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板的转向装置,其包括: 一机台; 一输送装置,其又包括数支转动杆、数个滚轮、一入料马达及一搭接的传动皮带,其中数支转动杆跨设在机台上方的两侧,并使该数支转动杆的一端穿出机台的一侧,而其中一支转动杆的另一端穿出该机台的另一侧,每支转动杆上穿设有数个滚轮,该传动皮带与数支转动杆穿出机台一侧的一端接触,该入料马达的输出轴则与伸出机台上方另一侧的该一支传动杆的另一端相固接,并通过该传动皮带与该数支转动杆传动连接; 一旋转盘,是位于该滚轮的下方,并向下固设一转轴,该旋转盘相对于其上方的数个滚轮分别设有使每个滚轮凸露的孔; 一升降架,其底部固定在升降气缸的上部,而该升降气缸则固定在机台中部横梁上;该旋转盘转轴定位于该升降架上; 其特征在于: 前述升降架设置一马达及一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固设在该马达的输出轴上; 前述旋转盘转轴固设一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与前述驱动齿轮相啮合; 一对阻尼缓冲器,是分别设置于前述旋转盘转轴位于升降架顶端部位的相对两侧; 一光电开关,其包括一遮光转盘与两个光耦合器,该遮光转盘借助其中部通孔穿套固定在前述转轴上,该遮光转盘间隔90°设一透光孔,而两光耦合器相对设置在该遮光转盘的周缘,并分别固定在位于升降架顶端的固定架上,该两光耦合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可程序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路板的转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以马达驱动旋转盘回转,并以光电开关作为控制器,具有能将电路板快速且精准转向的电路板的转向装置。由上述可知,该专利是以回转气缸令旋转盘回转,但回转气缸的动作特性,是无法连续回转,必须反转回到初始位置,才能再进行下一次的转向,这样,每一次的转向,都需经由正反两次的回转,才能完成一次的转向工作,势必会耗费许多时间,必然影响到转向效率。再者,回转气缸一旦设定好转动方向后,就无法再反向转向,当有电路板必须进行不同转向的制程时,则须让工作中断而重新设定;且回转气缸的转向稳定度不佳,精度差,造成转向后的电路板会有所偏斜,严重的话,会影响制品品质。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路板的转向装置,其包括一机台;一输送装置,其又包括数支转动杆、数个滚轮、一入料马达及一搭接的传动皮带,其中数支转动杆跨设在机台上方的两侧,并使该数支转动杆的一端穿出机台的一侧,而其中一支转动杆的另一端穿出该机台的另一侧,每支转动杆上穿设有数个滚轮,该传动皮带与数支转动杆穿出机台一侧的一端接触,该入料马达的输出轴则与伸出机台上方另一侧的该一支传动杆的另一端相固接,并通过该传动皮带与该数支转动杆传动连接;一旋转盘,是位于该滚轮的下方,并向下固设一转轴,该旋转盘相对于其上方的数个滚轮分别设有使每个滚轮凸露的孔;一升降架,其底部固定在升降气缸的上部,而该升降气缸则固定在机台中部横梁上;该旋转盘转轴定位于该升降架上,而升降架由设置于机台的升降气缸控制升降;其特征在于前述升降架设置一马达及一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固设在该马达的输出轴上;前述旋转盘转轴固设一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与前述驱动齿轮相啮合;一对阻尼缓冲器,是设置于前述旋转盘转轴位于升降架顶端部位的相对两侧;一光电开关,其包括一遮光转盘与两个光耦合器,该遮光转盘借助其中部通孔穿套固定在前述转轴上,该遮光转盘间隔90°设一透光孔,而两光耦合器相对设置在该遮光转盘的周缘,并分别固定在位于升降架顶端的固定架上,该两光耦合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可程序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并由该可程序控制器输出控制讯号令马达停止或动作。前述的电路板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一对阻尼缓冲器中的两个摩擦块的凹弧面相对包覆在套设于前述转轴的摩擦轮外侧,该摩擦轮是借助键套设固定在该转轴上,一对阻尼缓冲器的两个C形定位框的开口相对朝向该摩擦轮,导杆水平穿过该C形定位框后其端部顶掣在相应的一个摩擦块上,弹簧套设在该摩擦块与定位板间的导杆上,使摩擦块顶靠于该摩擦轮,而调整件调整顶掣于该定位板,该定位板借助设置于C形定位框的调整件改变位置,而调整该弹簧的顶掣力。前述的电路板的转向装置,其中调整件为调整螺杆,其螺杆端部穿过C形定位框而顶掣在位于C形定位框内的定位板上。本技术以马达驱动旋转盘回转,并以光电开关作为控制器,具有能将电路板快速且精准转向的功效。