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隔板改良结构,包括复数组定位单元与至少三缓冲区;每一定位单元分别包括一靠合部、一第一、二定位机构,靠合部呈等宽环绕状,第一、二定位机构分别设于靠合部的内、外侧,且高度分别高于及低于靠合部的高度,其中第二定位机构包括复数组分别呈阶梯状的凹部,缓冲区以互补形状设于每一定位单元外侧;较大的柱筒状物件可分别定位于靠合部的外缘处与凹部下表面,而较小的柱筒状物件则可分别定位于靠合部的内缘处与靠合部下表面。(*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隔板结构,特别为一种可同时定位上下层多个不同周径的柱筒形物件的中隔板改良结构。目前用以堆叠柱筒形物件(比如轮胎钢圈或化学药品筒、核废料筒…等)的置放结构,大致是利用隔板加以堆叠。比如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对于轮胎钢圈70使用的习知隔板90而言,其多为表面平滑的塑胶瓦楞纸板,其可提供钢圈70以横躺平置的方式排列放置于其上,并依此方式层层堆叠,当需移动搬运时,则以细绳稍事捆绑后,整体置于栈板上,再由铲车铲堆运送。然而,此一堆叠方式不仅因定位性不足,容易造成钢圈70彼此之间会横移撞击造成损伤,且其稳固性不足,当利用铲车、货柜运输时,容易造成钢圈70倾倒、掉落。本技术创作人长期从事此相关技术的设计与制造,有鉴于习知结构的缺点,故经潜心研究后始提供本案,以期便利使用者的使用,并造福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隔板改良结构,其可同时适用于多种不同周径的柱筒形物件定位用。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隔板改良结构,其具有定位性良好且可快速及稳固地定位柱筒形物件。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隔板改良结构,其可便于搬运、不易倾倒的柱筒形物件定位用。本技术“中隔板改良结构”,其主要是可用以承载复数个不同周径大小的柱筒形物件,并做为分隔上下层柱筒形物件之用;该中隔板是主要包括复数组定位单元与至少三缓冲区。每一定位单元分别包括一靠合部、一第一定位机构与一第二定位机构。该靠合部是以一内缘线与一外缘线界定形成一等宽的环绕状等高面。该第一定位机构设于该靠合部的内侧,第一定位机构的外侧端缘邻接该靠合部的内缘线,且第一定位机构高度高于该靠合部的高度。该第二定位机构包括有至少三组凹部,该第二定位机构设于该靠合部外侧,每组凹部是呈阶梯状凹陷,且每组凹部至少分别包括有第一阶面与第二阶面,而该等第一阶面与第二阶面是由靠合部由内往外逐次排列,且其高度亦由靠合部由内往外逐次降低。该等缓冲区分别设于每一定位单元的外侧,缓冲区的外型轮廓恰与相邻的定位单元呈互补形状,且缓冲区的高度是高于靠合部的高度。以便当承载较大柱筒形物件时,该等较大柱筒形物件以其下缘定位于靠合部的外缘线上,而当承载较小柱筒形物件时,该等较小柱筒形物件则以其下缘定位于靠合部的内缘线上;此外,对于下层较大柱筒状物件而言,其上缘定位于第一阶面下表面,而对于下层较小柱筒状物件而言,其上缘定位于靠合部下表面;藉此,即可以本技术定位不同周径大小的上层柱筒状物件,及下层柱筒状物件。其中,较佳地是,该中隔板上的复数组定位单元与缓冲区可以采一体成形制成,例如以塑胶材质热压制成,或其他等效的材料或制法。其中相邻的两凹部,其两者的最外层阶面是位于同一平面。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及其特征,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是习知用于定位柱筒形物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外观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上视图。图4是图3中A-A截面线的结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配合堆叠定位较大周径的轮胎钢圈实施例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配合堆叠定位较小周径的轮胎钢圈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请配合参阅图2至图5,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中隔板10是应用于承载不同周径(规格尺寸)的铝合金钢圈70、71之用,且其又可具有分隔上、下层的钢圈70、71的功效,藉此提供采以上下垂直方向的堆叠方式储存或运送该等钢圈70、71。于本实施例中,该中隔板10是采用塑胶材质配合热压的制造方式而一体制成。