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提供芯纱(C)的芯纱供给单元(50),具备对芯纱(C)付与张力的张力付与部(60)、以及向前顶辊(19a)送出芯纱(C)的芯纱送出部(90),芯纱送出部(90)中芯纱(C)的送出路径设置在连接送出路径的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直线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
技术介绍
以往,我们知道具备将芯纱送出到牵伸装置的芯纱送出部的芯纱供给装置(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12-131591号公报(专利文献1))。芯纱供给装置需要给牵伸装置的规定位置提供芯纱。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芯纱供给装置中,通过在芯纱送出部的芯纱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配置弯曲的管来控制芯纱的送出方向。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芯纱供给装置中,在管的弯曲部分,芯纱边挤压在管的内周面上边行走。会发生附着在芯纱上的油剂变得容易堆积在管内这样的事情。因此,在芯纱送出部中的芯纱送出路径上,要求抑制上述油剂堆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提供能够抑制附着在芯纱上的油剂堆积的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为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为提供芯纱的芯纱供给单元,具备:张力付与部,对芯纱付与张力;以及芯纱送出部,送出芯纱,芯纱送出部中芯纱的送出路径设置在连接送出路径的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直线上。在该芯纱供给单元中,由于在芯纱送出部内送出路径不弯曲,因此芯纱送出部能够直线状地送出芯纱。由此,在芯纱送出部中的芯纱的送出路径上能够抑制附着在芯纱上的油剂堆积。芯纱送出部具备在内部形成送出路径的路径形成部,路径形成部的内径可以为1mm以上、10mm以下。由此,在芯纱送出部维护时,能够容易地进行路径形成部内部的确认作业和扫除作业等。形成在张力付与部与芯纱送出部之间的芯纱的第1纱道中的芯纱的行走方向与芯纱送出部送出的芯纱的第2纱道中的芯纱的行走方向也可以不同。其结果,能够提高张力付与部及芯纱送出部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例如,能够向芯纱供给目的地送出芯纱地配置芯纱送出部,并且避免与其他部件干涉地配置张力付与部和芯纱送出部。本专利技术另一方案的芯纱供给装置具备上述芯纱供给单元和引导从芯纱送出部送出的芯纱的筒状的芯纱引导部,在芯纱引导部的内侧以包含连接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直线的方式形成芯纱的行走区域。因此,芯纱引导部不用使行走路径弯曲就能够引导从芯纱送出部送出的芯纱。由于设置了芯纱引导部,因此能够更确实地向芯纱供给目的地提供芯纱。本专利技术再一个方案的纺纱机具备上述芯纱供给单元或芯纱供给装置、牵伸纤维束的牵伸装置、以及以芯纱为芯对纤维束付与捻生成纺纱的纺纱装置,牵伸装置具有支承牵伸纤维束的辊、并且能够摆动到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的牵伸摇架,芯纱供给单元配置在牵伸摇架的摆动区域的外侧。因此,在使牵伸摇架摆动之际没有改变芯纱供给单元的位置的必要,作业效率提尚ο在纺纱机中,送出路径朝向配置在牵伸装置中的纤维束的行走方向的最下游的最下游辊的周面;在从与最下游辊的旋转中心线和纤维束的行走路径两者垂直的方向看的情况下,连接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直线相对于最下游辊的旋转中心线倾斜。这种情况下,送出到最下游辊的周面的芯纱的纱端变得易于跟随旋转的最下游辊。即,能够确实地使芯纱汇合到纤维束内。在纺纱机中,在从与最下游辊的旋转中心线和纤维束的行走路径两者垂直的方向看的情况下,连接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直线与最下游辊的旋转中心线形成的角度在20°以上、80°以下。这种情况下,能够更确实地使芯纱汇合到纤维束内。在纺纱机中,在沿最下游辊的旋转中心线看的情况下,连接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直线与牵伸装置中的纤维束的行走路径形成的角度为30°以上、80°以下。