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9),包括:第一导电路径(15);第二导电路径(16);以及外部部件(17),该外部部件(17)能够一起容纳并保护第一导电路径(15)和第二导电路径(16)。外部部件(17)具有:挠性管部(24)和具有高于挠性管部(24)的刚性的直管部(25)。直管部(25)具有:一个长边壁部(28)、另一长边壁部(29)、一个短边壁部(30)、以及另一短边壁部(31)。一个长边壁部(28)和另一长边壁部(29)的每个都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多个凹部(32)。凹部(32)形成为凹陷的部分,使得一个长边壁部(28)和另一长边壁部(29)的内表面靠近第一导电路径(15)和第二导电路径(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导电路径和外部部件的线束。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所公开的线束电气连接装载在混动车辆或电动车辆中并且以高电压驱动的设备。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线束包括多个导电路径、总体容纳多个导电路径的树脂制成的波纹管以及和树脂制成的保护器。多个波纹管形成为挠性的波形(bellow)形状,并且以沿着线束的纵向相互平行地配置。保护器安置在需要限制路径的区域。保护器设置在将连接相邻的波纹管连接在一起的位置。波纹管和保护器用作外部部件。作为除波纹管和保护器之外的线束保护组件,已经在实践中使用了具有良好形状保持性质的外部部件,即硬质线束保护管。引用列表专利文献 JP-A-2010_51042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待解决的问题在相关技术中,外部部件内的导电路径由于车辆在行进期间的振动而振动。当导电路径长时间振动时,导电路径可能受损,或者外部部件可能由于导电路径和诸如外部部件内的砂粒的异物之间的摩擦而被刺穿,这是一个问题。鉴于以上做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线束,其中外部部件内的导电路径的振动受到限制,并且因此在线束装接至车辆后能够防止损伤等的发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此目标,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具有下文中⑴至(5)的特征。(1)在包括导电路径和覆盖该导电路径的管状外部部件的线束中,所述外部部件包括其中形成有成对的一个壁和另一壁的直管部,并且该直管部包括至少在所述一个壁上的凹部,且所述凹部被定位成靠近所述导电路径。(2)在(1)中描述的线束中,所述外部部件形成为具有能够经由车辆底板跨越接该车辆底板前后的长度,并且所述直管部安置在所述车辆底板上使得所述一个壁面对地面并且所述另一壁面对所述车辆底板。(3)在(1)或(2)中描述的线束中,所述直管部包括一对支撑壁,该一对支撑壁相互对称并支撑所述一个壁和所述另一壁。(4)在(1)至(3)任一项中描述的线束中,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直管部的整个长度上,或者所述凹部部分地形成在所述导电路径的延长方向上。(5)在(1)至(4)任一项中描述的线束中,至少所述一个壁包括多个所述凹部,并且形成为具有凹凸的截面形状或者大致波纹状的截面形状。根据(1),外部部件包括直管部,并且因此能够通过直管部限制弯曲。除此之外,直管部包括凹部,并且因此能够通过凹部限制导电路径的振动。术语“限制”意指防止振动发生或者减小振动量。根据本专利技术,当外部部件由树脂制成时,表面区域增加,并且因此可以提高模制期间的冷却性能。根据(2),直管部安置在车辆底板上,并且因此能够限制车辆底板位置处的弯曲。直管部安置在车辆底板并且包括凹部,因此能够限制车辆底板位置处的导电路径的振动。根据(3),直管部包括支撑一个壁和另一壁的支撑壁,并且因此能够通过支撑壁确保直管部的刚性。根据(4),凹部形成在直管部的整个长度上,并且因此能够在直管部的整个长度上限制导电路径的振动。可替代地,部分地形成凹部,并且因此能够部分地限制导电路径的振动。根据(5),至少一个壁具有凹凸的截面形状或者大致波纹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因此能够增加该形状部分的刚性。具体来说,例如能够在直管部的整个长度上(在管的轴方向上)增加直管部的刚性。本专利技术的有利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外部部件包括直管部,并且在靠近导电路径定位的同时在直管部上形成凹部,因此限制了外部部件的弯曲,并且限制了导电路径的振动。作为结果,可以防止损伤等的发生。直管部安置在车辆底板,并且因此能够限制外部部件的弯曲,以及限制车辆底板位置处的导电路径的振动。即,能够在车辆底板的位置处防止损伤等的发生。