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艾尔霍公司专利>正文

回转桥式连续输送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7797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一材料搬运设备,众所周知的回转桥式船用装载机或直线船用装载机,具有前、后枢轴支承和一可移动地横穿装卸桥的吊杆。装卸桥的前端支承可沿着平行于船延伸的前直线轨迹移动,而后支承可沿着垂直于前直线轨迹的方向延伸的后线状轨迹移动。该装卸桥装有一沿其长度且在吊杆上运行的输送机,该输送机从装卸桥的后端被供料。(*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材料搬运设备,特别是一种具有前、后枢轴支承的,一般称作直线式船用装载机或直线式装载机的回转桥式船用装载机。驱动装卸桥的前支承使其沿着平行于被装载的船的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直的或直线的轨迹移动,而后支承可沿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上述直轨迹方向延伸的后部轨迹移动。该装卸桥装有一个平行其轴线运行的输送机,在装卸桥尾端,另一输送机与后轨迹成一直线或成一角度的向该输送机供料。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开始接近位于装卸桥尾端的供料处。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最好是成为这样的取向,使其在供料处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向上倾斜,直到使它呈现沿装卸桥长度延伸的一流行的水平取向为止,此处在沿可移动地安装在装卸桥上的吊杆的长度而言,该取向连续。吊杆可通过装卸桥前端延伸,所以能使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将供料处材料连续地供给到船或其它载体上。本专利技术提出和解决了一些难题,即涉及了当所述装卸桥后支承在纵向和枢轴两方向运动时,有助于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的连续供料。此外,由于装在装卸桥上接近它的供料处的输送机优选的初始向上倾斜,这样大大减少了装卸桥全长,从而大大节省了空间、材料和相应成本。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类型的材料搬运设备通常非常庞大和复杂,在时间、材料、工程和成本上需要很大投资。这种设备一般涉及船用装载机,特别是众所周知的直线式船用装载机或直线式装载机。这样的设备可结合参照公开日为1974年12月24日的美国专利3,856,159和于1986年2月11日再版专利Re32,081。在今日世界,直线式船用装载机已非常普及并用在许多大规模的船用装载机中。至此,所有的直线式装载机均包括一可移动地装在沿装卸桥横向延伸的并基本上平行于正在装载的船的轨道上的前枢轴和一固定的后枢轴支承,后枢轴支承包括用于允许装卸桥相对于该固定的枢轴支承纵向移动的装置。然而,在装卸桥后部负荷的情况下,偏转方向交替的这样一种结构需要专门的设计。直线式装载机交替变化的实例已在上述专利中给出,其中,后枢轴支承并不固定而是装在垂直于前端轨道方向伸展的轨道上。然而,正如上述专利中所述,因为在没有固定的枢轴点处向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供料,这个实施例在向一个安装在回转装卸桥上的输送机连续供料方面产生了特殊的困难。由于这个原因,利用稳定的供料系统和一具有固定的后枢轴支承的全部现有设备价值几亿美元。现有设备和与每一设备有关的设计标准在于1991年3月出版的,松散固体搬运杂志Vol11,No1中由专利技术人加以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直接解决了具有上述交替结构即一可移动后枢轴支承的直线式装载机的供料问题,并且也通过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接近其供料点处呈一特殊向上倾斜的形状,减少了装卸桥自身整个成本和尺寸,因为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上不存在固定供料点,在已前的装载机上不能使用这一形状。简言之,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可在整个本专利技术中交替使用的带有一可移动的枢轴后支撑的一直线式装载机或直线桥式船用装载机或直线船用装载机。直线船用装载机包括一两点被支承的桥架,接近于船侧的一个前端,该船侧可沿着基本上平行于要装载的船或载体的纵轴的直线状轨道移动和远离载体或船的一后端。后端也装在其方向基本上垂直于要装载的船或载体的纵轴的轨道上。前、后支承都能进行枢轴运动。当装卸桥的前端沿着平行于载物运转的轨道移动时,后端支承上有力作用到枢轴上,同时与装卸桥的后端一起沿着轨道的垂直部分,纵向移动。因此,在前端平行于要装载的船或载体的纵轴移动时,装卸桥的后端移向或离开载体。装卸桥后端的枢轴运动是非常复杂的。装卸桥后端的速度以及运动和枢轴转动量如一函数变化,该函数是当装卸桥沿前部轨道移动时前端的横移速度和当沿着船侧长度测量时由前部轨迹的近似中心到前端部支撑部位的距离这两者的函数。由于在两点处支承装卸桥,这两点相对于装卸桥的长度和相邻或相对端部是固定的,在载荷作用情况下,装卸桥总是在一个方向偏转,意味着无应力循环。这是因为该枢轴点是装卸桥后端的支承点,它位于装卸桥上的一固定点处,但可随着整个装卸桥移动而移动,从而对于装卸桥的任何区段,特别是后端,避免有时处于压缩状态,而其它时间处于张紧状态。