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粉粒输送的送料系统的螺旋杆驱动连轴装置,其主要是在螺旋杆的末端设置一伞形齿轮,同时在后侧轨道车上的马达驱动轴端设置一内凹形相配合的内伞形齿轮,使马达驱动轴与螺旋杆相连接时,得以具有导正定位的功效,并实现精密而确实的连轴。(*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粉粒输送的送料系统的螺旋杆驱动连轴装置。现有的送料系统,主要是设置有多个(可能多达上百个)粉粒槽,并在每个粉粒槽的下端设置有供输出用的螺旋杆,藉由各螺旋杆的转动来输出储存于粉粒槽中的粉粒,在最古老的此类系统设计中,其是以各自独立的驱动装置来提供各螺旋杆的驱动动力,此种设计由于所需的驱动装置数量极多,造成整体制造成本的提高,亦同时使其故障率无形中向上增加;又在此类系统中其所采用的粉粒槽的数量常常在使用需求下,必须另行扩充其数量,倘采用此种各自独立的驱动装置的设计,则其在扩充时更造成许多配合上的困难;再者,由于此类装置的驱动装置设计相当复杂,因而使其在保养及维修上均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故此类古老的设计在目前已鲜为使用厂商采用。在此类系统较进步的设计中,为了降低整体设备的成本及保养维修的费用,均改以单一驱动装置来驱动所有的螺旋杆,当然其必需在系统的后侧设置一轨道车来安置其驱动装置,而在运用时得以随时藉由轨道车的移动,使其驱动装置能够与任一螺旋杆相配合,来提供粉粒输出的动力;但由此类驱动装置的结构观之,其主要是采用齿轮传动的方式,由于此类粉粒称量系统在使用时,必须拥有相当精确的输出量控制,因而必须精确的控制其螺旋杆的旋转量,故无法在其螺旋杆与驱动装置间设置离合器等装置,使得其驱动装置与螺旋杆间的结合成为各大制造厂商的最大问题。在现有的此类系统驱动装置与螺旋杆间的结合大致可分为两种设计,其中一种是采用冠状齿轮相啮合的方式,其为平面式的贴合,同时冠状齿轮的齿是呈辐射状分布,因而其轨道车的移位必须非常精确,否则必然会使其驱动轴端的冠状齿轮无法与螺旋杆末端的冠状齿轮相啮合,使整体系统的作业中断,甚至于会在驱动时使其冠状齿轮受损,但由于轨道车在运用时必须不断的移动位置,其无论是因为落尘或是机件磨耗的影响,均有可能使其轨道车无法适切的到达精确的位置,故其连轴装置故障的发生可说是无法避免;另一种较广为运用,则是采用斜齿轮相啮合的方式,由于其接合面为一与螺旋杆及驱动轴呈斜面的设计,因而其在定位上可以降低其精密度的要求,但由于斜齿轮与斜齿轮相啮合时,必然会产生一侧向的分力,其又易影响到轨道车的定位,尤其是轨道车在长期受力的状况下,又会使其定位机构受到影响,故此类连轴装置的设计仍不够完善,而仍有改进的必要。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料系统的螺旋杆驱动连轴装置,其不单可以确保马达驱动轴与螺旋杆间得以确实的加以连接,同时亦可在其进行连轴的同时提供一份优异的导正功效,即使轨道车因为外界因素而无法精确的移动至定位,亦可在马达驱动轴与螺旋杆末端相连接时,由其自身的结构来提供导正轨道车的功效,因而可以克服所有现有此类结构中所存在定位上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送料系统的螺旋杆驱动连轴装置,其是在轨道车上安装有马达,而可由该马达来驱动各螺旋杆旋转作动,其特征在于马达的驱动轴端设置有一内凹型的内伞形齿轮;各螺旋杆末端分别设置有一可与马达驱动轴端内伞形齿轮相啮合的伞形齿轮;藉此,可在马达驱动轴端的内伞形齿轮与螺旋杆末端的伞形齿轮相啮合时,达到精密啮合并同时提供导正功效的双重目的。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技术的效果是其仅以单组驱动装置来驱动所有的螺旋杆,因而较古老的多组驱动装置设置要来得精简而经济,又本技术以伞形齿轮与内伞形齿轮适切的配合,使马达驱动轴与螺旋杆连轴时更为精密而确实,同时亦可达到一份导正位置的功效,使连轴装置不会受到轨道车定位偏移上的影响,因而可使整体系统在运用上更为顺畅而方便,其实为一相当优异而实用的设计。