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液体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3209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液体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包括上溶液槽和下溶液槽,上溶液槽顶部设置有上喷淋装置,上溶液槽中部设置有上填料,上溶液槽底部为上储液层,下溶液槽顶部设置有下喷淋装置,下溶液槽中部设置有下填料,下溶液槽底部为下储液层,下储液层与上喷淋装置之间通过溶液管连接,溶液管上设置溶液泵,上储液层与下喷淋装置之间通过换热器连接,换热器接入冷水或热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回收装置将传统的吸收溶液改为水,避免了吸收溶液对设备的腐蚀。在夏季引入冷水,为新风降温除湿,冬季引入热水,为新风升温加湿,避免了吸收液的再生过程,节省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代建筑为了满足舒适性的要求,普遍安装了空调设备,为了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空调房间需要适当地引入新鲜空气。目前最常用新风处理装置就是在新风和排风之间安装新风热回收装置,让空调系统的新风与排风进行热交换,现阶段的新风热回收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1、转轮式热回收装置,即转轮不断地在新风与排风之间旋转,利用新风与转轮、转轮与排风间自然存在的温度差与湿度差进行热、湿转移。目前较先进的热回收转轮干热回收率能达到70%到80%,全热(干热加湿热)回收率达50%到70%,该装置的缺点是部分排风会扩散到新风侧,对新风造成污染,且结构复杂、成本高,在实际空调工程中仅少量的大型工程。2、静止板式热回收装置,即排风与新风交又流过,两气流间的隔板由具有较好传热透湿性的材料构成,利用两股气流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与湿差进行热转移,目前板式热回收器的干热回收率为45%到80%,全热回收率为45%左右,由于结构简单,空调实际工程中使用较多。3、热管型热回收装置,即利用两股气流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进行干热转移,干热回收率为40%到75%,不能回收湿热,全热回收率在30%左右。4、液体循环式热回收装置,习惯上也称为中间热媒式热回收装置或组合式热回收装置,即通过水栗工作,让水不断地在新风处和排风处的水气换热的管内流动,利用新风与水、水与排风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进行热转移,干热回收率为40%到75%,不能回收湿热,全热回收率为30%左右。5、溶液吸收式热回收装置,即以具有吸湿、放湿特性的盐溶液(溴化锂、氯化锂、氯化钙及混合溶液)为循环介质,通过溶液的吸湿和蓄热作用在新风和排风之间传递能量和水蒸气,实现全热交换。全热回收效率高,可达到60%~90%。以上5种方式,相对于2、3、4种方式,1、5两种方式可以回收显热和潜热,全热回收效率高。相对于1,5溶液容易冷却,从而可实现等温除湿过程,从而使得不可逆损失减少,相对较好。液体式热回收装置可以实现温湿独立控制,较传统空调系统较为先进。但现阶段式液体式热回收装置,一般采用溶液吸收式居多,但此种方式吸收溶液具有腐蚀性,若回风中含有能与溴化锂溶液发生反应的场合,不应采用,因而存在诸多限制,而且需要增加预冷装置和再生装置,成本较高且占用体积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液体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实现除湿和加湿的功能,操作简单,成本低。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种新型液体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包括上溶液槽和下溶液槽,上溶液槽顶部设置有上喷淋装置,上溶液槽中部设置有上填料,上溶液槽底部为上储液层,下溶液槽顶部设置有下喷淋装置,下溶液槽中部设置有下填料,下溶液槽底部为下储液层,下储液层与上喷淋装置之间通过溶液管连接,溶液管上设置溶液栗,上储液层与下喷淋装置之间通过换热器连接,换热器接入冷水或热水。本技术的热回收装置将传统的吸收溶液改为水,避免了吸收溶液对设备的腐蚀。