对照现存的工业实例,为了有一固定的后端供料处,后枢轴点保持固定,装卸桥的后端铰接其上并相对于固定的后枢轴纵向移动。在早期工业实例中,装卸桥后端的负荷轴承点随装卸桥相对固定后端枢轴点纵向移动而变化。因此,装卸桥的全长或跨度相对前、后支承是变化的,使得装卸桥后端有时是跨度部分,而在其它时候是吊杆,因为在一些位置上后端通过后端支承延伸,进而通过后端枢轴点,因而在后端部应力是反向或循环的。应认识到本实例中移动后枢轴,导致跨度长固定并且消除反向应力,从而装卸桥结构中材料费用显著增大。在目前工业型的直线式船用装载机上,仅仅用最短的装卸桥跨度就可适合于提供上层结构所需的横向位移,已知的典型结构是吊杆,通常,上层结构可移动地装在这种型式的装卸桥上。该跨度是当装卸桥垂直于正在装载船的轴线时,固定后枢轴和前端支承间的距离。目前广泛应用的全长桥跨是适用的,因为跨长并不改变,从而可移动地装在装卸桥上的上层结构更平衡和设计更经济。此外,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向上倾斜于它的在装卸桥后端的起点,并接近它的供料处。然后,输送机连续地向上倾斜以升到吊杆的平面,在那儿,即在供料期间,吊杆横穿装卸桥时,吊杆携带输送机。输送机终止或停在伸过正装载的船或载物的吊杆端。在供料处向上倾斜允许装卸桥全长进可能缩短,因为如果输送机在供料处下方呈水平取向,则供料处和输送机提升以横穿吊杆处间需要的距离非常大。所要求的这段距离是为了防止输送机在张力下从其支承处提升的倾向,因为这一倾向具有损失材料或更严重的机械损耗或甚至皮带断裂的危险。在取消了一个固定枢轴点位置处,将材料供给到直线式装载机上而产生了一个已有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随着后端同时进行的纵向和枢轴运动,在直线式船用装载机的后端进行连续地供料。该问题的解决更加经济,因为将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向上倾斜于它的供料处,能缩短整个装卸桥的长度。因而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具有后端支承的直线式船用装载机,它的后端支承能在纵向移动同时也能进行枢轴运动,而不用沿装卸桥长改变相应的支承点,并能从后端连续地供给材料而后端按所述的同时进行枢轴和纵向移动。本专利技术再一目的是提供一连续供料的直线式船用装载机,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它与供给船用装载机的输送机的方向有关,该输送机通常称为移动头,或往复输送机。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直线式船用装载机,它具有固定长度的跨度,整个跨度使可动地装在装卸桥上的可动上层结构横向移动,这种上层结构公知形式为吊杆。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装在装卸桥上输送机,它从装卸桥后端的供料处向上倾斜,从而由于输送机提升到吊杆平面(此时输送机在该平面上仍行走),减少了输送机沿桥长移动,所需的距离。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特点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述中更加明确。然而,应理解到,附图仅仅用于图示目的但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而这些限制将包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序号表示相同的构件。附图说明图1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回转桥式船用装载机后端部的局部示意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图1一部分的俯视图,示出了装在装卸桥上的输送机定向地铰接在输送材料的输送机的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散料从供料区装载到具有一纵轴的载体上的设备,在装载期间,该载体配置在一个基本上固定的予定方向上,该设备包括:一具有一纵轴的可移动的支架;一第一带式输送机,由可移动的支架携带,并且具有一基本上与支架的纵轴成一直线的纵轴;一加长的直线式船用装载机,具有一纵轴,一接近载体的前端,一与载体有一距离的后端,一连接到船用装载机前端的前端支承,用于使船用装载机前端相对于前端支承枢轴转动和用于在一基本上平行于载体纵轴方向直线运动,从而改变船用装载机前端操作位置,一用于船用装载机后端的支承,用于将后端支承枢轴地连接到船用装载机后端的装置,这样船用装载机后端和后端支承可一起在基本上垂直于载体纵轴方向直线移动,同时船用装载机后端相对于后端支承围绕着由船用装载机后端和后端支承所限定的一固定的旋转枢轴轴线枢轴旋转,同时进行的直线和枢轴运动是船用装载机前端操作位置的一函数;一第二带式输送机,装在直线式船用装载机上,基本上与直线式船用装载机的纵轴成一直线;用于将由第一带式输送机携带的材料输送到第二带式输送机上的装置,该输送装置装在支架和直线式船用装载机之一上,并且接近于船用装载机后端并基本上与枢轴成一直线;以及用于将支架连接到后端支承上的装置;从而所述支架伴随着所述后端支承并在一相对于所述后端支承固定的位置上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载体的所述纵轴的方向运动,以便在所述传送装置和所述枢轴之间保持连续的可靠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梭罗斯
申请(专利权)人:艾尔霍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