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保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6215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皮带保持装置,无需使用工具,即可较方便地进行卡边的拆装。其通过轴18将可动部12轴支撑于固定部11,在固定部11的前端设置第二滚轮15,在可动部12的前端设置第一滚轮14。沿第一滚轮14靠近第二滚轮15的方向转动可动部12,第一以及第二滚轮14、15夹持曲线传送带16的卡边17,其后将卡止部件13夹持在可动部12和固定部11之间,从而限制可动部12的转动。在拆卸曲线传送带16时,从可动部12和固定部11之间拔出卡止部件13,沿着第一滚轮14远离第二滚轮15的方向转动可动部12。(*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带式输送机的、防止无接头环形皮带错 位的皮带保持装置
技术介绍
在带式输送机中, 一般设有防止环绕于尾辊的皮带在滚轮的轴向 产生错位的装置。特别是在曲线传送带中, 一对尾辊呈固定中心角配 置,皮带环绕于其上并张开呈扇形,由此在驱动中的皮带上产生朝向 扇形中心的向心力。所以,在曲线传送带中,保持曲线传送带外周侧 缘部的位置、防止错位,就尤显必要。作为此类的防止错位用皮带保持装置,已经公知的是,采用固定 在皮带主体上的一对滚轮对沿着曲线传送带外周侧缘部所安装的卡边 进行夹持(专利文件1)。沿着曲线传送带的外周侧缘部,通过设置多 个此类的皮带保持装置,曲线传送带可沿圆周方向搬送,而不产生径 向错位。特许文件1特开平5-2462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所有的皮带保持装置中,在拆装卡边时,都需要使用工 具拆装滚轮。由于存在多个皮带保持装置,因此这种作业非常繁杂。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皮带保持装置,其不必使用工具,即可 较方便地进行卡边的拆装。本技术中的皮带保持装置,其用于保持沿外侧缘部设置有卡 边的皮带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滚轮,其与卡边卡合并保 持其位置;可动部,其支撑第一滚轮;固定部,其与可动部卡合;通过将卡边夹持于第一滚轮与固定部之间从而保持皮带的位置;可动部可以在第一滚轮与卡边卡合并夹持卡边的固定位置、以及第一滚轮与卡边相分离、卡边可取出的分离位置之间自由移动;可以通过将卡合 部件嵌插于可动部和固定部之间,或者将卡合部件贯穿嵌插于可动部 和固定部,从而将可动部固定于固定位置。例如,固定部具有第二滚轮,卡边由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夹持; 并且,例如可动部被固定部支撑且可自由转动;卡合部件为嵌插于可 动部和固定部之间的中心部件。中心部件通过夹于可动部和固定部之 间,从而控制上述变位。此时,最好在中心部件设置防止脱落机构, 以防止中心部件从可动部和固定部之间脱落。另外,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与皮带面垂直的方向可自由嵌脱, 并通过将可动部嵌合于固定部,而将可动部配置于固定位置。这时, 卡合部件例如可由销状部件构成,通过将销嵌插于设置在可动部和固 定部上的孔内,从而将可动部固定于固定部。如上所述,根据本技术,可提供一种皮带保持装置,其无需 使用工具,即可较方便地进行卡边的拆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皮带保持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皮带保持装置固定部的侧剖视图。图3是图1中皮带保持装置可动部的侧剖视图。 图4是从图1中的皮带保持装置拆下卡止部件,使可动部从固定 位置发生移动时的侧截面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卡止部件中所设置的卡合部件的平面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卡止部件的中心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中心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中心部件的后视图。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安装卡止部件前的皮带保持装置的后方侧 视图。图IO是第一实施例中,安装卡止部件后的皮带保持装置的后方侧 视图。图11是第二实施例的皮带保持装置的侧剖视图。符号说明10、 20皮带保持装置11、 21固定部12、 22可动部13、 23卡止部件14 第一滚轮15 第二滚轮16 曲线传送带17 卡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皮带保持装置的中央侧剖视图。