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燃油喷射方法,其中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火花塞和喷油器均位于燃烧室顶部的中间区域;喷油器具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火花塞两侧;喷油器喷射的油束与火花塞之间不干涉,且两个喷油器喷射的油束之间不干涉;在发动机大负荷运行的工况下,进气冲程中,控制两个所述喷油器同时喷射;在发动机中小负荷运行的工况下,进气冲程中,控制两个所述喷油器轮流喷射或间歇轮流喷射。不同工况下,在保证喷射压力的同时,使得喷雾的流量系数可以调节,满足相应工况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发动机是汽车中的重要部件,其将某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输出向汽车提供动力。如图1-2所示,发动机包括气缸5,气缸5顶部具有气缸盖6,气缸5底部连接有曲轴8,活塞7连接于曲轴8顶部,活塞7随着曲轴8的转动在气缸5内作循环往复运动;活塞7顶面以上,气缸盖6底面以下所形成的空间称为燃烧室;气缸盖6上连接有进气道3、排气道4、喷油器1以及火花塞2,进气道3与排气道4分别于燃烧室连通,喷油器1与火花塞2的头部均伸入燃烧室。其中燃烧室以及连接于燃烧室的所有部件统称为燃烧系统。缸内直喷燃烧系统是燃烧系统的一种,在我国,受燃油品质及后处理技术的影响,缸内直喷燃烧系统在市场中占用的越来越大的比重。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布置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将喷油器1布置于进气道3相对于排气道4的另一侧(即进气道3外侧),采用侧向喷射,如图1所示;第二种是将喷油器1位于进气道3和排气道4之间、且布置于气缸盖6的中间区域,采用中心喷射,如图2所示。理想的状态下,当发动机在高转速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每循环喷入气缸内的燃油量较大,希望喷油器的流量系数能够尽量提高,以实现大量的燃油在进气过程中尽快地喷入气缸内,留有足够的蒸发混合时间,达到最佳的均匀混合燃烧的效果;当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每循环喷入气缸内的燃油量非常少,混合时间比较充分,又希望喷油器的流量系数能够尽量减少,以适当延长燃油在进气过程中的喷射时间,提高喷油器的运行稳定性。因此,发动机(尤其是均匀混合缸内直喷发动机)在选择喷油器时,就存在上述的一组矛盾,从而无法实现理想的状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采用了折中的方法:选择流量系数居中的喷油器。但是这又会来带新的问题:在高转速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由于喷油器流量系数不够大,延长了燃油喷射时间,减少了喷雾的蒸发混合时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缸内油气混合的均匀度,影响了燃烧的效果;当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需要通过降低喷射压力来减少喷油器的流量系数、延长喷射时间,由于喷射压力的降低,喷雾粒子的平均粒径会显著增加,造成喷雾的雾化效果降低,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气缸内油气混合的均匀度,影响了燃烧和排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燃油喷射方法。它可以满足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喷雾流量的需求,改善喷雾的雾化混合效果,提高气缸内油气混合的均匀度,从而实现更理想的燃烧、排放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燃油喷射方法,所述缸内直喷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顶部连接有火花塞和喷油器;所述火花塞和所述喷油器均位于燃烧室顶部的中间区域;所述喷油器具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火花塞两侧;所述喷油器喷射的油束与所述火花塞之间不干涉,且两个喷油器喷射的油束之间不干涉;在发动机大负荷运行的工况下,进气冲程中,控制两个所述喷油器同时喷射;在发动机中小负荷运行的工况下,进气冲程中,控制两个所述喷油器轮流喷射或间歇轮流喷射。可选的,在发动机所有工况下,燃油燃烧的实际空燃比接近于理论空燃比。可选的,所述喷油器伸入燃烧室内的长度为5?10mm。可选的,所述喷油器与所述燃烧室轴向方向的夹角为5?10度。可选的,所述喷油器为多孔式喷油器。可选的,所述喷油器的喷孔为6?7个,所述喷孔的直径为150?180 μ m。可选的,所述缸内直喷燃烧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燃烧室顶部连接的进气道和排气道;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分别布置于所述燃烧室顶部的中间区域之外,所述进气道位于两个喷油器的一侧,所述排气道位于两个喷油器的另一侧。