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轨道车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马达驱动轴与螺旋杆末端相配合的俯视位置示意图。图3及图4为本技术的马达驱动轴端的内伞形齿轮与螺旋杆末端的伞形齿轮相啮合的动作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的轨道车10外观示意图,由此图中可以见到本技术的轨道车10与一般现有相同,亦是设置于一轨道11上,并于轨道车10上设置有一马达20,该马达20亦是安置于一轨道21上,使该马达20能够作前后的移位,而可与螺旋杆31相衔接,本技术的特色是在螺旋杆31末端设置有一伞形齿轮32,并于马达20驱动轴22端设置有一相配合的内凹型内伞形齿轮23,当二者相衔接时得以精确的相啮合,同时亦可达到一份优异的导正功效。由图2的本技术马达20驱动轴22与螺旋杆31末端相配合的俯视位置示意图观之,当可更进一步的了解有关本技术连轴装置的配置状况,于此图中可以看出本技术的螺旋杆31是成排设置,并于每一螺旋杆31的末端均设有一伞形齿轮32,其即是用以与轨道车10上的驱动装置相衔接,当轨道车10移动至定位,而使马达20的驱动轴22与一螺旋杆31末端的伞形齿轮32相对正时,即如图3中所示,此时即可驱动马达20在轨道21上向前移动,而使驱动轴22端的内伞形齿轮23与螺旋杆31末端的伞形齿轮32相啮合(如图4中所示),以达到连轴的目的,由图3及图4的动作示意图中所示可以看出,当本技术的轨道车10在移动至某一螺旋杆31后方,因为机件的磨耗或其他因素影响,而无法达到精确的定位时,在马达20沿轨道21向前推进,而使驱动轴22端的内伞形齿轮23与螺旋杆31末端的伞形齿轮32相啮合时,亦可由内伞形齿轮23与伞形齿轮32的潆合提供一份导正的功效,而使二者的相啮合更加完美,因而可以克服现有此类装置因定位上的问题而造成系统作业受阻的缺失。另于本技术马达20驱动轴22上所组装的感测盘24是用以与马达20上的感知器25相配合,藉以精确控制马达20的转数及作动、停止的位置,又于轨道21前方的移位感知器26则是用以控制轨道车10的移动定位;又在本技术的螺旋杆31中央的推杆33则具有推动前方粉粒输出口处的防潮盖功效。权利要求1.一种送料系统的螺旋杆驱动连轴装置,其是在轨道车上安装有马达,而由该马达来驱动各螺旋杆旋转动作,其特征在于马达的驱动轴端设置有一内凹型的内伞形齿轮;各螺旋杆末端分别设置有一与马达驱动轴端内伞形齿轮相啮合的伞形齿轮。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粉粒输送的送料系统的螺旋杆驱动连轴装置,其主要是在螺旋杆的末端设置一伞形齿轮,同时在后侧轨道车上的马达驱动轴端设置一内凹形相配合的内伞形齿轮,使马达驱动轴与螺旋杆相连接时,得以具有导正定位的功效,并实现精密而确实的连轴。文档编号B65G33/00GK2165121SQ9321518公开日1994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1993年7月6日 优先权日1993年7月6日专利技术者陈秋福 申请人:新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元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料系统的螺旋杆驱动连轴装置,其是在轨道车上安装有马达,而由该马达来驱动各螺旋杆旋转动作,其特征在于:马达的驱动轴端设置有一内凹型的内伞形齿轮;各螺旋杆末端分别设置有一与马达驱动轴端内伞形齿轮相啮合的伞形齿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秋福,
申请(专利权)人:新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元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