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叶片,应用于风机上,包括风机叶片和捕风装置;风机叶片包括分别具有前沿和后沿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的前沿和下壳体的前沿相互连接并共同组成叶片的前缘部分,上壳体的后沿和下壳体的后沿相互连接并共同组成风机叶片的后缘部分;捕风装置包括底板和翼板,翼板与底板连接;底板固定在上壳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捕风装置使得风流从上壳体通过时,风流将在翼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风流的高静压区,提高上壳体表面风压和下壳体表面风压的压差,使得叶片能够获得更高的动能,提高了风机的发电量;同时还实现了叶根部分能够利用风能的为叶片提供动能的效果,进一步的提高了叶片对风能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叶片。
技术介绍
叶片做功的基本单元是翼型,翼型上下表面形成压力差,通过在叶轮旋转平面内的合力产生扭力,再加上风轮的转速,最终输出为功率,因此,翼型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风轮输出功率的基本要素;在正常攻角范围内,随着攻角的增加,叶片翼型的背风面靠近尾缘的部分会逐渐产生气流分离,形成比较高的静压区;但在叶片的迎风面,气流很少产生分离,在靠近尾缘的部分,相对速度较高,静压相对较低,进而导致翼型的性能不高;同时,又由于叶片叶根为圆柱状结构,因此叶片叶根的上下压差为零,对叶片的扭力无贡献,进一步的降低了叶片对风能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叶片。本技术方案通过捕风装置,使得风流从上壳体的前沿通过时,风流将经捕风装置的翼板到达风机叶片的后缘部分,使翼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风流的高静压区,以抵消下壳体表面所产生的静压,进而提高上壳体表面风压和下壳体表面风压的压差,使得叶片能够获得更高的动能,提高了风机的发电量;同时,通过在叶片的叶根部分设置捕风装置,使叶片的叶根部分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出现压差,为叶片提供扭矩,实现了叶根部分能够利用风能的为叶片提供动能的效果,提高了叶片对风能利用率,提升了风机的整体发电效率。本技术中的一种高效叶片,应用于风机上,包括风机叶片和捕风装置;所述风机叶片包括分别具有前沿和后沿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前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前沿相互连接,所述上壳体的后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后沿相互连接,所述上壳体的前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前沿共同组成所述叶片的前缘部分,所述下壳体的后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后沿共同组成所述风机叶片的后缘部分;所述捕风装置包括底板和翼板,所述翼板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翼板下表面与所述底板上表面之间具有小于或等于90°的夹角;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上壳体上。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壳体为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所述下壳体为所述风机叶片的背风面;所述风机叶片与所述风机连接的一端为叶根部分,所述风机叶片背向所述叶根部分的一端为叶尖部分;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叶根部分的迎风面上。上述方案中,所述翼板的侧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翼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30°?60°的夹角。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与在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后缘部分的一侧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板与所述上壳体通过胶接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捕风装置具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捕风装置沿叶根部分的所述后缘部分的形状依次排列。上述方案中,若干个所述捕风装置从所述叶根部分依次排列至所述风机叶片的最大弦长。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叶片,通过捕风装置,使得风流从上壳体的前沿通过时,风流将经捕风装置的翼板到达风机叶片的后缘部分,使翼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风流的高静压区,以抵消下壳体表面所产生的静压,进而提高上壳体表面风压和下壳体表面风压的压差,使得叶片能够获得更高的动能,提高了风机的发电量;同时,通过在叶片的叶根部分设置捕风装置,使叶片的叶根部分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出现压差,为叶片提供扭矩,实现了叶根部分能够利用风能的为叶片提供动能的效果,提高了叶片对风能利用率,提升了风机的整体发电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尚效叶片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图1A-A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高效叶片中捕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高效叶片中底板与翼板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高效叶片中正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高效叶片中上壳体与捕风装置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风机叶片 2、捕风装置11、上壳体 12、下壳体 13、前缘部分 14、后缘部分15、叶根部分 16、叶尖部分 21、底板22、翼板23、通槽211、前板 212、后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是一种高效叶片,应用于风机(图中未示出)上,包括风机叶片1和捕风装置2 ;风机叶片1包括分别具有前沿和后沿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的前沿和下壳体12的前沿相互连接,上壳体11的后沿和下壳体12的后沿相互连接,上壳体11的前沿和下壳体12的前沿共同组成叶片的前缘部分13,下壳体12的后沿和下壳体12的后沿共同组成风机叶片1的后缘部分14 ;捕风装置2包括底板21和翼板22,翼板22与底板21连接,翼板22下表面与底板21上表面之间具有小于或等于90°的夹角;底板21固定在上壳体11上。进一步的,上壳体11为风机叶片1的迎风面,下壳体12为风机叶片1的背风面;风机叶片1与风机连接的一端为叶根部分15,风机叶片1背向叶根部分15的一端为叶尖部分16 ;底板21固定在叶根部分15的迎风面上。优选的,翼板22的侧面与底板21的上表面连接。优选的,翼板22的下表面与底板2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30°?60°的夹角。优选的,翼板22的下表面与底板2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53°。优选的,底板21的下表面与在上壳体11朝向后缘部分14的一侧连接。优选的,底板21与上壳体11通过胶接连接,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优选的,捕风装置2具有若干个,若干个捕风装置2,若干个捕风装置2沿叶根部分15的后缘部分14依次排列;若干个捕风装置2从叶根部分15依次排列至风机叶片1的最大弦长。优选的,所述捕风装置2的翼板22的两侧分别具有通槽23,通槽23连通翼板22的上下表面。具体的,翼板22将底板21分隔为前板211和后板212,底板21的长度为500mm±2mm,底板21的宽度为110mm土 1mm,翼板22的长度为256mm土 1mm。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将上壳体11设置为风机叶片1的迎风面,通过在风机叶片1的上壳体11朝向后缘部分14设置捕风装置2,使得风流从上壳体11的前沿通过,经捕风装置2的翼板22到达风机叶片1的后缘部分14,使翼板22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风流的高静压区,进而提高上壳体11表面风压和下壳体12表面风压的压差,使得叶片能够获得更高的动能,进而提高了风机的发电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高效叶片,应用于风机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叶片和捕风装置; 所述风机叶片包括分别具有前沿和后沿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前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前沿相互连接,所述上壳体的后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后沿相互连接,所述上壳体的前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前沿共同组成所述叶片的前缘部分,所述下壳体的后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后沿共同组成所述风机叶片的后缘部分; 所述捕风装置包括底板和翼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叶片,应用于风机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叶片和捕风装置;所述风机叶片包括分别具有前沿和后沿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前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前沿相互连接,所述上壳体的后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后沿相互连接,所述上壳体的前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前沿共同组成所述叶片的前缘部分,所述下壳体的后沿和所述下壳体的后沿共同组成所述风机叶片的后缘部分;所述捕风装置包括底板和翼板,所述翼板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翼板下表面与所述底板上表面之间具有小于或等于90°的夹角;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上壳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知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