可选的,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均有两条,且分别相对于所述火花塞对称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两个喷油器对称布置在燃烧室顶部,没有破坏现有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特点。每个喷油器的流量系数可以选择现有单喷油器的65?70%,即选择两个小一点的喷油器。这样,在发动机大负荷的运行工况下,采用两个喷油器同时喷射的策略,可以提高整体的流量系数,缩短燃油喷射时间,增加喷雾的蒸发、混合时间,提高点火时缸内混合气的均匀度,有利于燃烧和排放;在发动机中小负荷的运行工况下,采用两个喷油器轮流喷射(每个喷油器喷一次,两喷油器交替使用)或间歇轮流喷射(每个喷油器喷多次,两喷油器交替使用)的策略,可以提高燃油喷射压力,提升喷雾雾化的质量,增加缸内混合气的均匀度,保证更好的燃烧、排放效果。另外,也增加喷油器工作过程的稳定性,延长喷油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燃油喷射方法的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燃油喷射方法的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燃油喷射方法的缸内直喷燃烧系统中活塞主视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
技术介绍
中所述,在发动机大负荷工况运行和中小负荷工况运行时,对喷油器流量系统的要求完全不同,而目前的缸内直喷系统无法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要求,以致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在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设计中,只能选择折中的模式:采用流量系数居中的喷油器。发动机在高转速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有可能要在一个循环中喷入缸内100?120mg燃油,而当采用流量系数居中的喷油器时,即使按照系统最大喷射压力150bar喷射,喷射过程也会持续150个曲轴转角(即曲轴转过150度)左右,那么,容易导致喷雾在气缸内的混合时间被缩短,引起油气混合不均匀和机油稀释量大的问题,而机油稀释量大又会导致早燃和超级爆震等一系列问题。发动机在中低转速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喷入缸内的燃油量有时候仅有10_20mg。如果按照系统最大喷射压力来喷射,喷油器喷射时间会很短,也就是喷油器中针阀的开启、关闭时间会很短暂,这样会引起喷油器流量不稳定,进而影响喷油器的性能。目前,为了防范这种情况,如
技术介绍
中所述,在实际控制中一般采取降低喷射压力的办法,例如:由150bar的喷射压力降为40_50bar。这样虽然延长了喷射时间,但是由于喷射压力降低,导致喷雾的粒径增大了几倍,相应地,喷雾的贯穿度变长,雾化和蒸发变差,最终导致燃油的燃烧稳定性降低。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其中采用一种新的缸内直喷燃烧系统,参照图3-4,缸内直喷燃烧系统包括:主要由气缸120、气缸盖130和活塞110围成的燃烧室100,所述燃烧室100顶部连接有火花塞102和喷油器101 ;所述火花塞102和所述喷油器101均位于燃烧室100顶部气缸盖130的中间区域,这里的“中间区域”指的是围绕气缸盖130中心形成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区域,即相对靠近气缸盖130中心的区域,并不是指绝对中心;所述喷油器101具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火花塞102两侧;所述喷油器101喷射的油束与所述火花塞102之间不干涉,且两个喷油器101喷射的油束之间不干涉。也就是说,喷油器101喷射的油束101a不能喷到火花塞102上,否则会影响火花塞102的点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燃油喷射方法,所述缸内直喷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顶部连接有火花塞和喷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花塞和所述喷油器均位于燃烧室顶部的中间区域;所述喷油器具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火花塞两侧;所述喷油器喷射的油束与所述火花塞之间不干涉,且两个喷油器喷射的油束之间不干涉;在发动机大负荷运行的工况下,进气冲程中,控制两个所述喷油器同时喷射;在发动机中小负荷运行的工况下,进气冲程中,控制两个所述喷油器轮流喷射或间歇轮流喷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宁,徐政,陈明,张小矛,信曦,杨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