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为获得如下电梯,即能够通过使用可与轿厢导轨共用的部分而削减共用部分的对重导轨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比较容易地确保可靠性。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包括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3)和对重(4)、吊挂轿厢(3)和对重(4)的吊索(2)、驱动轿厢(3)和对重(4)的驱动装置(1)、和引导轿厢(3)的轿厢导轨(9),其中,使轿厢(3)的移动量为对重(4)的移动量的两倍,并且使对重(4)在轿厢导轨(9)的一部分上行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实现电梯的轿厢和对重的导轨的部分共用且有利于减少部件数量并对减小占用空间也有贡献的电梯的主要结构和机构。
技术介绍
电梯中轿厢被吊索所吊挂,通过利用曳引机卷起吊索而使轿厢上下移动。一般地,使用轿厢的自重加上乘客承载量的一半的重量的对重,利用吊索连结轿厢与对重,实现曳引机的容量(耗能)和外形尺寸的减小。在升降通道中,为了引导轿厢和对重的上下方向的行进而在左右分别设置一对导轨,共计4条。轿厢与对重在升降通道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交会,而在除此之外的位置上两者不会交会。因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公开了在对重不与轿厢交会的部分使对重偏向轿厢行进侧来缩小部分升降通道的占用体积的结构。这些结构中,或者使对重的导轨弯曲,或者在曳引机和对重上设置移动吊索位置的机构。前者将直动式驱动机构配置在机械室中,使转向滑轮向驱动滑轮移动以避免吊索对轿厢的干扰。此外,后者在对重框架的上下设置使对重水平移动的直动式驱动机构。在其它实施例中,在通常的导轨和引导装置之外增加弯曲状的可动部导轨和引导装置,设置使对重在规定的位置水平移动的机构,使得不需要电力供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01043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129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梯结构中,为了水平驱动卷绕了吊索的转向滑轮而需要大型的驱动装置。机械室中还设有设置了曳引机的设备钢梁和对其进行防震支承的钢梁,为了在避免对非移动侧的吊索的干扰的同时安装包括驱动力的反作用力承力部在内的该驱动装置,使得机械室大型化。此外,升降通道的缩小范围被限定在容易避免轿厢与吊索的干扰的升降通道的上半部分。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梯结构中,在对重上安装使除了对重框架之外的对重整体在水平方向移动的机构,易于使驱动装置大型化。此外,在其它实施例记载的增加可动部导轨和引导装置的结构中,由于在现有的这些装置之外重复设置,因此增加了部件数量。在升降通道的缩小范围不限定在升降通道的上半部分并且轿厢位于升降通道上半部分(即等价于对重位于升降通道下半部分)的情况下,为了使吊索经过轿厢背面,升降通道的缩小空间仅限于对重厚度的大约一半左右。在上述两个现有技术中,主要以升降通路体积的缩小为目的,并没有公开减少对重导轨、减少部件数量的实现方法。因此,为了在减小升降通路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两者的空间的同时实现配置导轨的减少,需要解决特别是避免轿厢位于升降通道上方时的吊索与轿厢的干扰和对重转移到退避导轨的方法等新问题。此外,为了轿厢在高度中央位置与对重交会后再次使对重回到导轨上,必须在避免升降通道上半部分吊索与轿厢的干扰的基础上,在升降通道下半部分将吊索拉回与轿厢的正投影重叠的部分。为了实现该点,不能直接将吊索从转向滑轮直接拉到对重,而是必须在升降通道的中央部分设置导轮等,确保与轿厢之间的临时净空(clearance)。这是导轮与高速移动的吊索有时接触有时不接触,导轮与吊索的动作不稳定,从吊索和导轮的寿命的观点来看难以确保可靠性。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为获得如下电梯,即通过使用可与轿厢导轨共用的部分而能够削减共用部分的对重导轨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比较容易地确保可靠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梯为一种包括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和对重、吊挂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的吊索、驱动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的驱动装置和引导上述轿厢的轿厢导轨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轿厢的移动量为上述对重的移动量的两倍,并且使上述对重在上述轿厢导轨的一部分上行进。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能够获得如下电梯,即通过使用可与轿厢导轨共用的部分而能够削减共用部分的对重导轨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比较容易地确保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的整体概要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表示电梯的轿厢与对重交会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对重向退避导轨的退避动作的概要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轿厢导轨的形状和轿厢侧引导滚轮的情况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轿厢导轨和对重侧引导滚轮的关系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对重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建筑侧吊索端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利用图1和2的电梯的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整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示意图。电梯的轿厢3通过吊索2与对重4连结,在升降通道最上部的机械室5中设有曳引机1。曳引机1由曳引轮和电动机构成,除此之外在机械室中还设置有改变吊索2的位置的转向滑轮11。如图1的虚线所示,现有的升降通道13 —般从底坑到顶部为同样的长方形截面,机械室5也为与其相同的截面,以减少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占用面积的方式收纳电梯的设备。图1表示轿厢3位于最下层、对重4位于最上层的条件下从侧面观察的截面图。如图所示,轿厢3的上部配置了吊索2,其端部6a与轿厢3的主体结合。通常吊索2的另一端6b与对重4的上端结合,但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在对重4上配置滑轮10而将吊索端6b固定在建筑物侧。图2为了使其更简单易懂而示意性地进行表示。如图2所示,轿厢3直接连结到吊索2并被吊挂,对重4通过吊索2以2:1绕绳比吊挂,因此对重4的移动量相对于轿厢3的移动量为1/2 (以下记为对重2: 1方式,另一方面将轿厢3与对重4通过吊索连结的方式记为1:1方式)。由此可使对重4的升降区间仅为升降通路的上方。此时,升降通道的下半部分不需要对重4的行进空间,仅需轿厢3的行进空间。S卩,可削减图中的空间12。本结构与1:1方式相比有对重4质量为2倍的缺点。但如果使用轻量材料构成轿厢3,则可将其增加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升降通道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了轿厢导轨9,引导轿厢3在上下方向移动。通常也为对重4延伸设置同样的导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对重导轨。S卩,在升降通道的上方区间,对重4在轿厢导轨9上行进,在与轿厢3交会的附近转移到退避导轨16上。退避导轨16由弯曲导轨7和直线导轨8构成,设置在对重4背面的宽度中央上的滚轮(图4中的20a、20b)在该导轨上移动。在图1中分别用虚线表示了轿厢3上升并与对重4交会之前的状态。对重4为了避免与轿厢3的干扰而开始以向左侧移动的方式转动。安装在轿厢上的吊索2和安装在对重4上的滑轮10都在纵深方向上配置在其大致中央。另一方面,轿厢导轨9与轿厢3的中央相比偏向对重4 一侧,使得即使对重4在轿厢导轨9上行进时轿厢侧与对重侧的吊索2之间也不会互相干扰。在对重4位于最上部的情况下对重滑轮10和建筑物侧的吊索端6b相对于纸面顺时针旋转地倾斜。这是因为吊索端6b在水平方向的位置不因对重的位置而改变,并且能够使吊索2不在升降通道内发生干扰而使对重4在轿厢导轨9上行进。此外,在对重2:1方式的情况下,轿厢与对重交会的位置在升降通道高度方向上从下方开始约3/4的位置。为了对本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3中表示从图1的状态开始轿厢3上升且对重4下降、两者交会后的示意图。对重4经过弯曲导轨7,位于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包括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和对重;吊挂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吊索;驱动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驱动装置;和引导所述轿厢的轿厢导轨,该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的移动量为所述对重的移动量的两倍,并且所述对重在所述轿厢导轨的一部分上行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直昭,井上真辅,野泽勇贵,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