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结核病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779821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7 2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结核病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主要由大黄3~15份,白芍9~15份,白及6~15份,巴豆霜:0.1~0.3份,并制成丸剂,所述巴豆霜为巴豆粉与淀粉的混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完全采用中药材制成,具有抗痨杀菌、排脓生肌、消肿止痛、修复神经、促进结核病灶的吸收与修复,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等优点。主要适应于骨与关节结核合并脓肿窦道、脊柱结核合并肺结核、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肠结核及肾结核等功效,而且无手术创伤的痛苦及风险,特别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小、见效快、疗程短且价格低廉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结核病曾经得到过有效的控制,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该病疫情又急剧恶化与回升,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达800万,死亡人数300多万,形成第3次回升高峰。而中国则位居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第2位,约有5.5亿人感染了结核菌。在造成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众多原因中最主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有以下2种情况:㈠Η IV /A IDS病人与结核菌的双重感染,其中结核病已成为其重要致死原因;㈡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传播,有可能使结核病再次成为不治之症。鉴于控制结核病的严峻形势,2006年WHO提出了 “2006-2015年全球遏止结核病计划”,内容包括遏止患病率的增高趋势,研制新型抗结核药物及疫苗,治疗5000万结核杆菌感染患者和80万耐多药结核杆菌感染患者。在结核病的防治中,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当数链霉素(SM),该药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后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表现得以改善,并可使痰菌暂时性阴转。在氨水杨酸(PAS)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SM加PAS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异烟肼(INH)发现后,又有人对单用INH和联用INH+PAS或SM进行了对比治疗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即SM+INH+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PAS替换为乙胺丁醇(EMB)或氨硫脲(TBI),俗称“老三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利福平(RFP)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吡嗪酰胺(PZA)的重新认识,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短程化疗又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除了上述的西药治疗结核病外,中医在治疗结核病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有着独特的效果,特别是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和治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抗痨主要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中药配合西药化疗,不仅能促进痰菌阴转、空洞闭合、病灶和胸水吸收及防止胸膜粘连肥厚,而且可缓解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迅速改善结核症状,进而提闻疗效。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和诊疗标准,对该病的治疗多局限于一般的临床观察,而临床实验研究则较少,对耐多药结核病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杀灭或强力抑制结核杆菌作用的中药制剂不多。因此,一种组方简单,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小、见效快、疗程短、疗效可靠且价格低廉的抗结核病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就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结核病的药物,特别是一种组方简单、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小、见效快、疗程短、疗效可靠且价格低廉的抗结核病的中成药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由以下重量组份组成:大黄3?15份,白芍9?15份,白及6?15份,巴豆霜:0.1?0.3份,并制成丸剂。将白芍、白及、大黄粉碎成250 μ m以下的粉状,最好粉碎至150 μ m以下。所述巴豆霜通过巴豆粉加入淀粉调整含油量后得到:将1重量份巴豆仁粉加入1.5?1.7重量份的淀粉并混合均匀即得巴豆霜,所述巴豆仁粉为颗粒度250 μ m以下的粉状,最好为颗粒度150 μ m以下的粉状。也可将巴豆仁加入1.5?1.7重量份的淀粉后再磨成粉状得巴豆霜。所述巴豆霜的最终含油量最好为18%?20%。本专利技术的丸剂最好通过以下方法制取:按比例取粉碎后的白芍、白及、大黄和巴豆霜,按总量100重量份中加入3?5重量份蜂蜡和80?100重量份水,在50?80°C温度下拌和均匀制成丸粒后晾干。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完全采用中药材制成,通过安徽省药物临床评价中心对感染性结核菌小鼠的保护作用实验、对感染性结核豚鼠的保护作用实验等,结果均证明该药物疗效好且无毒,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在大量的临床观察中也反复地进行了验证,具有抗痨杀菌、排脓生肌、消肿止痛、修复神经、促进结核病灶的吸收与修复,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等优点。主要适应于骨与关节结核合并脓肿窦道、脊柱结核合并肺结核、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肠结核及肾结核等功效,而且无手术创伤的痛苦及风险,特别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小、见效快、疗程短且价格低廉等优点。【附图说明】以下结合典型的临床病例及用药前后的X线片或CT片的对比,对本专利技术的效果进行进一步说明。图1为临床病例1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为临床病例2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3为临床病例3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4为临床病例4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5为临床病例5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6为临床病例6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7为临床病例7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8为临床病例8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9为临床病例9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0为临床病例10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1为临床病例11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2为临床病例12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3为临床病例13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4为临床病例14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5为临床病例15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6为临床病例16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7为临床病例17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8为临床病例18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19为临床病例19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0为临床病例20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1为临床病例21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2为临床病例22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3为临床病例23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4为临床病例24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5为临床病例25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6为临床病例26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7为临床病例27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8为临床病例28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29为临床病例29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图30为临床病例30中使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前后的对比图。病例1:徐XX,女,19岁,咳嗽、发热1月余,有盗汗史。2周前右胸肋区针刺样疼痛且伴胸闷感,乏力,食欲差,小便尚正常,大便干,1次/2天,3天前穿刺胸水1次,检见结核分支杆菌。检:神清,精神差,右胸肋区叩诊浊音( + ),听诊闻及胸壁摩擦音,T:38.5°C,血沉45mm/h,PPD(+)。X线胸片可见右侧中下肺野大片密度增高影,并可见“液平”征象,提示右侧胸腔积液。服药后1周发热、盗汗消失,食欲佳,3周后胸痛、胸闷、咳嗽等症状基本消退,二便正常,1月后无结核中毒症状。检:T:36.4°C,精神好,听诊无异常,叩诊(_),卧式自如,血沉22mm/h。服药3月后停药,休息4月余后复查,全身结核中毒症状消失,T:36°C,精神佳,听诊正常,叩诊(-),血沉7mm/h,肝肾功能无异常,半年后复查胸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明显吸收,两膈平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结核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以下重量组份组成:大黄3~15份,白芍9~15份,白及6~15份,粉碎后与巴豆霜0.1~0.3份混合并制成丸剂;所述巴豆霜为巴豆仁粉与淀粉的混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国强邱远金贾晓光陈书强李忠民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