在夏季引入冷水,为新风降温除湿,冬季引入热水,为新风升温加湿,避免了吸收液的再生过程,节省能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夏季运行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冬季运行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由图1所示,一种新型液体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包括上溶液槽1和下溶液槽2,上溶液槽1顶部设置有上喷淋装置11,上溶液槽1中部设置有上填料12,上溶液槽1底部为上储液层13,下溶液槽2顶部设置有下喷淋装置21,下溶液槽2中部设置有下填料22,下溶液槽2底部为下储液层23,下储液层23与上喷淋装置11之间通过溶液管3连接,溶液管3上设置溶液栗4,上储液层13与下喷淋装置21之间通过换热器5连接,换热器5接入冷水或热水。此回收装置中的溶液采用水,其工作过程是:开始运行时,溶液栗4从下溶液槽2底部的下储液层23中把水输送至上溶液槽1顶部的上喷淋装置11,水自顶部的上喷淋装置11喷淋而下润湿上填料12,并与室内排风在上填料中接触,水被降温,排风被加热加湿后排到室外。降温后的水从上溶液槽1底部的上储液层13溢流出来与换热器5进行换热,夏季的时候,换热器5接入冷水与上溶液槽出来的水进行换热,水进行换热冷却后,进入下溶液槽2顶部的下喷淋装置21,下喷淋装置21喷淋将冷却水均匀的分布到下填料22中,室外新风在下填料22与冷却水接触,由于冷却水的温度和表面蒸气压均小于空气的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力,冷却水被加热,空气被降温除湿,进入室内供人员使用。冷却水重新回到下溶液槽底部中,完成循环。如图2,冬季的时候,整个过程与夏季相同,仅仅是换热器5接入的换热介质由冷水换成热水,开始运行时,溶液栗4从下溶液槽2底部的下储液层23中把水输送至上溶液槽1顶部的上喷淋装置11,水自顶部的上喷淋装置11喷淋而下润湿上填料12,并与室内排风在上填料中接触,水被升温,排风被降温除湿后排到室外。升温后的水从上溶液槽1底部的上储液层13溢流出来与换热器5进行换热,冬季的时候,换热器5接入热水与上溶液槽出来的水进行换热,水进行换热升温后,进入下溶液槽2顶部的下喷淋装置21,下喷淋装置21喷淋将升温水均匀的分布到下填料22中,室外新风在下填料22与升温水接触,新风被加热加湿,进入室内供人员使用。升温水重新回到下溶液槽底部中,完成循环。【主权项】1.一种新型液体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溶液槽(1)和下溶液槽(2),上溶液槽(1)顶部设置有上喷淋装置(11),上溶液槽(1)中部设置有上填料(12),上溶液槽(1)底部为上储液层(13),下溶液槽(2)顶部设置有下喷淋装置(21),下溶液槽(2)中部设置有下填料(22),下溶液槽(2)底部为下储液层(23),下储液层(23)与上喷淋装置(11)之间通过溶液管(3 )连接,溶液管(3 )上设置溶液栗(4 ),上储液层(13 )与下喷淋装置(21)之间通过换热器(5)连接,换热器(5)接入冷水或热水。【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液体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包括上溶液槽和下溶液槽,上溶液槽顶部设置有上喷淋装置,上溶液槽中部设置有上填料,上溶液槽底部为上储液层,下溶液槽顶部设置有下喷淋装置,下溶液槽中部设置有下填料,下溶液槽底部为下储液层,下储液层与上喷淋装置之间通过溶液管连接,溶液管上设置溶液泵,上储液层与下喷淋装置之间通过换热器连接,换热器接入冷水或热水。本技术的热回收装置将传统的吸收溶液改为水,避免了吸收溶液对设备的腐蚀。在夏季引入冷水,为新风降温除湿,冬季引入热水,为新风升温加湿,避免了吸收液的再生过程,节省能源。【IPC分类】F24F12/00【公开号】CN205014555【申请号】CN201520611697【专利技术人】杜玉吉, 王海刚, 陈军 【申请人】中节能(常州)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2月3日【申请日】2015年8月13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液体式新风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溶液槽(1)和下溶液槽(2),上溶液槽(1)顶部设置有上喷淋装置(11),上溶液槽(1)中部设置有上填料(12),上溶液槽(1)底部为上储液层(13),下溶液槽(2)顶部设置有下喷淋装置(21),下溶液槽(2)中部设置有下填料(22),下溶液槽(2)底部为下储液层(23),下储液层(23)与上喷淋装置(11)之间通过溶液管(3)连接,溶液管(3)上设置溶液泵(4),上储液层(13)与下喷淋装置(21)之间通过换热器(5)连接,换热器(5)接入冷水或热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玉吉王海刚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节能常州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