如图所示,该中隔板10主要包括有五组定位单元20与八个缓冲区60。其中,每一定位单元20分别包括一靠合部30、一第一定位机构40与一第二定位机构50。于本实施例中,该等靠合部30分别呈等宽的环绕状,且为了保持该等靠合部30的完整性,以利钢圈70的定位,该等靠合部30皆完整地设于该中隔板10的周边内侧,亦即其皆未直接接触于该中隔板10的周边上;该等靠合部30分别以一内缘线31与一外缘线32界定形成一等宽的环绕状等高面33。该第一定位机构40设于该靠合部30的内侧,该第一定位机构40的外侧端缘邻接该靠合部30的内缘线31,且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机构40高度是高于该靠合部30的高度。该第二定位机构50分别包括至少三组凹部51,52,53设于该靠合部30外侧,每组凹部51,52,53是呈阶梯状凹陷,而分别包括有一第一阶面511,521,531与一第二阶面512,522,532,该等阶面高度是由靠合部30由内往外逐渐降低,亦即第二阶面512,522,532的高度低于第一阶面511,521,531;其中,于本实施例中,每两相邻的第二阶面512,522,532是共同设置于同一平面上。该等缓冲区60则分别设于每一定位单元20的外侧,缓冲区60的外型轮廓恰与相邻的定位单元20呈互补形状,且缓冲区60的高度是高于靠合部30的高度。如图5所示,当以本技术的中隔板10、10’、10”承载周径较大的柱筒形物件70、70’时,每一柱筒形物件70、70’的下缘可分别置于靠合部30、30’等高面33、33’的外缘线32、32’上,并由邻接靠合部30、30’的缓冲区60、60’的外侧端缘而加以卡合定位;而该等柱筒形物件70、70’的上缘则可定位于上层中隔板10’、10”的凹部51’、52’、51”、52”的第一阶面511’、521’、511”、521”下表面处,而由第二阶面512’、522’、512”、522”加以卡合定位;依前述方式层层向上堆叠,即可快速地收藏堆叠并定位复数层较大的柱筒形物件70、70’。如图6所示,当以本技术的中隔板10、10’、10”承载周径较小的柱筒形物件71、71’时,每一柱筒形物件71、71’的下缘可分别置于靠合部30、30’等高面33、33’的内缘线31、31’上,而由靠合部30、30’内侧的第一定位机构40、40’的外侧端缘而加以卡合定位;而该等柱筒形物件71、71’的上缘则可定位于上层中隔板10’、10”的靠合部30,30’下表面处,而由第一阶面511’,521’、511”、521”加以卡合定位依前述方式层层向上堆叠,即可快速地收藏堆叠并定位复数层较大的柱筒形物件71、71’。综上所述,本技术“中隔板改良结构”确能藉所揭露的构造达到创作目的,具进步性与实用性功能。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凡依据本技术的精神所衍生的各种修饰与变化,仍不脱本技术的范畴,故仍应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中隔板改良结构,用以承载复数个不同大小的柱筒形物件并做为分隔上下层柱筒形物件之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复数组定位单元,每一定位单元分别包括一靠合部,是以一内缘线与一外缘线界定形成一等宽的环绕状等高面;一第一定位机构,设于该靠合部的内侧,第一定位机构的外侧端缘邻接该靠合部的内缘线,且第一定位机构高度高于该靠合部的高度;一第二定位机构,包括至少三组凹部设于该靠合部外侧,每组凹部是呈阶梯状凹陷,且分别至少包括有第一阶面及第二阶面,该第一阶面与第二阶面是由靠合部由内往外逐次排列,且该第一阶面与第二阶面的高度是由靠合部由内往外逐次降低;以及至少三缓冲区,分别设于每一定位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隔板改良结构,用以承载复数个不同大小的柱筒形物件并做为分隔上下层柱筒形物件之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复数组定位单元,每一定位单元分别包括:一靠合部,是以一内缘线与一外缘线界定形成一等宽的环绕状等高面;一第一定位机构,设于该靠合部的内侧,第一定位机构的外侧端缘邻接该靠合部的内缘线,且第一定位机构高度高于该靠合部的高度;一第二定位机构,包括至少三组凹部设于该靠合部外侧,每组凹部是呈阶梯状凹陷,且分别至少包括有第一阶面及第二阶面,该第一阶面与第二阶面是由靠合部由内往外逐次排列,且该第一阶面与第二阶面的高度是由靠合部由内往外逐次降低;以及至少三缓冲区,分别设于每一定位单元的外侧,该等缓冲区的外型轮廓恰与相邻的定位单元呈互补形状,且缓冲区的高度是高于靠合部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台聚,
申请(专利权)人:董台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