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电调变堆叠包括基板、多个触控感测单元、至少第一抗扰斑块以及纳米结构层。触控感测单元共平面地设置于基板上,相邻的触控感测单元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区。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第一间隙区内,第一抗扰斑块的宽度远小于基板或触控感测单元的宽度。纳米结构层设置于第一抗扰斑块下,并具有多个纳米结构。当光线通过这些纳米结构及第一抗扰斑块时,光线的光学特性改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调变堆叠,特别涉及一种光电调变堆叠。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技术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一般的消费性电子商品上,例如行动通讯装置、数字相机、数字音乐播放器(MP3)、个人数字助理器(PDA)、卫星导航器(GPS)、掌上型计算机(hand-held PC),甚至薪新的超级行动计算机(Ultra Mobile PC, UMPC)等。然而,现有的触控感测结构遇到良率下降的问题。以一种习知的触控感测堆叠来说,其包含基板及多个触控感测组件,触控感测组件设置于基板上用以感测使用者的触控而产生电信号,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即可得到使用者的触控坐标。然而,由于触控感测组件之间仅隔10 μ m?30 μ m之间的间隙,因此当工艺中有粒子掉落、刮伤产生或是弯折触控感测组件时,左右或上下相邻的触控感测组件很容易形成短路,而造成触控功能失效以及良率下降。另外,在一揭露技术中(美国专利号US20040063041A),基板上还设置抗眩聚亚酰胺涂层,以对外界入射光提供抗眩(ant1-glare)效果。而如何将此抗眩功能应用至触控感测显示器也是重要课题。此外,对发光装置或显示装置而言,出光具有良好的特性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光电调变堆叠,能够解决上述短路的问题,并提升触控效能、产品良率、出光特性与产品竞争力,实为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电调变堆叠,能够解决工艺中造成短路的问题,并提升触控效能、产品良率、出光特性与产品竞争力。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光电调变堆叠包括基板、多个触控感测单元、至少第一抗扰斑块以及纳米结构层。触控感测单元共平面地设置于基板上,相邻的触控感测单元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区。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第一间隙区内,第一抗扰斑块的宽度远小于基板或触控感测单元的宽度。纳米结构层设置于第一抗扰斑块下,并具有多个纳米结构。当光线通过这些纳米结构及第一抗扰斑块时,光线的光学特性改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抗扰斑块呈弯折样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电调变堆叠更包括接地单元以及至少第二抗扰斑块。接地单元与所述多个触控感测单元共平面,且与相邻的触控感测单元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区。第二抗扰斑块设置于第二间隙区内,第二抗扰斑块的宽度远小于基板或触控感测单元的宽度,纳米结构层更设置于第二抗扰斑块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该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相邻触控感测单元所形成的第一间隙区之间,使相邻触控感测单元的间距加大、不会受到后续工艺的粒子污染而形成短路,从而提供电性抗扰的效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续工艺至少包括机械薄化工艺、化学薄化工艺、机械化学薄化工艺、黄光工艺、薄膜沉积工艺、和/或薄膜蚀刻工艺。在一个实施例中,光电调变堆叠更包含绝缘层,其具有抗眩(ant1-glare)性质。在一个实施例中,基板为软性基板或刚性基板。在一个实施例中,纳米结构包含纳米铜或纳米银。在一个实施例中,纳米结构层更包括基质,这些纳米结构设置于基质内。在一个实施例中,基质与这些纳米结构的折射率不同。承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的光电调变堆叠中,将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相邻触控感测单元所形成的第一间隙区内,以致触控感测单元的间距加大,例如从原本的10 μ m与30 μ m之间变为70 μ m与130 μ m之间。如此,即使有粒子掉落或刮伤产生时,相邻的触控感测单元也不会形成短路,第一抗扰斑块提供电性抗扰的效用,进而避免触控失效而能提升产品良率与可弯折性。