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22492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包括双小车起升机构、双小车牵引机构以及双小车缠绕系统,双小车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托起第一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一托辊,若干第一托辊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第一驱动卷筒与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穿越式双小车岸桥,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属于重物起吊

技术介绍
岸桥是港口使用的主要装卸工具,在港口的集装箱装卸过程中岸桥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随之不断的加大,这对我国的港口的吞吐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装卸岸桥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必须对集装箱岸桥进行改进。传统的港口集装箱的卸船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传统岸桥上的单起吊小车将集装箱吊起,起吊小车沿着轨道将集装箱从岸桥的一端吊运到岸桥另一端的集卡的上方,然后将集装箱安放在集卡上,放箱完毕后,起吊小车返回岸桥海测集装箱船上方进行下一集装箱的吊装。传统岸桥采用单小车作业,效率一直无法有效得到提升,尽管采用了提高设备运行参数、加大起升重量、采用双吊具等技术手段,岸桥装卸效率始终得不到质的提高。随着载箱量18000TEU甚至24000TEU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出现,其高载运量与低能源消耗低排放的巨大优势,使各大船运公司争相采购并投入运营,超大型集装箱船对港口装卸设备的作业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要求船时效率不低于300TEU/h,而现有的传统岸桥无法达到该船时效率,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率的岸桥来满足18000TEU甚至24000TEU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装卸需求。为了提高装卸效果,可以在传统岸桥上增加一部起升小车,两小车沿主梁移动时能相互穿越,则两部小车协同作业则装卸效率可大大提高,同时岸桥自重,起升功率也不会过度增加。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布置两部起升小车各自的驱动机构,即起升机构、行走机构以及钢丝绳缠绕系统,使两小车工作时互不干扰;同时岸桥大臂外伸距达到了 80米,起升机构钢丝绳悬垂过长,若没有合适的拖绳系统,两部小车的起升钢丝绳都处于悬垂状态,极易发生彼此缠绕而导致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支持双小车相互穿越、协同作业使得装卸效率提高的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包括:双小车起升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起升或降落的上小车起升机构和用于驱动下小车起升或降落的下小车起升机构;双小车牵引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前后水平行走的上小车牵引机构和用于驱动下小车前后水平行走的下小车牵引机构;以及双小车缠绕系统,连接于所述双小车起升机构和双小车牵引机构,所述双小车缠绕系统在受到所述双小车起升机构驱动时能够带动双小车吊具起升或降落,在受到所述双小车牵引机构驱动时能够带动双小车吊具沿水平方向前后行走;所述双小车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吊具的起升和下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驱动下小车吊具的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托起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一托辊,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上小车上,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二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托起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二托辊,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下小车上,若干第一托辊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靠近所述第一驱动卷筒设置,用于改变第一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上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一过渡滑轮组,所述第一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一驱动卷筒的第一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小车和上吊具上的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用于改变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上吊具上。所述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上小车上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一水平滑轮和第二垂直滑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吊具上的第三滑轮组,所述第二垂直滑轮与所述第一水平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二垂直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竖向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一水平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kll)横向改向180°,然后从所述上小车的底部经过所述第三滑轮组最终设置在上吊具上。所述第三滑轮组包括位于所述上吊具上部的第十四滑轮,位于上吊具下部的第十五滑轮,以及第十滑轮和第十一滑轮,所述第十滑轮与所述第十一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十四滑轮,来自于第一水平滑轮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伸出端先从上部绕过第十四滑轮,再从第十五滑轮的下部绕回第十四滑轮上,接着从下方绕过第十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kll)横向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一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竖向改向180°,最终设置在上吊具的底部上。第二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靠近所述第二驱动卷筒设置,用于改变第二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下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二过渡滑轮组,所述第二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二驱动卷筒的第二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小车和下吊具上的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用于改变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下吊具上。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下小车顶部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四水平滑轮和第五垂直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第六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吊具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七滑轮,设置在下吊具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八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吊具底部的第九滑轮,以及第十二滑轮和第十三滑轮,所述第五垂直滑轮与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七滑轮与所述第八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下吊具的内部,所述第十二滑轮与所述第十三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六滑轮,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五垂直滑轮,第二起升钢丝绳竖直向上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第二起升钢丝绳水平改向180°,然后依次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从下部绕过第七滑轮,再从上部绕过第八滑轮,竖直向下改向后接着从下部绕过第九滑轮,然后从另一个第八滑轮的上部绕到另一个第七滑轮的下部,竖直向上改向后接着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然后绕过第十二滑轮,横向向上改向180度,最后从上部绕过第十三滑轮,竖向改向180度,最后绕出到所述下吊具上。所述第七滑轮和第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小车起升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起升或降落的上小车起升机构(b1)和用于驱动下小车起升或降落的下小车起升机构(b2);双小车牵引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前后水平行走的上小车牵引机构(c1)和用于驱动下小车前后水平行走的下小车牵引机构(c2);以及双小车缠绕系统,连接于所述双小车起升机构和双小车牵引机构,所述双小车缠绕系统在受到所述双小车起升机构驱动时能够带动双小车吊具起升或降落,在受到所述双小车牵引机构驱动时能够带动双小车吊具沿水平方向前后行走;所述双小车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吊具的起升和下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驱动下小车吊具的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k10),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k10)上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k11),用于水平托起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11)的若干第一托辊(k12),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11)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上小车(k40)上,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卷筒(k20),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至少一条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用于水平托起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若干第二托辊(k22),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下小车(k70)上,若干第一托辊(k12)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k22)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10)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11)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迎九郑雪峰倪华杜蔚琼肖强刘长虹黄福安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