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混凝土输送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1258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5 1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混凝土输送设备,其中,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管(10)和设置在输送管(10)的末端的软管(20),输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输送管(10)和软管(20)之间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31),连接在输送管(10)的末端上,第一连接管(31)与软管(20)相互套接;弹性件(33),弹性件(33)的两端与第一连接管(31)和软管(20)分别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软管甩动和跳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混凝土输送设备
技术介绍
输送装置在输送时要求及时、精确的把待输送的物料输送到所要求的地点,对于混凝土输送设备而言,需要把混凝土输送到所要求的施工地点,在输送过程中,上下振动和水平面内的摆动无疑是最大的障碍。混凝土输送设备通过泵送回路中的液压驱动往复式活塞泵交替推动两个工作活塞压送混凝土,实现混凝土的连续输送。液压系统在完成换向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液压系统冲击现象,使得输送管内的混凝土压力与流速具有不连续性,不能维持恒定值。从而引起输送管内压力脉动载荷与末端摩擦脉动载荷,对输送管管壁产生周期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引起泵车臂架在水平面上的摆动和在垂直面上的振动,使得输送管末端的软管产生较大的振幅,无法精确定位,致使末端软管上下跳动左右甩动。泵车臂架的振动是影响混凝土输送设备整车性能和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振动过大会造成泵车臂架末端软管无法精确定位,同时产生的动应力直接影响泵车的疲劳寿命。随着高压、大排量泵送和超长臂架技术的发展,臂架振动问题将越发严重,如何有效抑制软管定位进而抑制泵车臂架振动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在图1所示的泵车尾臂布料示意图中,输送装置包括混凝土输送管10’、与输送管10’连接的软管20’以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安全绳装置50’,软管20’的具体结构参见图2,安全绳装置50’的具体结构参见图3。在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泵送混凝土的流向,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混凝土对输送管内壁会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的方向与混凝土的流向相同。当混凝土在输送管10’和软管20’之间实现转向时,混凝土会产生一个沿水平箭头方向所示的冲击力,此冲击力与混凝土流向相同,进而造成软管20’在左右方面的甩动。泵车作业时软管20’垂直向下,混凝土对软管20’内壁造成的摩擦力垂直于地面向下,这种载荷是一种周期性脉动载荷,这种载荷会作用到泵车臂架尾臂末端,相对于在一个悬臂梁末端施加一个周期性脉动载荷,引起臂架系统上下振幅加大,从而会造成软管上下跳动导致不能准确将混凝土输送到指定位置。针对上述问题,目前混凝土输送设备产品中,暂无特定的方案对软管的甩动和跳动进行控制缩小,在实际施工中,主要是靠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定位,人工的方式主要如下:1、工人直接用手固定软管,减少软管跳动和甩动,该方案危险性较大,当软管甩动范围较大时,可直接将人甩出至受伤,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工人劳动强度大;2、采用软管上系上塑料绳,人工拉着绳子来减缓软管振动,该方案较为安全,但减振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混凝土输送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软管甩动和跳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管和设置在输送管的末端的软管,输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输送管和软管之间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连接在输送管的末端上,第一连接管与软管相互套接;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与第一连接管和软管分别连接。进一步地,减振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管,软管的朝向输送管的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管中的一个与第二连接管相互嵌套设置,并与第二连接管之间形成导向通道,软管的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管中的另一个可移动地设置在导向通道内。进一步地,减振装置还包括:受限部以及与受限部配合并用于防止受限部脱离导向通道的限位部,受限部设置在软管的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管中的一个上,限位部形成在软管的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管中的另一个上或者形成在第二连接管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的外径大于第二管段的外径,第二连接管与第一管段连接,第二连接管和第二管段之间形成导向通道。进一步地,第一管段具有外螺纹,第二连接管具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进一步地,第二管段和软管之间设有第一导向套,第二连接管和软管之间设有第二导向套。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管具有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台阶部以形成限位部。进一步地,软管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台阶部以形成受限部。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在输送管和软管之间的安全绳,安全绳包括弹性段。进一步地,弹性件为弹簧,弹簧的一端通过第一抱箍与第一连接管连接,弹簧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抱箍与软管连接。进一步地,安全绳通过第三抱箍与软管连接,第二抱箍与第三抱箍点焊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混凝土输送设备,包括输送装置,输送装置为上述的输送装置。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减振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以及弹性件。第一连接管连接在输送管上并与软管相互套接,因此两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运动。弹性件的两端与第一连接管和软管分别连接,该弹性件用于软管移动后的复位。上述减振装置兼具有弹性和阻尼特性,输送装置作业时,软管摩擦力这种周期性脉动载荷经过上述结构时,减振装置能够吸收部分脉冲能量,软管摩擦力需经减振装置传递到用于安装输送管的尾臂末端。软管会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一连接管移动,弹性件被拉长或缩短,摩擦力消失时软管在弹性件的控制下复位。这样使得软管摩擦力这种周期性脉动载荷对尾臂末端的冲击减小,尾臂末端振动减小,进而软管甩动和跳动也就随之减小了。【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输送装置的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安全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输送装置的实施例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输送装置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的输送装置的B处放大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4的输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4的输送装置在回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4的输送装置的第一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4的输送装置的第二连接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0的第二连接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4的输送装置的软管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3示出了图4的输送装置的安全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输送管;20、软管;21、受限部;31、第一连接管;311、第一管段;312、第二管段;32、第二连接管;321、限位部;33、弹性件;331、第一抱箍;332、第二抱箍;41、第一导向套;50、安全绳;51、弹性段;52、第三抱箍。【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4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管10和设置在输送管10的末端的软管20,输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输送管10和软管20之间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31、以及弹性件33。在上述结构中,第一连接管31连接在输送管10的末端上,第一连接管31与软管20相互套接,弹性件33的两端与第一连接管31和软管20分别连接。在未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前现有技术中,泵送混凝土直接沿着尾臂输送管10进入软管20内,将混凝土输送到浇注位置。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混凝土对输送管10内壁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的方向与混凝土流向相同,泵车作业时软管20竖直向下设置,软管20受到的摩擦力垂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混凝土输送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管(10)和设置在所述输送管(10)的末端的软管(20),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输送管(10)和所述软管(20)之间的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31),连接在所述输送管(10)的末端上,所述第一连接管(31)与所述软管(20)相互套接;弹性件(33),所述弹性件(33)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31)和所述软管(20)分别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山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