左侧部12端部的高度与其它部分的高度几乎相同,同样患者的椎间盘空间窄时,为了在椎体和椎体之间插入,需要施加大的力量,可能会引发脊椎骨板的损伤,因施加的力量大容易使骨碎片(参照图5)40在尚未置于脊椎体之间之前脱落,所以手术后随着时间的经过可能会出现不愈合的并发症。此外,图6及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现有技术的椎间融合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编号9-503416)。在现有技术中,椎间融合器(Intervertebralcage)50包括:一对左/右半圆形侧面间隔片(spacer)51A、51B;通过左/右固定螺丝55相互固定为一体的前方及后方中央间隔片(spacers)53A、53B。所述椎间融合器50,在摘除椎间盘之后插入于上部椎体59U和下部椎体59L之间。所述中央间隔片53A、53B及侧面间隔片51A、51B形成腔体(cavity)57。所述现有技术具有以下问题:1)所述椎间融合器50包括多个构成要素,并具有复杂结构,2)因为未设置有防椎间融合器脱落的凸起部,所以椎间融合器插入于椎体之间后,不能充分被固定在椎体之间。此外,在现有技术中,椎间融合器50从前方插入于上部椎体和下部椎体之间,但以不从纵向倾斜的前方插入为前提。因此,需要对椎间融合器进行改善。换句话说,现有椎间融合器分为前面用、侧面用、斜面用等,而且均需要使用不同的辅助器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使椎间融合器能够从脊椎的正面、侧面、及倾斜面插入,手术医师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椎间融合器的方向并插入于脊椎,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消耗品的费用。作为用于达到所述目的的装置,本专利技术形成为两侧形成有垂直孔a的日字形形状,且包括椎间融合器正面10、椎间融合器右侧面20、椎间融合器左侧面30、椎间融合器背面40、椎间融合器平面50、椎间融合器底面60;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10在左侧形成梯形形状的面,在右侧形成矩形面;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右侧面2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正面的右侧,且形成为左侧垂直线长,而上部线和下部线倾斜,右侧垂直线短的梯形形状;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左侧面3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正面的左侧,且形成为右侧垂直线长,而上部线和下部线倾斜、左侧垂直线短的梯形形状,并且左侧面的右侧垂直线比右侧面的左侧垂直线短;所述椎间融合器的背面4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正面的后方,且左侧形成梯形的面,右侧形成矩形面;椎间融合器平面50及底面6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上部与下部,为了增加与脊椎骨的接触性,附加形成防滑装置。此外,为了插入至脊椎骨之间,就所述椎间融合器正面10和右侧面20而言,在整个正面和侧面上形成有多个敲击辅助孔1,所述敲击辅助孔1用于临时结合工具来进行敲击。此外,所述防滑装置70形成为如下结构体:凹凸型结构体70a,其依次形成有凹陷部和凸起部;或者真空压缩型结构体70b,其以上部截断的圆锥形态构成,且内侧形成凹陷部,从而能够实现真空压缩。此外,所述防滑装置70制作成挂钩型结构体70c,以便结合于脊椎之间后不容易后退。此外,所述挂钩型结构体70c包括固定体70d和作为移动体的挂钩70e,并将挂钩70e设置成可自身旋转。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构成为可实现将一个椎间融合器从脊椎的正面、侧面、倾斜面均可插入,手术医师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椎间融合器的方向并插入于脊椎,因此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方便性。附图说明图1至图7是现有的脊椎融合器的构成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脊椎融合器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脊椎融合器的六面图。图10是另外制作本专利技术的防滑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图11是另外制作本专利技术的防滑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图12是图11的关键部位放大图。图13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脊椎融合器插入的场景照片,从正面向背面插入时的操作照片。图14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脊椎融合器从正面向背面插入完成时的照片。图15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脊椎融合器插入的场景照片,沿斜线方向插入时的操作照片。图16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脊椎融合器沿斜线方向插入完成时的照片。图17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脊椎融合器从侧面插入时的操作照片。图18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脊椎融合器从侧面插入完成时的照片。图19是在脊椎融合器内面形成凹凸型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和说明,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操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以下所示附图和后述的说明是针对用于有效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可实施的多种方法中的优选实施方法的,且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附图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相关的公知功能或构成的具体说明被判断为会给本专利技术的要旨带来不必要的模糊时,将省略该详细说明。另外,以下用语是考虑本专利技术的功能而被定义的用语,这些可能会根据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等而不同。因此,其定义应以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内容为基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以两侧形成有垂直孔(a)的日字形形状形成,且包括椎间融合器正面(10)、椎间融合器右侧面(20)、椎间融合器左侧面(30)、椎间融合器背面(40)、椎间融合器平面(50)、椎间融合器底面(60);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10)在左侧形成梯形形状的面,在右侧形成矩形面;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右侧面(2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右侧,且形成为左侧垂直线形成得较长,上部线和下部线倾斜,右侧垂直线形成得较短的梯形形状;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左侧面(3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左侧,且形成为右侧垂直线形成得较长,上部线和下部线倾斜,左侧垂直线形成得较短的梯形形状,并且左侧面的右侧垂直线比右侧面的左侧垂直线短;所述椎间融合器的背面(4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后方,且左侧形成梯形形状的面,右侧形成矩形面;椎间融合器的平面(50)及底面(6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上部和下部,为了增加与脊椎骨的接触性,附加形成防滑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01 KR 10-2014-01695881.一种用于植入脊椎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以两侧形成有垂直孔(a)的日字形形状形成,且包括椎间融合器正面(10)、椎间融合器右侧面(20)、椎间融合器左侧面(30)、椎间融合器背面(40)、椎间融合器平面(50)、椎间融合器底面(60);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10)在左侧形成梯形形状的面,在右侧形成矩形面;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右侧面(2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右侧,且形成为左侧垂直线形成得较长,上部线和下部线倾斜,右侧垂直线形成得较短的梯形形状;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左侧面(3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左侧,且形成为右侧垂直线形成得较长,上部线和下部线倾斜,左侧垂直线形成得较短的梯形形状,并且左侧面的右侧垂直线比右侧面的左侧垂直线短;所述椎间融合器的背面(4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后方,且左侧形成梯形形状的面,右侧形成矩形面;椎间融合器的平面(50)及底面(60)位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正面的上部和下部,为了增加与脊椎骨的接触性,附加形成防滑装置。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大镇
申请(专利权)人:赵大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