这种情况下,能够更确实地使芯纱汇合到纤维束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形态的纺纱机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图3为图2的纺纱单元的芯纱供给单元的立体图;图4为图2的纺纱单元中芯纱供给单元及其周边部分的侧视图;图5为图2的纺纱单元中芯纱供给单元及其周边部分的侧视图;图6Α为图3的芯纱供给单元的张力付与部的侧视图;图6Β为图3的芯纱供给单元的张力付与部的侧视图;图7为图3的芯纱供给单元的芯纱送出部的局部剖视图;图8为表示图2的纺纱单元中牵伸装置与芯纱供给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图9为图2的纺纱单元中芯纱供给单元及其周边部分的侧视图;图10为图2的纺纱单元中芯纱供给单元及其周边部分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形态。另外,在各图中,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添加相同的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鼓风箱4和动力箱5。多个纺纱单元2排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从纱条S和芯纱C生成纺纱Υ并卷绕成卷装Ρ。接头台车3在纺纱Υ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鼓风箱4中收容有用来在纺纱单元2的各部产生吸引流和捻回流等的空气供给源等。动力箱5内收容有用来给纺纱单元2的各部提供动力的原动机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纱条S和纺纱Υ的行走路径中提供纱条S的一侧称为“上游侧”,将卷绕纺纱Υ的一侧称为“下游侧”。并且,将相对于接头台车3纺纱Υ行走的一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的一侧称为“后侧”。本实施形态中,沿多个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作业通道(图示省略)设置在纺纱机1的前侧。因此,操作人员能够从该作业通道进行各纺纱单元2的操作及监视等。如图1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从上游侧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芯纱供给装置40、气流纺纱装置(纺纱装置)7、纺纱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积存装置14、给蜡装置11和卷绕装置12。这些装置使上游侧为机体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即下游侧为机体高度方向上的下侧)地用机体框13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另外,将纺纱单元2中除了芯纱供给装置40的上述装置称为主体单元30。即,主体单元30由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纺纱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积存装置14、给蜡装置11、卷绕装置12和机体框13构成。牵伸装置6牵伸纱条S生成纤维束F。牵伸装置6从上游侧开始依次具备后辊对15、第三辊对16、在各辊上架设了龙带17的中间辊对18、以及前辊对19。各辊对15、16、18、19牵伸从条筒(图示省略)提供的纱条S并使其从上游侧行走到下游侧。如图5所示,后辊对15由后顶辊15a和后底辊15b构成。后顶辊15a配置在比后底辊15b靠上侧。第三辊对16由第三顶辊16a和第三底辊16b构成。第三顶辊16a配置在比第三底辊16b靠上侧。中间辊对18由中间顶辊18a和中间底辊18b构成。中间顶辊18a配置在比中间底辊18b靠上侧。前辊对19由前顶辊(最下游辊)19a和前底辊19b构成。前顶辊19a配置在比前底辊19b靠上侧。后顶辊15a、第三顶辊16a、中间顶辊18a及前顶辊19a能够旋转地支承在牵伸装置6的牵伸摇架68上。各顶辊15a、16a、18a、19a以规定压力与各底辊15b、16b、18b、19b接触,从而从动旋转。牵伸摇架68能够以支轴69为中心摆动到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地设置,该牵伸位置为各顶辊15a、16a、18a、19a以规定压力与各底辊15b、16b、18b、19b接触的位置,该非牵伸位置为各顶棍15a、16a、18a、19a尚开各底棍15b、16b、18b、19b的位置。即,牵伸摇架68通过以支轴69为中心摆动,从而能够相对于牵伸装置6的牵伸座29开闭。牵伸摇架68的摆动用设置在牵伸摇架68上的手柄(图示省略)实施。如图1及图2所示,芯纱供给装置40从芯纱卷装CP退绕芯纱C,给牵伸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供芯纱的芯纱供给单元,具备:张力付与部,对上述芯纱付与张力;以及芯纱送出部,送出上述芯纱,上述芯纱送出部中上述芯纱的送出路径设置在连接上述送出路径的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直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盐田健,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