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图2所示A-A断面的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B-B断面的剖视图。图4A是图4所示的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C-C断面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光电开关驱控马达刹车的电路原理图。图7是本技术的详细电路图。前述一对阻尼缓冲器(34)包括两个C形定位框(343)、两个摩擦块(344)、两个调整件(347)、两块定位板(345)、四支导杆(3431)、四个弹簧(346),两个摩擦块(344)的凹弧面相对包覆在套设于前述转轴的摩擦轮(342)外侧,该摩擦轮(342)借助键(341)套设固定在该转轴(32)上,一对阻尼缓冲器(34)的两个C形定位框(343)的开口朝向该摩擦轮(342),每个导杆(3431)水平穿过该C形定位框(343)后其端部顶掣在相应的一个摩擦块(344)上,每个弹簧(346)套设在该摩擦块(344)与定位板(345)间的导杆(3431)上,使摩擦块(344)顶靠于该摩擦轮(342),而调整件(347)调整顶掣于该定位板(345)。前述调整件(347)为调整螺杆,其螺杆端部穿过C形定位框(343)而顶掣在位于C形定位框(343)内的定位板(345)上。前述定位板(345)可借助设置于C形定位框(343)的调整件(347)改变位置,而调整该弹簧(346)的顶掣力。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当电路板由输送装置(2)输送至旋转盘(3)上方时,该升降气缸(41)就将升降架(4)连同旋转盘(3)一起向上推升,再由该马达(5)及其驱动齿轮(51)驱动转轴(32),使旋转盘(3)将电路板转向至预定的角度,再令旋转盘(3)下降,让已转向的电路板继续由输送装置(2)向后续制程输送。而本技术是以马达(5)为驱动的动力源,其本身具有较高精度的定位特性,并搭配有阻尼缓冲器(34)提升制动力,且正反转皆可操作,以节省转向时程(例如须正转270°则令其反转90°即可,回转气缸则无法如此动作),使电路板的转向角度能更为精准。另,如图4A所示,该光电开关(6)设置两个光耦合器(62),分别侦测正转或反转到达旋转定位的输入讯号,是为了避免不同转向的转动惯量互相累积,而造成转向角度的误差;以图4对此做一说明,当光耦合器(62)侦测到遮光转盘(61)的透光孔(611),会由于转动惯量而无法使转轴(32)立即停止,但如果转动方向不变,因为转动惯量也不会变,所以每次所转向的角度仍相同,并不会造成误差。但如果只使用单一光耦合器,且又必须一正一反的转向,则会因转动惯量而造成转向角度的误差,所以必须将此误差考虑在内,而再设置一反转用的光耦合器,则不会造成转向角度的误差。图6是本技术的光电开关驱控马达转动的电路原理图,当马达(5)欲正转或反转时,则分别由可程序控制器(7)所连接的继电器在R3(71)及继电器R4(72)来控制;此时设于遮光转盘(61)两侧的两光耦合器(62),其中一个是用来侦测正转(左边),而另一个则是用来侦测反转(右边),因此正转时左边的光耦合器(62)才起作用,而反转时右边的光耦器(62)才起作用,所以左、右两个光耦器(62)分别形成二个旋转定位的控制点,而当遮光转盘(61)达到预定的旋转定位1或旋转定位2时,可程序控制器(7)即由继电器R5(73)令马达(5)刹车而停止转动。图7是本技术有关图6所示的具体可实施的详细电路图,熟悉此项技术者皆可据此实施,在此特予公开供参考。至于本技术所采用的可程序控制器(7)是采用日本三菱FX-ON/OS型号的控制器,其是装设在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控制箱(11)内部,而用以驱动转动杆(21)的入料马达(23)是由可程序控制器(7)的继电器R1(74)控制启动或停止。总之,本技术是以马达搭配阻尼缓冲器驱动旋转盘回转,并以双耦合器的光电开关连接可程序控制器,具有能将电路板快速且精准转向的功效。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揭示的构造,为昔所无,且确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并具可供产业利用价值,完全符合新型专利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请。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电路板的转向装置,其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平尧,
申请(专利权)人:黄平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