直管部包括支撑壁,并且因此能够通过支撑壁确保刚性。S卩,可以可靠地限制外部部件的弯曲。凹部形成为长的或者部分地形成,并且因此能够在期望的状态下限制导电路径的振动。通过多个凹部,至少一个壁形成为具有凹凸的截面形状或者大致波纹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因此可以增加刚性。【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中的线束的布线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线束的透视图。图3是沿图2中线A-A的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中的线束透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中的线束截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中的线束截面图。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中的线束的截面图。参考标记列表1:混动车辆2:发动机3:电动机单元4:逆变器单元5:电池6:发动机舱7:车辆后部8,9:线束10:中间部11:车辆底板12:接线块13:后端14:前端15:第一导电路径(导电路径)16:第二导电路径(导电路径)17:外部部件18:高压电路19:屏蔽部件20,22:导体21,23:绝缘体24:挠性管部25:直管部26:凹部27:凸部28: 一个长边壁部(一个壁)29:另一个长边壁部(另一壁)30: 一个短边壁部(支撑壁)31:另一个短边壁部(支撑壁)32:凹部33:底部34:空间35:边缘部36:平面部【具体实施方式】—种线束,包括一个或多个导电路径,以及外部部件,该外部部件容纳并保护所述导电路径。所述线束具有长的长度,从而沿车辆底板穿过。所述外部部件包括直管部,其中形成了成对一个壁和另一壁。所述直管部形成为使得所述直管部在至少所述一个壁上包括凹部,并且所述凹部被定位成靠近所述导电路径。实施例1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1。图1是示意性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布线状态的图。图2是线束的透视图,并且图3是沿图2中线A-A的截面图。在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在混动车辆(可以是电动车辆或普通汽车)中布线的线束。在图1中,混动车辆1包括两个电力来源,即发动机2和电动机单元3,并且由来自这些电力来源的电力的组合驱动。电力从电池(电池组)5经由逆变器单元4供应至电动机单元3。在实施例中,发动机2、电动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装载在前轮附近的发动机舱6中。电池5装载在后轮附近的车辆后部7中(可以装载在存在于发动机舱6后侧的车辆内部中)。电动机单元3经由高压线束8连接至逆变器单元4。电池5经由高压线束9连接至逆变器单元4。线束9的中间部10在车辆底板11上布线。线束9沿着车辆底板11布线,并与其大致平行。车辆底板11是公知的主体件和所谓的面板部件,并且贯通孔在车辆底板11的预定位置形成。线束9水密地插入贯通孔。线束9经由电池5中设置的接线块12连接至电池5。线束9的后端13通过公知的方法电连接至接线块12。线束9的前端14通过公知的方法电连接至逆变器单元4。电动机单元3起电动机和发电机两者的作用。逆变器单元4包括逆变器和转换器。电动机单元3是包括屏蔽壳的电机组件。逆变器单元4是包括屏蔽壳的逆变器组件。电池5是N1-MH电池或L1-离子电池,并且构建成模块。诸如电容器的电力存储装置也可以用作电池5。在电池5能够用于混动车辆1或电动车辆的情况下,电池5不限于特定类型的电池。在图2中,线束9包括第一导电路径(导电路径)15 ;第二导电路径(导电路径)16 ;外部部件17,其总体容纳并保护第一导电路径15和第二导电路径16 ;连接器(未示出),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路径15和第二导电路径16的末端;多个夹具(未示出),其装接至外部部件17的外表面;和索环等。在图2和3中,第一导电路径15是高压导电路径,并且构造成包括两条高压电路18,以及覆盖两条高压电路18的屏蔽部件19(此构造为示例,并且可以在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包括导电路径和覆盖所述导电路径的管状外部部件,其中,所述外部部件包括直管部,该直管部中形成有成对的一个壁和另一壁,并且该直管部包括至少在所述一个壁上的凹部,且所述凹部被定位成靠近所述导电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尾伸一,足立英臣,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