此外,原本触控感测单元的间距加大可能会让人眼辨识其存在,但通过弯折图样的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相邻触控感测单元之间,而能使触控感测单元隐形化,使得人眼不易发现,故能提供光学抗扰的效用并提升显示效能。并且第一抗扰斑块结合基板的曲面边缘更能够提供光学抗扰的效用,而能提升立体显示效能。另外,纳米结构层的设置,使得显示模块发出的光线通过纳米结构层与抗扰斑块,而能改善光线的光学特性,例如消除光学色差(mura)、光学干涉(moire)及雾度、并可加大可视角度(viewing angle),提供光学抗扰的效用,也能避免工艺微粒造成短路从而提供电性抗扰。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绝缘层具有抗眩性质,使能够吸收、过滤外界入射光,降低外界入射光与金属网栅产生的反射、干涉效果,而能增加显示面板的亮度对比,并且能对外界入射光具抗眩效果。此夕卜,通过使用纳米材料,本专利技术具有低线接面电阻(wire junct1nresistance)、平滑表面、优良机械结合性与可挠性,同时维持高穿透性与低片电阻值(sheet resistance)。此外,添加纳米导电粒子也有助于光学稱合效率提升并增加光学散射度,使得面板显示视角扩大,显示效率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光电调变堆叠的剖面示意图。图2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例的光电调变堆叠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光电调变堆叠,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光电调变堆叠1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电调变堆叠1包含基板11、多个触控感测单元12、至少第一抗扰斑块13以及纳米结构层14。基板11可为透光基板或非透光基板。其中透光基板例如是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其它材质的基板,在此以玻璃基板为例。基板11可为刚性基板或软性基板,当为软性基板时,其可应用于可挠性显示器。在应用上,基板11可为透光盖板(cover glass)以减少应用的显示面板的厚度,在透光盖板边缘可为曲面,以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触控感测单元12共平面地设置于基板11上,在此以设置在基板11的一表面111上而形成共平面设置。相邻的触控感测单元12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区121。触控感测单元12可由透光导电材质制成,例如由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ΙΤ0)或其它金属氧化物制成。图1所示的两个触控感测单元12以相互绝缘为例。第一抗扰斑块13设置于第一间隙区121内,且第一抗扰斑块13的宽度远小于基板11或触控感测单元12的宽度(图中尺寸仅为示意不代表真实尺寸),例如第一抗扰斑块13的宽度小于基板11或触控感测单元12的宽度的五分之一。在实施上,为减少工艺步骤,可令第一抗扰斑块13与触控感测单元12在同一工艺中制造而成,且二者具有相同的材质。然而,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此,第一抗扰斑块13由导电材质制成,且其电性浮接,且第一抗扰斑块13与相邻的触控感测单元12之间间隔一距离。通过将第一抗扰斑块13设置于第一间隙区121内,可使触控感测单元12的间距(第一间隙区121)加大,如此一来,即使有粒子P掉落或刮伤产生时,相邻的触控感测单元12也不会形成短路,因而避免触控失效并能提升产品良率。粒子P例如来自后续工艺,后续工艺可至少包括机械薄化工艺、化学薄化工艺、机械化学薄化工艺、黄光工艺、薄膜沉积工艺、和/或薄膜蚀刻工艺。通过第一抗扰斑块13设置于相邻触控感测单元12所形成的第一间隙区121之间,可使相邻触控感测单元的间距加大、不会受到后续工艺的粒子污染或弯曲使用而造成短路,从而提供电性抗扰的效用。此外,原本触控感测单元12的间距加大可能会让人眼辨识其存在,但通过第一抗扰斑块13设置于相邻触控感测单元12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电调变堆叠,包括:基板;多个触控感测单元,共平面地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相邻的所述触控感测单元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区;至少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区内,所述第一抗扰斑块的宽度远小于所述基板或所述触控感测单元的宽度;以及纳米结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抗扰斑块下,并具有多个纳米结构;当光线通过所述纳米结构及所述第一抗扰斑块时,所述光线的光学特性改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杏樱,唐大庆,卢添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