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覆面层、上硅油边膜层、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胎基层、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下硅油边膜层和下覆面层,所述上硅油边膜层和下硅油边膜层作为搭接边使用,二者分别位于防水卷材的相对的两个侧边上,胎基层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产品实现了卷材搭接部位的自粘胶与自粘胶搭接,提高了搭接部位的粘结质量,可有效防止渗漏;胎基层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产品具备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双向耐撕裂性能、抗紫外线性能,同时还具有高强度和高延伸率、独特的抗穿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粘防水卷材,具体涉及一种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属于防水材料
技术介绍
在地下室、地铁、隧道、水池、屋面、地下车库顶板种植绿化、屋顶花园等施工中,防水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它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决定工程质量的好坏,而防水工程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搭接部位粘结质量。现阶段,国内外常用的自粘高分子卷材主要有:无胎自粘卷材、湿铺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预铺高分子防水卷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无胎基,产品结构是三层结构,上表面采用高分子树脂膜作为覆面材料,中间是自粘胶,下表面是硅油膜隔离膜。此类自粘高分子卷材的缺点是:搭接边部位直接粘结在上表面树脂膜上,没有实现自粘胶与自粘胶粘结,而上表面膜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受到环境灰尘等因素影响,造成搭接部位粘结不牢,施工后易产生翘边、鼓泡现象,给工程施工应用和工程质量带来渗漏隐患。因此,亟需对现有自粘高分子卷材的产品结构进行改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搭接性能更可靠、可实现自粘胶与自粘胶粘结、既可干铺又可湿铺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种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覆面层(1)、上硅油边膜层(2)、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胎基层(4)、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下硅油边膜层(6)和下覆面层(7),前述上硅油边膜层(2)和下硅油边膜层(6)作为搭接边使用,二者分别位于防水卷材的相对的两个侧边上,前述胎基层(4)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前述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前述上覆面层(1)和下覆面层(7)采用的是聚乙烯硅油隔离膜或者聚酯硅油隔离膜。前述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前述上硅油边膜层(2)和下硅油边膜层(6)采用的是聚乙烯硅油隔离膜或者聚酯硅油隔离膜。前述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前述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和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采用湿铺反应型自粘沥青胶制成。前述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前述防水卷材的厚度为1.2mm-2.0mm0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1)将单面胶换成双面胶,同时增加两个硅油边膜(作为搭接边使用),所以产品实现了卷材搭接部位的自粘胶与自粘胶搭接,提高了搭接部位的粘结质量,可有效防止渗漏;(2)胎基层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所以产品具备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双向耐撕裂性能、抗紫外线性能,同时还具有高强度和高延伸率、独特的抗穿刺性;(3)产品既可以在干燥的基面施工,也可以在潮湿的基面施工,可广泛用于地下室、地铁、隧道、水池、屋面、地下车库顶板种植绿化、屋顶花园等防水工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防水卷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_上覆面层、2-上硅油边膜层、3-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4-胎基层、5-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6-下硅油边膜层、7-下覆面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的介绍。参照图1,本技术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覆面层1、上硅油边膜层2、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胎基层4、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下硅油边膜层6和下覆面层7,其中,上硅油边膜层2和下硅油边膜层6作为搭接边使用,二者分别位于防水卷材的相对的两个侧边上,胎基层4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由于我们将无胎自粘卷材的单面胶形式换成了胎基上下各一层胶的双面胶形式,同时增加了两个硅油边膜,所以产品实现了卷材搭接部位的自粘胶与自粘胶搭接,提高了搭接部位的粘结质量,可有效防止渗漏。此外,由于胎基层4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前者是由两层高密度聚乙烯薄膜45°交叉复合热压形成的,后者是由两层高密度聚酯原膜45°交叉复合热压形成的,所以相比传统的采用单层聚乙烯膜生产的产品(单层聚乙烯膜导致产品的材质有纵向、横向之分),本技术的产品具备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双向耐撕裂性能、抗紫外线性能,以及高强度和高延伸率、独特的抗穿刺性。本技术的防水卷材,其上覆面层I和下覆面层7优选采用聚乙烯硅油隔离膜或者聚酯硅油隔离膜;上硅油边膜层2和下硅油边膜层6优选采用聚乙烯硅油隔离膜或者聚酯硅油隔离膜;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和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优选采用湿铺反应型自粘沥青胶制成。本技术的防水卷材,其厚度优选为1.2mm-2.0mm,幅宽优选为1.0m,长度优选为15m-20m,该种规格的产品不仅易于使用,而且便于运输。本实施例给出的防水卷材,其厚度为1.2mm,幅宽为1.0m,长度为15m,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胎基层4和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的宽度均为1.0m,上覆面层I和下覆面层7的宽度略大,均为1.06m,上硅油边膜层2的宽度为0.12m,其中有0.1Om与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搭接,另外的0.02m外露,下硅油边膜层6的宽度也为0.12m,其中有0.1Om与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搭接,另外的0.02m外露。经试验验证,本技术的防水卷材既可以在干燥的基面施工,也可以在潮湿的基面施工,可广泛用于地下室、地铁、隧道、水池、屋面、地下车库顶板种植绿化、屋顶花园等防水工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覆面层(1)、上硅油边膜层(2)、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胎基层(4)、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下硅油边膜层(6)和下覆面层(7),所述上硅油边膜层(2)和下硅油边膜层(6)作为搭接边使用,二者分别位于防水卷材的相对的两个侧边上,所述胎基层(4)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覆面层(1)和下覆面层(7)采用的是聚乙烯硅油隔离膜或者聚酯硅油隔离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硅油边膜层(2)和下硅油边膜层(6)采用的是聚乙烯硅油隔离膜或者聚酯硅油隔离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和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采用湿铺反应型自粘沥青胶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卷材的厚度为1.2mm-2.0m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覆面层、上硅油边膜层、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胎基层、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下硅油边膜层和下覆面层,所述上硅油边膜层和下硅油边膜层作为搭接边使用,二者分别位于防水卷材的相对的两个侧边上,胎基层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产品实现了卷材搭接部位的自粘胶与自粘胶搭接,提高了搭接部位的粘结质量,可有效防止渗漏;胎基层采用的是强力交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渗漏双搭接边反应粘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覆面层(1)、上硅油边膜层(2)、上反应型自粘胶质层(3)、胎基层(4)、下反应型自粘胶质层(5)、下硅油边膜层(6)和下覆面层(7),所述上硅油边膜层(2)和下硅油边膜层(6)作为搭接边使用,二者分别位于防水卷材的相对的两个侧边上,所述胎基层(4)采用的是强力交叉叠压聚乙烯膜或者强力交叉叠压聚酯原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安,杨俊达,安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盘锦禹王防水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