本实施例的皮带保持装置10,主要由固定部11、可动部12和卡 止部件13构成。固定部11通过螺栓等装配部件被固定于图中未示的 皮带主体上,可动部12轴支撑于固定部11。并且,卡止部件13插入 于固定部11和可动部12之间,从而起到控制可动部12旋转的作用。当可动部12通过卡止部件13固定于固定部11时(以下将此时可 动部12的位置称为固定位置),皮带保持装置10的侧截面形状例如呈 "-"字形,并在"-"字形两端的对应位置(正面)设置滚轮安装部IIA、 12A。滚轮安装部IIA设置于固定部11的一端,滚轮安装部12A设置 于可动部12的一端。第一滚轮14安装于滚轮安装部12A,第二滚轮 15安装于滚轮安装部11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滚轮14、 15使 用球轴承。当可动部12位于固定位置时,第一和第二滚轮所配置的角度为, 其旋转轴的延长线相交于皮带保持装置10的"-"字形所包围的空间的 外侧。此时,第一滚轮14和第二滚轮15间隔极小的间隙相邻接,设 置于曲线传送带16外侧周缘部的卡边17,在该间隙中被第一以及第二 滚轮14、 15上下夹持。图2、图3分别是固定部11、可动部12的中央侧剖视图(第一、 第二滚轮14、 15安装前)。如图2所示,固定部ll的侧壁110呈"-"字形。在"-"字形状下侧大致呈L字形的部分,固定部ll的正面被前 面壁111所覆盖,两侧壁110通过前面壁111相连结。固定部11的底 部设有底面112,两侧壁110也通过底面112相连结。同时,底面112 设有螺栓安装孔112A,用于在将皮带保持装置10固定于皮带主体时 安装螺栓。固定部ll的背面侧和顶面侧没有设置壁面,呈开放状。此外,固 定部ll的上部端部("-"字形中除下侧大致呈L字形之外的部分)的 前端面(前面)以及前端下面也没有设置壁面,呈开放状。在上部端 部下侧面的某一部分(基部侧)设置有自前面壁111开始延续的壁面 113。可动部12的宽度与固定部11两侧壁110间的壁面间距离大致相 等,可动部12在固定部11的上部被配置于侧壁110之间,并通过一 对轴部件18 (参照图1)被轴支撑于固定部11的侧壁120的两侧。艮P, 在固定部11的侧壁110和可动部12的侧壁120上,分别设置有用于 嵌插轴部件18的轴孔110A、 120A。轴部件18的轴与包含第一以及第 二滚轮14、 15的两个旋转i轴的面垂直,当卡止部件13被卸下时,可 动部12可以此轴为中心旋转。如图3所示,可动部12的顶面、前面以及下面前侧的一部分被上 部壁面121、前面壁122、下面壁123所覆盖。当可动部12位于固定 位置时,下面壁123的端面123A与固定部11的壁面113前侧的端面 113A相抵接。由此可以控制位于固定位置的可动部12的转动,避免 使第一滚轮14进一步接近第二滚轮15。另一方面,位于固定位置的可动部12可以沿第一滚轮14远离第 二滚轮15的方向转动(当取下卡止部件13时)。此方向的旋转,转至 侧壁120后方下侧端面120B与固定部壁面113相抵接时为止。可动部 12可以在固定位置,和后方下侧端面角部120B被壁面113所卡止的 位置(分离位置)之间自由旋转。此外,图4表示为,当第一滚轮14 距离第二滚轮15最远时、位于分离位置的固定部11和可动部12的位 置关系的剖视图(省略第一、第二滚轮14、 15)。可动部12的背面以及下面的后方,未设置壁面而呈开放状。如图 l所示,当可动部12位于固定位置时,例如可动部12的上部壁面121与固定部11的壁面113相平行且相对,卡止部件13从开放的后方嵌 插入上部壁面121与壁面113之间。即,卡止部件13作为中心部件被 夹于上部壁面121与壁面113之间,从而控制可动部12的转动。至此, 可动部12被固定于固定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卡止部件13主要由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块状中心 部件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皮带保持装置,用于保持沿外侧缘部设置有卡边的皮带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滚轮,与所述卡边卡合并保持其位置;    可动部,支撑所述第一滚轮;    固定部,与所述可动部卡合;    通过将所述卡边夹持于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固定部之间,从而保持所述皮带的位置;所述可动部可在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卡边卡合并夹持所述卡边的固定位置、以及与所述卡边分离并可取出所述卡边的分离位置之间自由移动;通过将所述卡止部件嵌插于所述可动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或者贯穿嵌插入所述可动部和所述固定部,从而将所述可动部固定于所述固定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浅一幸金沢弘典木元省吾
申请(专利权)人:新田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